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后,2024年新能源车价格战愈演愈烈。几乎所有主流的新能能车企都宣布了优惠、补贴或降价。
而现在,车企价格战的残酷后果已经凸显。2024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环比下跌,经营利润和自由现金流均为负数;而零跑汽车的毛利率再次跌入负数,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困境,亏损进一步加剧。
在同行的衬托下,小鹏汽车表现稍好,一季度毛利率有所上升,但营收依然环比下降49.8%,净亏损为13.7亿元,销量环比暴跌超六成,连续4个月都未破万辆。
而新势力极氪虽然成功登陆美股,但其市值较A轮融资后的估值大幅减少。截止文章发表,极氪的股价为27.04美元,市值仅为66.95亿美元,远低于之前A轮融资后130亿美元的估值。
作为“创二代”,极氪自身销量不错,今年1-4月,极氪累计交付49148辆新车,同比增长超110%。但高增长的背后,极氪也深陷亏损泥潭,2023年极氪净亏损82.64亿元,近三年合计亏损204.33亿元。
对企业来说,比业绩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比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生存。如今这个紧要关头,谁也不想在淘汰赛中出局。无奈之下,车企不得不寻找生存之道。现在看来,苹果不造车,还是有点理智的。
毛利率由正转负,零跑汽车“失血”严重
作为同样在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内竞争的新势力,零跑汽车在比亚迪带头掀起的这场价格战中所承受的冲击尤为显著。
财报数据显示,零跑在第一季度实现营收34.86亿元,环比下滑33.9%;净亏损为10.13亿元,去年同期为11.33亿元,上一季度则为9.55亿元。销量方面,一季度零跑汽车共销售了33410辆车,环比大幅下滑40%。
而更加糟糕的是,零跑汽车一季度毛利率下滑严重,由去年四季度的6.7%跌至-1.4%,这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1%。
毛利率下滑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销量下滑导致的单车制造成本的上升。一季度单车成本为10.6万元,比上季度8.9万元环比上行1.7万元。
还有一点就是与当下车企们开启的价格战。
为了应对竞争,零跑在3月初推出了24款全系车型更新,新款车型的价格普遍比老款车型降低了较大的幅度,例如C01车型降价1.3万至5万元,T03车型降价1万至2万元,同时对23款老车型实施了限时优惠措施,降价1.5万至3.2万元。
在新势力中,零跑本身就是靠性价比和实惠的价格出圈,它目前热门车型的均价在16万左右。低价策略导致零跑本身的毛利率就不高,再遇上行业价格战,零跑毛利率直接“由正转负”,每卖一辆车,就要亏一些钱。
从现金流上看,零跑一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受限制现金)为 176 亿,相比去年四季度下滑了18亿,经营现金流有所减少。
没有造血能力,零跑只能靠资本市场不断输血。近期由于 Stellantis 认购款78亿的注资,零跑暂时没有现金流短缺问题,但长期的亏损显然也在消耗资本信心,后续零跑汽车需要尽快找到价格与利润间的平衡点。
按照官方的计划,2024年零跑汽车的目标是能够实现5%至10%的毛利率,2024年的销量目标为25万至30万辆。
但下半年10-20的万元价格带还会迎来比亚迪DMI 5.0车型以及小鹏智驾“Mona”的冲击,零跑汽车的竞争优势并不大。另外,零跑今年三季度末才开始车型出海,预计出海能贡献的销量有限,因此要实现25万-30万辆的销售目标预计将非常困难。
理想出现罕见负增长,裁员求生?
理想汽车近期也遭遇了业绩滑坡,整体表现未能达到市场的预期水平。
在2024年一季度,理想汽车的营业收入总额为256亿元,较上一季度的417亿元大幅减少了38.6%。净利润方面,该季度净利润仅为5.911亿元,同比下滑36.7%,环比更是下降了89.7%。
同时,毛利和销量也均未达到预期,毛利降至53亿元,较2023年第四季度的98亿元减少46.0%。总交付量8万辆,环比下降39.4%。
更为严峻的是,理想汽车在本季度出现了经营亏损,数额高达5.85亿元,与去年同期的盈利4.05亿元和上一季度的30亿元经营利润形成了鲜明对比。自由现金流同样由正转负,本季度为-51亿元,而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分别录得67亿元和146亿元的正值。
今年三月,由于理想MEGA的销量不佳,李想调低了2024年度销售目标的80万辆,降为56万-64万辆,理想汽车的股价随之缩水。理想汽车的股价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从182港元跌至82港元附近,市值直接腰斩。
此次糟糕的财报一出,理想股价呈现狂泻之势,财报发布当天理想美股收盘大跌12.78%,次日蔓延至港股,盘中最大跌幅超19%。
此外,理想汽车因在宣传MEGA时过于乐观,被投资者以证券欺诈案集体诉讼至美国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
确实,国内新能源汽车各大创始人嘴上功夫很了得,吹起牛来一个比一个强。李想多次强调自己对MEGA成为50万以上乘用车销冠的信心,还在朋友圈声称“乔布斯在的话,苹果汽车应该就是这样的”。
这次理想汽车被告后,资本市场对理想管理层驾驭市场的能力判断将会大打折扣,市场预期可能会更现实、更保守。
