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厕纸鬼出来干活了,它问你:客官,红厕纸,还是绿厕纸?
两个都别选。这只鬼很老实,说红厕纸叫人三天死,绿厕纸多留人两天。
作为唯物主义者,不要信,也不用害怕,你可以反客为主,用三言两语把它请走。它也是服务行业的打工鬼,听了金玉良言,对你的称呼都变成了「您」。
听劝的「厕纸鬼」其实是个 AI,来自一款国内的虚拟社交 app「星野」。
游戏,和 AI 玩。恋爱,和 AI 谈。和 AI 聊得越多,越觉得有点意思,但没那么有意思。
五花八门的 AI 聊天搭子,一定有让你想点开的那个
打开星野,出现在你眼前的,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聊天界面。只不过,聊天对象的「物种」有些多,统称为「智能体」。
如果粗暴分类,「厕纸鬼」属于非人,除此之外,恶魔、黄鼠狼、皇帝模拟器、队友互骂系统、全球降智设定,都可以成为聊天对象。
类人的智能体就更多了,真人明星、动漫角色,或者小说里的龙傲天、青梅竹马、黑帮少爷、霸道总裁......
尤其最后一类,人设大多中二而狗血,一看就是用在车速一百二十迈的谈情说爱。
然而,AI 的甜言蜜语多为工业糖精品质,打动不了浸淫小说短视频电视剧多年的人精。不少用户找到了刁钻的使用方式,拉着 AI 背出师表、解释物理公式,或者努力把 AI 逼疯。
毕竟,当 AI 落到用户手里,会有什么下场,就不是创建者能够决定的了。
至于怎么找到有趣的智能体,星野提供了类似 Tinder 等约会软件的互动模式——左右滑。
右滑下一个,左滑返回上一个。如果哪个智能体让你有搭讪的欲望,直接在输入框输入文字就好。
直接输入文字是像微信一样发消息,如果加个括号,就是在表达某个状态,很像古早的语 C 游戏,用纯文字进行角色扮演。
与其说聊天,更像在写小说,说什么话,心情怎么样,做什么动作,一切都在你的笔下。
某些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主导故事的上帝,肆意执掌着 AI 们的生死。当以皇帝身份惩治奸臣,心里确实有那么一丝快意。
AI 发来的消息还能用语音播放,但对于免费用户来说,不是自动的,我们需要一条条点击,且加载需要一点时间,不像 GPT-4o 演示那么丝滑,降低了代入感,多少有些出戏。
AI 的 UGC 社区,比乙女游戏更自由
除了和 AI 聊天,你还可以在星野「无痛当妈」。大多数智能体是用户自发创建的,爱称为「崽」,创建它们的用户则自称「崽妈」。
你我也可以创建自己的智能体,用 AI 生成外貌,设定性格、语音,写故事线,留着自己私密聊天,或者开放给所有人。
如果想要聊得更符合预期,你可以设定对话风格,定义和智能体的关系。不规定的话,AI 很可能一上来就油腻地表白,让你和它之间产生伦理的问题。
所以,我和自己创建的智能体「小金」,就是普通的同事和朋友关系。同时,我把「小金」设定为喜欢二次元的工作狂,脸臭,嘴毒,这样聊起来也有共同语言。
捏智能体最好玩的部分,其实是定制形象和声音。
声音可以混合多种声线,男声包括冷峻上司、温柔医生、活力哥哥等,主打纯正的玛丽苏味。别被名字雷到,把各种声线混合试试,听着顺耳的就行。
定制形象就更有意思了,创建智能体时,你就可以上传参考图、选择画风,并输入具体的关键词,操作比 Midjourney 友好,新手村也能光速上手。
创建完了,你还可以给智能体定制「星念」,可以将它理解为智能体的写真,就像旅行青蛙给你寄来的不同地点的明信片。
「星念」基于已有的脸部,生成的智能体长相基本保持一致,但根据提示词的不同,衣着、场景等可能不同。
然后,你可以给某张「星念」设定剧情,如果在聊天过程中完成了剧情任务,就可以触发这张「星念」,把仪式感拉满。
自己设定智能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千人千面的自由。
乙女游戏往往由策划写好女主人设、男性角色、世界观和故事线,玩家按照剧情走,在限制范围内互动,如果女主的性格和玩家的现实差异太大,其实会影响游戏体验。
前段时间,ChatGPT 的 Dan 模式很火,用户输入特定的提示词,让 GPT-3.5 突破正常版的条条框框,摇身一变扮演支配感强烈的 AI 男友。
