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中国70%石油依靠进口,进口石油的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70%石油用在了汽车产业。
——王传福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走在时尚前沿的上海,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
这种工具看起来像共享单车,但车架里面装载了氢气,可以给骑行者助力,上海骑行者表示“蹬一圈等于蹬两圈,骑起来很轻松”。它的学名叫“氢能自行车”。
目前,永安行公司在上海街头投放了约1500辆共享氢能自行车。
图片来源:小红书

原本只存在教材上的“氢能源”,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除了氢能自行车,中国各地还在推广氢能卡车、氢能客车和氢能乘用车。
今年2月,山东省出台规定,将对行驶本省高速公路的氢能车辆免收通行费。消息一出,山东的氢能卡车和客车司机高兴坏了,每年能节省几万过路费。
还有些城市拿出了财政资金,来补贴氢能源汽车产业:
在沈阳大东区,购买一辆氢能车,最高可以获得105万元的补贴;
在安徽芜湖,建设一座大型加氢站,最高可以获得250万元的补贴;
在陕西西咸新区,生产氢燃料电池的企业,最高可以拿到1000万元的补贴;
在浙江海盐,做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企业,最高可以补贴2000万元
……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中国好不容易把电车产业做大了,为什么还要砸钱去搞氢能源车,这不是浪费资源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中国能源一个长远的战略说起。
中国能源的大隐患
2022年3月26日,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一场论坛上指出,中国70%石油依靠进口,进口石油的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国70%石油用在了汽车产业。
王传福这句话,道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
化石能源里,中国最紧缺的就是石油。中国每年要使用7亿多吨原油,70%以上要从国外进口。从哪里进口呢?主要是两大区域,中东和非洲。
从成本和便捷性考虑,跨国运油的最佳办法是把原油装进油轮里,然后开着油轮漂洋过海,将原油送到目标码头。而非洲、中东通往中国的海运路线,都绕不开一个地方——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表面上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实际上深受美国和印度的影响。美国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座大型海军基地,随时可以干预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

2023年4月,美军扣押了一艘从伊朗开往中国的15万吨级大油轮。美国计划将这艘油轮以及上面搭载的原油进行拍卖。
这起事件给中国提了一个醒:中国必须降低对马六甲输油航线的依赖性。
怎么个降低法?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石油的使用量。而中国原油的第一大用途就是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用量超过70%。所以,我国在本世纪初就确立了“用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战略。
不过,“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包含了很多能源类型(如锂电池、氢燃料、甲醇燃料、氨燃料、太阳能)。到底哪一种能源最好,专家们争来争去,争不出个结果。
所以,中国决定走全面发展路线,同时扶持电车、氢车、甲醇车产业项目。
国家对电车和氢能源的扶持,这些年大家有目共睹,但其实在甲醇汽车方面,中国也投入了不少心思。
作为汽车燃料,甲醇有其独特优势。与燃油车相比,甲醇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少,使用成本也更低。与电车相比,甲醇车的补能效率更高,只要3分钟就能充满。
所以,工信部在山西、贵州、陕西、甘肃、上海等地开展了甲醇汽车试点工作。2019年,贵阳市出台政策,在当地购买一辆M100甲醇燃料乘用车,可获得5000元补贴。2022年,山西晋中市放出消息,在当地购买一辆甲醇重卡,可以获得3万元补贴。
除了政府,吉利、一汽、重汽、陕汽等企业也在努力推广甲醇汽车。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就在晋中投资了几十亿元,建设了年产能约5万辆的甲醇汽车生产基地。甲醇经济,已经成了晋中的一张名片。
吉利远程甲醇重卡
图源:远程新能源商用车
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奋斗,中国在锂电、氢能和甲醇等赛道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23年中国电车的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了60%。截至2022年底,中国氢能车保有量全球第三(次于韩国和美国),加氢站数量全球第一。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甲醇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大大减少了中国的石油消耗量。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王利宁测算,2023年新能源汽车对成品油替代量已达1700万吨。
照这个趋势下去,如果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超过汽车总量的50%,那中国原油的年需求量至少会减少2亿吨。
但这还不足以破解“马六甲困局”。要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我们还有其他几种方式:
一是提升勘探开发技术,保障国内原油产量;
二是改善国际关系,开拓不经过马六甲海峡的原油运输路线。
国内:向深海和地心要增量
说起中国的石油城市,很多人都会提到玉门、大庆、东营或克拉玛依。但实际上,中国产油量最高的城市是天津。
天津有两大油田,一块在陆地上(大港油田),一块在渤海底下(渤海油田)。这个渤海油田可不得了,去年出产了3400万吨原油,比整个新疆的产量都要高。
可见,海底原油比地底原油更有潜力。事实确实如此,中国陆地原油储量只有38亿吨,但海洋原油的探明储量已经突破了250亿吨。
2023年国内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同比增产超340万吨,占全国原油同期增量的70%。
根据国家能源集团的预测,中国海洋石油产量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45年前后达到7000—8000万吨;海洋石油产量预计到2060年占比40%以上。
除了做好海洋文章,中国石油人还盯上了地下几千米的页岩(由黏土脱水胶结而成的岩石)。页岩里藏有大量石油,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中国页岩油可采储量为43.93亿吨,居世界第三。
山东东营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