面对挑战,理想汽车宣布推迟新品纯电SUV的发布,并在内部开始裁员降本增效,据21财经报道,理想汽车此次裁员比例超过18%,涉及人数超过5600人。
不仅是理想汽车,进入2024年以来,多家车企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连特斯拉都扛不住。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将裁减全球员工的10%以上。此外,本田也在中国启动了裁员计划,预计将持续到8月,已有约1700人“自愿离职”。
靠乐道冲量?蔚来不能再亏了
在新势力中,蔚来一直是亏损大户。
去年,尽管蔚来售出了16万辆新车,总收入达到556亿元,但净亏损高达207.2亿元,平均每售出一辆车亏损约13万元。
业界甚至戏称蔚来是在做慈善,可以说蔚来给外界的印象一直是“擅长造车,但不擅长赚钱”,过去五年间,蔚来累计亏损高达630亿元。
蔚来的亏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高额的研发投入。为保持其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定位,蔚来在研发上投入巨大,2023年的研发费用增长了23.9%,达到134.3亿元,远超其他新势力品牌如理想和小鹏。
二是坚持换电模式。根据公开资料,蔚来一代换电站的建设成本约为300万元左右,二代换电站成本约为200万元,三代换电站成本约在150万元左右。换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耗资巨大,这加重了蔚来的持续亏损。
但销量方面,蔚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2024年一季度,蔚来总交付量为30053台,同比下降3.2%,问界、理想、零跑和极氪都排在蔚来前面。
价格战也影响了蔚来的盈利能力,毛利率从2022年的10.4%下降到2023年的5.5%,全年利润率从13.7%降至9.5%。此外,由于亏损严重,蔚来还出现了拖欠供应商款项的情况,结清付账时间从2021年的197天延长到了2023年的295天。
小鹏汽车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给供应商的结清付账时间也从2021年的179天增加到了2023年的221天。
蔚来也想赚钱,但高端定位摆在那里,市场容量有限,降价又不好得罪尊贵的蔚来车主,李斌只能想了个点子,推出第二品牌乐道来冲量。
乐道L60对标特斯拉Model Y,预售价为21.99万元,将于9月上市并交付。
乐道是一辆非常务实的车,它选择最大众的家庭用车市场作为突破口。乐道L60有两个亮点,一是车内空间贼大,能够实现二郎腿自由、溜达自由、行李箱自由,此外还有极佳的减震效果,比如老人不晕车,孩子颠不醒。
二是补足纯电长途的短板。乐道品牌也支持换电技术,并且与蔚来品牌的换电站兼容,目前可以使用蔚来的第三和第四代换电站。蔚来的换电模式能够将电池使用的风险转移给服务提供商,因此车主不必担心电池老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但乐道L60所在的20万至30万元的价格区间正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区域,该区间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56%,远高于整体市场的43.7%。而且,这个市场已经拥有包括Model Y、海狮07 EV、极氪001、腾势N7在内的多个强势竞品。
值得注意的是,蔚来汽车的负债率高企。截至2023年12月31日,蔚来负债总额为877.87亿,资产负债率高达74.79%。
为了缓解压力,蔚来也在回归主业,对电池、芯片、手机等业务进行了优化和人员精简。除了乐道外,蔚来还在开发另一个代号为“萤火虫”的子品牌,预计售价将低于20万元,价格继续下沉。
萤火虫伪装车
对蔚来这个高端品牌来说,目前只能继续卷了,最近奔驰、蔚来等一众车企开始在小红书上卖车,甚至学起了“椰树”的玩法,由于风格不同被网友戏谑“奔驰靠腿,蔚来靠脸”。蔚来真的也是拼了!
总结
在这场“生死之战”中,跑得慢的清算破产是常态,新势力们全力奔跑以求得生存的希望,零跑加快步伐出海寻求新的市场,蔚来通过推出新品牌和精简业务来寻求突破,而特斯拉、理想等企业也在通过裁员等措施降低成本。“要么我杀了你,要么你杀了我”成为行业真实写照。
不得不感慨,还是苹果明智,放弃造车这个已经非常卷的红海,选择聚焦人工智能。开发电车对苹果来说不复杂,但关键是战线很长,还未必挣钱,如果再遇上残酷价格战,只怕是要熬上更久才能出头。虽然苹果也在造车上努力了十年,但及时止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回归到国内新能源行业,大家都感到很疲惫。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无奈地说道,“市场是成熟的,大家不打价格战,这不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健康与否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生存下来才是最为关键的目标。
参考资料:
1、《绩后股价狂飙!毛利率大幅改善,小鹏走出低谷?》财华网
2、《乐道,蔚来的破局之道?》元新闻
3、《被拖累的理想Q1,都赖MEGA》AI蓝媒汇
4、 澎湃号-智商税研究中心
- END -
‍‍乔布斯: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