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5月21日10时28分,华大登山队9人全员登顶珠峰,其中70岁的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老师率队从海拔0米,一路科研到世界之巅,收集了大量的科研数据,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做出新贡献,同时创下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
△ 在珠峰顶采集静息态脑电数据和皮肤微生物样本
了解华大的朋友们都知道,华大有着浓厚的攀登氛围,我们既要攀登生命科学的高峰,也要攀登现实的高峰。攀登雪山其实是一个收获的过程,除了收获壮丽的风景和更加强大的自己,还有那些只有在高原才能学到的知识和顿悟的道理。
比如:
“在高原需要学会主动呼吸”。
“在平地和冰川上走路,就像穿裤子和裙子走路,是不一样的”。
“攀登雪山,不谈征服,只谈自胜”。
“攀登是上和下的两个过程,上山需要分配1/3的体力,更多的2/3的体力需要留给安全下撤”。
如果你咨询登顶雪山的朋友,他们一定会不厌其烦地分享高反有多折磨,因为这样才能显得登顶有多么的不易。至于那些因为各种身体原因没有登顶的朋友,你也应该相信高反真的会击溃一个人的心理防线。
前几天尹哥在直播中介绍了两件高原利器,
一件是华大营养为高原环境研发的优美达益生菌,另一件就是我们华大运动的岁隆氧气。
很多小伙伴咨询氧气瓶的问题,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岁隆氧气。

01
为什么做岁隆氧气
岁隆是藏语གསོ་རླུང་的音译,即为氧气。以氧气之名,赓续造福人类的梦想。
有小伙伴要问了,氧气瓶和造福人类有什么关系?
一方面,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高海拔用氧是一种刚需。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大气压为约100千帕,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氮气为78%(补充一下化学知识),故氧气的分压约为100千帕×21% = 21千帕。当吸入气体的氧分压低于16千帕时,就会出现缺氧症状,人变得行动迟钝。低于6千帕,会开始失去知觉,乃至死亡。因此在高海拔地区的持续性缺氧会对身体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很大伤害。对于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来说,在高原地区患缺氧性疾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此吸氧显得尤为重要。
并且在高海拔地区不应有了缺氧反应才吸氧,即使适应了缺氧环境,由于本能,氧气的缺失会启动人体的应激程序,适应缺氧环境的过程其实是人体开启低氧模式的过程,会造成肌肉流失、神经元休眠甚至死亡、代谢下降等副作用,本质是人体为了减少氧气消耗,而主动地去抛弃这些“用氧大户”(肌肉、神经元等),因此即使没有缺氧症状,在高原环境定也应主动补充氧气摄入。
另一方面,在高海拔攀登领域,面向登山爱好者的高端氧气瓶产品中,国外进口的氧气瓶占据垄断地位,几乎没有国产品牌的身影。
摆脱“卡脖子”的局面,通过氧气产品让更多的科研活动进入到更高海拔的地区,让高海拔登山者更安全地挑战极限,让更多老百姓能够更舒适接近高原、了解高原,这何尝不是一种造福人类呢。
02
高海拔利器“利”在哪里
小型氧气调节阀
岁隆氧气使用业内领先一体化小型氧气调节阀,多级氧气流量精确调节,满足不同人群/活动需求,自主研发核心压力密封垫片,经受十万次高温高压/低温低压(-45°~50°、0.36大气压~300个大气压)老化疲劳试验后正常工作,确保任何场景下的安全、正常供氧;配备夜光压力表,黑暗环境也可安心使用。

碳纤维超轻氧气瓶体

采用航空专用碳纤维缠绕氧气瓶体,实现产品极致的轻量化,2L瓶体重量为1.25Kg,充气后重约1.9Kg,是目前市场相同容量下最轻的氧气瓶。使用岁隆氧气无惧重量担忧,随身携带,畅游高海拔地区。
大容量、长续航

对比喷雾式氧气罐,按照氧气容量计算,2L的岁隆氧气至多相当于40罐喷雾式氧气罐,1瓶更比40瓶强。
多款式、多场景

岁隆氧气拥有容量0.5L、0.8L、1.1L、2L、4L的瓶身,经过科研人员用心研发,氧气瓶已经成功应用在华大登山队攀登玉珠峰(6178米)、慕士塔格峰(7546米)、珠穆朗玛峰(8848.86米)等高海拔科研活动,保证了登山及科研人员的氧气供应,同时小瓶身的气瓶满足高海拔旅游使用场景。
△ 岁隆氧气保障华大登山队员攀登珠峰
△ 岁隆氧气助力高海拔科研
△ 1.1L氧气瓶(左侧)及4L氧气瓶(右侧)
氧气专家,全城“在线”
目前岁隆氧气支持配送服务,配送范围覆盖西藏拉萨市区,足不出户,1小时内氧气送至需求地址,小程序订购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在西藏羊湖、纳木措湖、日喀则、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等主要景点都设有网点。不只是产品,我们也将提供用户最全面优质的服务,更多网点持续更新中。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岁隆氧气致力于为高海拔地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用氧体验,让更多的科研项目安全地在高海拔地区开展,让更多人能够接近、了解高海拔地区,让高端氧气科技惠及人人。
岁隆氧气咨询电话:
+86-17854267431 丹增赤列
+86-15828488983 拉巴欧珠
咨询时间:9:30-18:00
参考文献:
[1] 李娜, 王晓娟. (2015). 运动后吸氧对运动员恢复的影响. 体育科学, 35(5), 1-6.

[2] Casey, D. P., & Joyner, M. J. (2012). Compromised arterial function after high-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is attenuated by hypoxia exposur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3(7), 1058-1064.

[3] Niess, A. M., Fehrenbach, E., Strobel, G., Roecker, K., Schneider, E. M., Buergler, J., … & Northoff, H. (2004). Effects of postexercise oxygen breathing on neutrophil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96(3), 950-956.

[3] 彭莉.吸氧改善力竭运动后疲劳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874-878.

[4] 胡永欣, 肖国强, 黄佳, 丘卓君, & 林首德. (2002). 吸氧对赛艇运动员大强度运动后血乳酸血液酸碱度的影响. In 2002 年第 9 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5] "The benefits of supplemental oxygen in exercise training and recovery in healthy individual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 2015.

[6] "Oxygen therapy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in hypoxemic COPD patients." Respiratory medicine, 2014.

[7] "The effects of oxygen therapy on brai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chronic hypoxemia."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3.

[8] "The role of oxygen in wound heal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Dermatologic surgery, 2011.

[9] "Oxygen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2018.

[10] "Oxygen therapy in sep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8.

[11] "The role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 a systematic review." Oral surgery, oral medicine, oral pathology, oral radiology, and endodontology, 2011.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