近年来,页岩油在中国的巨大潜力正在加速释放。2008年中国的页岩油产量约为47万吨,2023年就突破了400万吨,15年时间涨了8倍。
海洋原油和页岩油产量的持续增长,保障了中国本土的原油生产能力。
海外:北通俄罗斯,南下缅甸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进口。
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的五大来源国依次是沙特(4195.3万吨)、安哥拉(3217.2万吨)、伊朗(2314.7万吨)、俄罗斯(1530.4万吨)、苏丹(1219.1万吨)。
打开世界地图一看,就会发现,这五个国家里,除了俄罗斯外,其余国家的原油要运往中国,都必须走马六甲海峡。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安全战略。
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外贸关系,压缩了中东和非洲国家的原油进口量,把更多订单交给了俄罗斯等国家。俄罗斯原油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比例,从2010年的6.4%上升到了2023年的19%。
另外,与中国只有一海之隔的马来西亚,也进入了中国五大原油供应国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原油,均价只要每吨521美元,比澳大利亚原油便宜了23.5%。
但是,不管怎么腾挪,中国还是免不了要从中东进口原油。而为了让中东原油避开马六甲海峡,中国规划设了两条新路线。
第一条路线是将中东或非洲的原油装到远洋运输船,横跨印度洋、孟加拉湾到达缅甸马德岛后,再把原油桶卸下来,灌到中缅油气管道里,最后通过长达771公里的“中缅油气管道”将原油输送到中国云南。
“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第三大陆地能源进口通道,2017年5月顺利投产,截至2023年10月累计输送原油6486万吨。
另一条路线是将中东开采的原油装到海船上,运输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然后再通过3000多公里的“中巴经济走廊”,把原油输送到中国新疆。
这条路线的好处是距离更短(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距离波斯湾只有几百公里),安全更可控(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好兄弟)。但缺点也很明显,需要翻过高原雪山,施工难度太大、建设成本太高,所以至今还没建好。
除了开辟管道,中国的能源企业也在未雨绸缪。众所周知,中国石油行业有三大巨头,分别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氢能领域投入最大、布局最深的中国公司,竟然是中国石化。
截至2023年底,中国石化累计发展加氢站128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运营单一企业,氢气供给量占全国40%左右。2023年8月,中国石化在新疆建成了中国首个规模化绿电制氢项目。
这是旧能源龙头面对电车冲击的最后一搏,还是传统大企业寻找第二曲线的积极探索?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参考资料:
1、《氢气产量占比超30% 中国稳居全球第一产氢国地位》,证券时报
2、《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氢能,氢燃料电池汽车迎利好》,21世纪经济报道
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致密油研究所》,科学中国人
4、《从页岩里“榨”油 开启新一轮“石油革命” 我国破解页岩产油3项世界难题》,北京青年报

本篇作者 | 饶祖分|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何梦飞|图源|VCG
超级会员,全年最低价
买两年加赠双肩包和两本纸质书
点击下图▼立即了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