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苏抖抖 · 主播 | 杨枪枪

有书君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新旧更迭之际,总是离不开战争与血泪,却也正因如此,才催生出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
在南宋末年,文天祥就是宛如丰碑般存在的人物。
他不是武将,却几度举兵抗元,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染就一身忠臣烈骨的浩然正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文天祥为了把“忠烈”进行到底,究竟有多勇敢!

公元1283年1月8日,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召见了一位被关押了三年之久的俘虏——南宋最后一位丞相,文天祥。
元朝刚刚入主中原,百废待兴,故而忽必烈求贤若渴,希望能说服这位能臣为大元效力。
便询问文天祥有什么心愿,却得到了一个求死的回答: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愿赐之一死足矣。”
忽必烈一时间不知是该继续等待文天祥被自己惜才之心所感化的那一日,还是该全了这份三年未变的死志。
最后,终是在朝臣的谏言力赞之下点了头。
次日,文天祥被送往大都的柴市刑场,一路“过市扬扬,颜色不变”,脸上甚至浮现从容的笑意,他终于能实现儿时所立下的誓言......
不成“忠”字非好汉
文天祥出生在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治下的一个村子,此时距宋朝覆灭尚有40多年。
虽然已是风雨飘摇之际,但他的童年与少年过得还算安稳。
父亲文仪并没有入仕,却是当地颇有名声的文人,据说亦是饱学之士。
在父亲的影响下,文天祥的眼界与学识都是同辈中的翘楚。
初入学宫,他的视线就被三幅画像吸引住了。
那是当地的三位先贤——楚国公欧阳修、朝奉大夫杨邦乂与资政殿学士胡铨。
三位先贤有一个共同点:谥号皆带有一个“忠”字。
欧阳修谥“文忠”,杨邦乂谥“忠襄”,胡铨谥“忠简”,能得如此美誉,足见三人对家国社稷的功绩。
小小年纪的文天祥,或许并不能领悟得到这样的谥号需要付出多少。
可他却在此刻,立下了一生的誓言:
“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如果以后成为不了这些先贤之中的一员,那就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往后十余载,文天祥刻苦读书,一步步成长为下笔成章、博闻强识的儒生,并在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顺利踏进了科考殿试。
集英殿上,他以“法天不息”为题写下万字策论,覆考官在阅卷后上书:
“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
宋理宗龙颜大悦,钦定文天祥为进士第一。
顶着新科状元光环的文天祥,就这般正式踏入朝堂。
可他的存在,却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争当群臣的“出头鸟”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大举南侵,只待渡过淮河便可攻入南宋境内。
由于南迁时落下的“阴影”,朝臣们一时间惶惶不可终日。
这时宦官董宋臣建议,迁都宁海军(今福建四明)
都城乃一国根基之地,轻易不得动迁,但面对一个宦官的提议,群臣竟无人敢非议。
然而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文天祥却大胆地站了出来。
三年前,文天祥虽中了状元,却因父亲突然离世而回乡守孝去了,不久前才回朝上任。
严格来说,他只是一个从八品菜鸟小官,而董宋臣则是备受宋理宗宠信的随身内侍。
这也是百官不敢出声反对的原因。
但文天祥深知,一旦临安传出了迁都的消息,只会加剧朝局不稳、民心不安。
这显然是个下下策,而提出者,定然是害群之马。
即便文天祥为官经验尚浅,但也深谙“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
哪怕会得罪人,会引火烧身,他也必须站出来发声。
他不光反对迁都,还上书请求宋理宗斩杀董宋臣以稳定朝纲。
但宋理宗对董宋臣的宠信非同一般,自然没把这份奏书放在心上。
文天祥的谏言不讳已然做到了臣子本分,如果所言所行无法为国为君分忧,便是他的失职。
在一番深思熟虑后,他自请免职回乡。
好在半年后,迁都一事就因议和不了了之了,而文天祥也继续留在朝堂。
不过,董宋臣得到的宠信并没有降低,没几年还被升为正六品都知。
于是,宋理宗就又收到了时任刑部侍郎文天祥的奏书,明列董宋臣的几大罪状。
可宋理宗依旧无动于衷,无奈,文天祥只得“眼不见、心不烦”,主动申请外派做官去了。
然而,宦官得宠顶多算是南宋朝廷的瘙痒之症,佞臣当道才是最大隐患。
宋理宗多年来倦怠朝政,因此大权就落在了奸相贾似道手里。
此人拜相期间,对内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对外接连决策失误,以至于在蒙古人面前卑躬屈膝。
文天祥根本无法容忍这样的奸臣,但碍于贾似道的权位,他又无力去改变。
尽管如此,他还是在职权范围内,默默对抗着。
咸淳八年(1272年),由于负责起草诰命的文天祥对贾似道用了很多讽刺的言辞,而且在审查文稿时直接拒绝呈文,气得贾似道直接让御史台弹劾他。
对于罢官,文天祥已然免疫,甚至决定“成全”这个阴谋,是以直接请辞,在37岁这一年“荣誉退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文天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为了对得起心中对“忠”的信仰,就算政敌势大,哪怕孤掌难鸣,他还是坚持做朝堂上的“出头鸟”,临大事而无惧色。
但失望会聚沙成塔,再高的堤坝也抵挡不了谗言佞语日复一日的冲击。
文天祥并没有放弃信仰,只是当一个人身处充满毒害的环境又难以设法清除时,暂时的退避不失为保留余地的明智决定。
辞官后的文天祥难得过了一段闲适的日子,但他的那颗忠直之心一直牵挂着家国大事。
散尽家财守东南
舍生求死为圆满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已经平定内乱、取得蒙古大汗之位的忽必烈,再次举兵南侵。
朝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而在拿到诏令的一瞬间,文天祥痛哭流涕,誓与家国共存亡。
他当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散尽家财充公作军资!
不仅如此,他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聚兵过万,准备率军入卫京师。
有朋友劝告他,此行有如羊入虎口,去了也抵抗不了元军。
但他的回答却振聋发聩:
“我何尝不知这是自不量力,但此刻乃危急存亡之秋。

