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AGE
再进化
哥白尼在 16 世纪提出「日心说」的时候,「大逆不道」的帽子就被扣上了,因为当时「地心说」是主流思想。影像领域一直也有一个「底大一级压死人」的老话,影像传感器越大,画质越好,镜头越长,拍得越远,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真的吗?手机影像领域也是如此吗?
不久前,华为影像 XMAGE 在品牌之夜上,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影像系统小型化,而不是更大。
其背后的逻辑是,移动影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瞬间性」——捕获平凡日常中的非凡瞬间。
手机是最佳的抓拍利器,因为它小、轻、随身携带,永远开机,时刻待命,取景框巨大,所见即所得。
当手机影像模组过大和手机本身越来越大时,移动影像所强调的瞬间感就开始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处理极致紧凑的模组和极致影像的画质,是手机影像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新命题。
影像系统小型化,这只是华为影像总结的未来影像力量十大趋势中的第一条,而纵观这十条趋势与洞察,我们能看到华为对未来十年移动影像行业的思考,并身体力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华为影像的新命题:软硬芯云,十大趋势
上一次手机和相机的影像之争,要追溯到 2013 年,彼时诺基亚 Lumia 1020 横空出世, 4100 万像素、1/1.5 英寸传感器的大底主摄,让「手机取代相机」的说法甚嚣尘上。
但最终硕大的奥利奥镜头并没能让诺基亚手机回光返照,也从侧面论证了把手机做成相机并不是一条正确道理——绝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一台具备卡片机性能的智能手机。
作为最常用也最容易从身上掏出来的影像设备,手机与相机的决定性不同就在于按下快门前斥诸的准备。
相机在拍摄之前需要经过精心的调试和大量的前置准备,镜头、焦段、打光、布景、模特等等不外如是,而手机摄影往往随手拍——点击相机图标、按下快门、得到照片。
法国现代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有一个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强调摄影应该在特定的时刻,通过抓拍手段,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捕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在手机摄影时代,数十亿人每天在用的设备都有了记录决定性瞬间的能力,这决定了手机摄影的进化趋势。
华为影像 XMAGE 将其总结为十大趋势:
1.
影像系统小型化。
2.
拍得到与拍得清完美结合。
3.
暗拍和长焦突破画质边界。
4.
所见即所得。
5.
沉浸式的动态影像。
6.
影像风格,只属于你。
7.
基于鸿蒙的个性化内容创作平台。
8.
AI 与大模型加持的影像创作。
9.
多摄多模态,超越人眼。
10.
端云协同。
短短一百多字提炼了华为对过去 10 年移动影像的摸索经验,也凝聚了华为对未来 10 年移动影像行业发展的思考。过去十年,是移动影像迅猛发展的十年。从 2012 年华为推出 P 系列手机至今,华为 P 系列手机的发展史,几乎也是移动影像的发展史,而面向未来十年移动影像行业的发展,华为也有了新的解法。
华为Pura 70 Ultra 就是那个答案。
不久前,爱范儿拍了 3000 多张样张,对华为Pura 70 Ultra 进行了全面实测,其中有几个技术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这颗超聚光伸缩摄像头,通过立体的结构实现了业界最大的进光量,并兼顾了出片画质与模组体积,带来的实拍体验就是不仅「拍得到」,而且「拍得清」。
有高素质的主摄做依托,带来另外的好处在于,手机在进行多帧合成时更有底气了,无论是跟长焦融合,还是跟广角合成,主摄素质都是成片画质保障,进而能够实现望远镜、显微镜、人像镜的三镜合一,应对更多的拍摄环境。
最后,在于整套影像系统的软硬结合,能够实现超越人眼的 AI 影像创作。超聚光影像系统结合 XD Motion 运动引擎,带来了风驰闪拍的惊艳效果——那些人眼难以捕捉的瞬间,华为Pura 70 Ultra 却能轻松捕获,这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现实增强。
可以看到,华为Pura 70 Ultra 几乎就是华为影像对未来趋势的实践——用伸缩镜头结构来兼顾进光量和模组体积加强瞬间感,用大光圈大主摄来捕获更多画面信息营造临场感,而多模态镜头组和云端大模型支持的 AI 算法的加持让手机超越人眼得以创造更个性化和智慧化的影像体验。
软硬芯云,光机电算。在华为Pura 70 Ultra 上有了更具象的体现。
XMAGE 进入 2.0 时代:定义技术、定义风格、定义品牌
2014 年,就在 Lumia 1020 没能救诺基亚于水火之中后, 苹果发布了 iPhone 6 系列,并带来一个新的手机广告——Shot on iPhone 摄影征集活动,华为是另一家在影像文化培育方面下足功夫的厂商。
手机摄影,走上了与相机摄影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有些东西却彼此相通。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要么拍得不够多,要么拍得不够近。
2023 华为影像大赛总共获得了来自近百个国家,超过 60 万件投稿作品,手机摄影成为了一种全球性全民性的文化,摄影,成了离普通人最近的艺术创作方式。
前不久,华为影像 XMAGE 全球巡展在迪拜开幕,并宣布 2024 华为影像大赛开幕——这已经是第八届华为影像大赛。
自 2017 年起,华为每年面向全球举办影像大赛,至今共有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参与投稿,作品投稿累计数量超过 400 万件,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影像大赛之一。
当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原因,也就更能理解,什么是 XMAGE 2.0 时代。
2022 年,华为第一次推出 XMAGE 影像品牌,成为业界第一家推出自有影像品牌的厂商,其时联名一个知名传统影像品牌是手机业界的惯用做法,更早之前的华为也是如此。
不过在影像上,华为做「第一次」其实早已轻车熟路,2018 年华为首发超感光传感器,让手机变为「夜视仪」,次年在业内首次商用 5 倍潜望长焦,让手机变为「望远镜」......
