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岱梓(留美物理学博士)

这一阵登月真假的讨论又热闹起来了,这本来是好事。科研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普及科学思想与方法,从而鼓励公众今后对科学研究提高支持的力度。要知道,公众是纳税人,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这个事讨论讨论没啥不好,只是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尤其是科学工作者这一方更要心平气和。这些天好多人喊着“反驳”,“辟谣“这样激烈的大词,有的甚至要求国家站出来,“以正视听”。这种态度实在没有必要,各位要向NASA学,超脱点,这个事不至于搞得比NASA还在意。对比NASA的态度,人们讥讽我们的科普工作者气急败坏,皇上不急太监急,俺还真没法替您回怼。

当然也有些公号留言区里的小知识分子们,逮着这个机会自嗨,秀一把优越感,扣扣民粹反智帽子。这样的齅事我们自己年轻时也有过类似倾向。那时学问不够,就想通过这种虚假优越感补足,很可笑。希望新一代不要学这个。

科学问题很多时候不需要搞“辟谣”这种操作,只有遇到卖纳米饮料量子水这样的事有必要辟谣,但登月这种事各种“阴谋论”出来几十年了,压根就没有辟谣的紧迫性。

我们一直说自由思想对科学与技术创新重要,现在轮到我们听一点不入耳的声音,难道就要把登月真假列成敏感词,再也不许bb?

有不少科学界朋友吐槽中小学教育中搞“标准答案”,而这次恰恰暴露了很多科学界的朋友本身重答案轻过程的问题。似乎不相信登月为真,“科学素养”就有问题。实际上我知道很多教授博士生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拿这个话题聊天,这其实是个开脑洞,做思想体操的好谈资。

科学问题的讨论,很多情况下过程比结论更重要。只要参加讨论的人们都能通过提出质疑,寻求解释,独立思考,养成科学思维方法的习惯就好,具体问题本身有没有共识完全没有关系。

比如登月真假问题,人们有疑问,你可以写篇文章解释一下这些疑问。下次另一批人又有同样疑问,你可以把以前发过的文章再发一次。要是过了多少年后,人们提出的疑问你以前没有想过,岂不正好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想想吗。

比如旗子飘,两个影子,脚印等疑问我自己20多年前就听过相应的解释。但这一次,人们提出了新的疑问。现在计算机能力很强的情况下,从月球返回都很难,当年计算机能力很弱的情况下,是怎样从月球返回的呢?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知识分子》公号上发表过一个观点,就是低技术可以实现高性能。从月球返回,很可能就是一个低技术实现高性能的例子。当然这里只是猜测,具体怎么做到,需要更多的思考。估计燃料需要比较大的冗余,对各种仪器的误差要有足够的容忍度。用低技术实现高性能,对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仍然很有意义。

人们喜欢用郭德纲的相声谈论高技术:

郭德纲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还得选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学家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这个段子很哲理,可逻辑上却有问题。既然郭德纲说科学家不应该理睬外行,那么郭德纲自己是外行,又怎么能断言科学家该怎么做呢?科学家看或不看他一眼,看完输还是不输,也许没有那么简单。会不会某个科学家看了他一眼会因此想到用煤焦油提取物当燃料,获得了更好的结果呢?

上面说的计算机算力问题我以前没有想过。如果不允许讨论登月真假,我也很难主动去想这个问题。这次看了一些“外行”公号的讨论才开始想这个问题的。不知这算不算输。如果算输,最好以后再多输几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