眼下朝廷有召,若不发一兵一骑入关勤王,我定遗恨万分。
即便最后以身殉国,我也希望天下的忠臣义士能因为我的死,而奋起抗敌!”
这一刻,文天祥这只“出头鸟”的忠肝义胆得到了具象化。
他虽为文官,却如武将那般铁骨铮铮。
一边上书谏言,一边调兵遣将,流转于东南各地苦苦支撑。
只可惜,宋廷早已是强弩之末,元军在忽必烈的领导下势如破竹。
而文天祥,在相继经历了议和被扣、潜逃回宋、中年拜相、丧母丧子等人生大事件之后,终究没能躲过战败被俘的下场。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元两军于崖山决战,元军点名要求文天祥给宋少帝写一封招降信。
文天祥宁死不屈,逼不得已又愤慨激昂,写就千古之诗《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的死志,也成了大宋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前的挽联。
大宋亡,文天祥沦为了亡国奴、阶下囚。
他不是没有机会解困,只要他松口点头,就能在大元为官做宰。
可家已失,国已灭,如今他唯一能够坚守住的,便只剩下气节与信仰。
忽必烈等了三年,始终没等到自己想要的回答,最终应允了文天祥的请求,赐他一死。
行刑前,文天祥朝南跪拜,而后淡淡说出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
“吾事毕矣。”
毫无疑问,文天祥终其一生都秉持一个“忠”字。
为了坚守这份初心,官场的波诡云谲也好,战场的生死不定也罢,他都没有退却,反而一次又一次充当冒尖儿的出头鸟。
被打倒一次,他就再站起来一次,只要没有被彻底打垮,他就会一直站在那里,不管风里雨里。
世上总得有人去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去为苦难发声,为正义撑腰,为光明奔跑。
哪怕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却仍旧坚定不移地站在有利于大局、有利于家国的位置上。
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吉安郡学奉文天祥的画像于先贤堂。
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文天祥得赐谥号“忠烈”。
他终于成为了欧阳修之列的“忠”字辈儿一员,成为了儿时心目中的大丈夫。
这场跨越两百年的梦想,圆满了。
参考资料:
•《宋史·文天祥传》
•《元史·世祖纪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