之后的 XD Fusion 图像引擎和原色引擎,意味着「计算摄影」成为移动影像和传统摄影分道扬镳的新路标,基于这些积累,和对于移动影像发展的判断,XMAGE 影像品牌应运而生,以此为节点,华为影像独开一支,以「光机电算(光学设计、机械结构、光电转换、图像算法)」为技术基础,以「真实感、沁润感、通透感、呼吸感」为美学风格,最终形成移动影像在技术和艺术层面的理论体系。
当然,数以亿计的华为用户不必记这么多,只需要体会到,XMAGE 就是为了让用户「拍得多,拍得近」,从而「拍得好」,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爱上拍照」。
理论体系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光机电算」之上,加入「软硬芯云」技术支撑,并再次融入了「移动影像十大趋势」的 XMAGE,可以说是步入了 2.0 时代。
我们再次简化一下逻辑,XMAGE 2.0 时代,则是让用户能够「拍得更多,拍得更近」,物理层面上覆盖更多的场景,文化意义上,让手机摄影走出不一样的路。
2023 华为影像大赛年度摄影师 Domcar Calinawan Lagto 获奖作品《龙云 Dragon Clouds》 
在多摄鼎盛时期,一台旗舰手机的摄像头甚至可能多达五六个,这是典型的硬件堆砌逻辑,超广角,主摄,两倍人像,三倍长焦,十倍超长焦,每个镜头都有特定且专一的用途。
但在华为Pura 70 Ultra 上,镜头缩减到了 3 个,但焦段覆盖不减,影像能力更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90mm 长焦镜头,不仅承担「望远镜」的职责,还兼顾「显微镜」能拍微距,能做「人像镜头」拍摄长焦人像。再深究一层,是因为这颗镜头不仅有 f2.1 的大光圈,还有 5cm 的超近对焦距离,所以能够三镜合一。
如果还要继续探寻根本,是因为这个长焦镜头用到了超长行程对焦滑轴,加上图像算法升级,以及 XY 轴防抖和横滚轴 Roll 轴防抖,才获得了长焦微距的能力。
追根溯源,还是「光机电算」的融合。
举这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明,惠及广大用户拍摄体验的新功能新玩法,背后无不是复杂的技术融合。
技术自然也会发展,「软硬芯云」意味着移动摄影,不光是镜头,光圈,影像传感器,ISP 和本地算法之间的联动,也纳入了云端的 AI 大模型来帮助本地图像,AI 消除,AI 生成等等玩法,将会让移动影像的边界再次拓宽。
手握技术,便能看出趋势,然后成就品牌,以及,培育出文化。
XMAGE 这个品牌,往内看,是基于技术基础的移动影像理论体系,往外看,是已经蔚然成风的移动影像文化。无论是华为影像 XMAGE 全球巡展在迪拜开幕,还是一年一度,一年比一年参赛作品多的华为影像大赛,以及刚刚在 2024 华为影像 XMAGE 品牌之夜上宣布的「XMAGE 共创计划」,都是这种文化的具象表现,参与者不仅是华为研发人员和大众用户,还包括了业界专家,创作者和权威机构,大家都是「华为影像顾问」。
手机软硬件上的光机电算固然会因为设备、品牌有所不同,但全球人民对摄影文化的热情和对审美的追求却是相通的。
华为独立设置 XMAGE 影像品牌,目的也是为了摆脱硬件堆叠的竞争方式,而是从以更深层的情感沟通,来实现和用户的共鸣——毕竟一张好照片、一个好瞬间表达的内涵,远比一部好手机、一台好相机更丰富,更立体。
当我们现在用「天眼」射电望远镜抓取宇宙深处信息的时候,也发现当初的「日心说」存有巨大局限,但正是它破除了地心说的谬论,指出了一个正确的理论方向,并不断发展,才有如今的历史地位。
XMAGE 也是如此,不过十数年的手机摄影历史,还有得发展呢。
2025 年,旗舰机就都要抛弃曲面屏了
Google 史上最失败的产品,要借 AI 复活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