与此同时,用户还通过自定义指令,设置自己的偏好,放上自己的名字、爱好等个人信息,并结合 Memory 功能,调教 AI 记住自己。
这样的互动就显得更加个性化和真实,你可以告诉 AI,你今天吃了什么,你周末去哪玩了,你不是光鲜亮丽的乙游女主,你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你是你自己。
星野也走个性化的路线,并且比起乙女游戏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比起 ChatGPT 有更多的脸、声音和性格。
如果你的智能体受欢迎,其他用户也会参与共创不同的故事支线。不让 AI「科比」上飞机,就是一个脱胎于现实的故事支线。
乙女游戏《光与夜之恋》说:「女主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每一个不同的你。」
电影《她》里的虚拟助理萨曼莎,虽然有 641 个恋爱的人类对象,在你面前的这个,似乎只属于你,你会忘记你是几百分之一。
AI 社交也是如此。星野背靠 MiniMax 的大模型,基于文本、语音和图像三个模态,玩家们可以在上面寄托独一无二的幻想。
贩卖的幻想,被 AI 改变的娱乐形式
和 AI 聊天很简单,但聊得投入并不容易。
完全原创的角色暂且不论,如果 AI 顶着熟悉的名字,很容易 OOC,也就是角色做出了不符合原著作品设定的行为举止。
举个例子,搜索动画《银魂》的主角坂田银时,出来的智能体有很多个,你无法确定哪个贴近人设。然后,你聊过才发现,很可能都不贴近,提示词的功能是有限的。
而且,AI「坂田银时」说的是中文,没有杉田智和的配音,总感觉没有内味了。
星野的 AI 群聊功能,想要用得好就更费劲。
我们可以拉三种智能体进群:自己创建的、已关注的或者聊过的,然后要给群聊设定名称、描述、伙伴关系、每个智能体的开场白。
我设定了一个为彼此颜值打分的街头采访,邀请《银魂》的各位角色入群,因为问题简单,效果还算可以,基本还是在人设的范围内。
但充当主持人的用户是很孤独的,让谁发言,需要一个个点,AI 生成的回复不满意,也需要手动地重复生成。
某一瞬间,颤抖的手指会愣住,这个群看着热闹,其实是虚假繁荣,人类在唱一台独角戏,期待 AI 给出预期的反应,但过程往往是不可控的。
话虽如此,贩卖幻想,依然是一条前途光明的 AI 赛道。
星野的玩法和定位,很容易让人想起国外的 Character.AI,很多产品细节殊途同归。
星野让你定义和智能体的关系,Character.AI 也支持定制用户角色,包括你的个性、偏好和身体特征。
星野让你左右刷智能体,Character.AI 也提供兴趣推荐的功能。当我在星野对霸道总裁们快速划过,和鬼、规则怪谈、皇帝模拟器多聊几句后,不感兴趣的智能体减少了。
另外,聊天记录分享、智能回复建议、定制声音等功能,也都大差不差,都是为了让聊天更有沉浸感,让对话更好地进行下去。
简言之,基于对话的多模态互动,正在成为我们和 AI 重要的交互形式。或许,这也在代替短剧、小说、游戏,成为更年轻一代主流的娱乐方式。
还有一个相似点是,星野和 Character.AI 都很重视移动端,这也很好理解,方便随时随地聊天,调取语音等权限。
ChatGPT 从最开始的网页,渐渐拓宽到手机 app 和 Mac app,是为了结合更多设备的功能和系统的权限,变成如影随形的 AI 助手。
合理联想,星野和 Character.AI 则是想成为无处不在的 AI 伴侣。在这里,伴侣的意义是广泛的,不仅仅只有浪漫的关系。
纵然现在和 AI 谈感情还是过家家的水平,但情感本就是人类的刚需,这样的 AI 改变不了世界,却切中了很多普通人的痛点,更接近生活的日常。
未来我们使用 AI 社交产品的频次,可能比那些生产力工具都高,情感联结未必向他人言表,在内心深处细水长流。
星野的 slogan 是,「所见皆你所梦」。
武侠小说,香港电影,超英漫画,一代人有一代人满足幻想的渠道,但我们从未如此接近这样一个可能:成为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只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忘记自己是在扮演,真正地沉浸在虚拟,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