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衡阳保卫战80周年,战争大片《援军明日到达》即将在6月下旬上映。
《援军明日到达》却因为片中的男主人公,也就是于和伟扮演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形象过于突出,引发网友广泛争议。
争议焦点在于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最后关头向日军投降的问题。
有的人为了维护方先觉,甚至说“只要尽力了,就可以投降”,还有的人说“方将军投降是为了让士兵活命”。

其实,这种争论早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就已经开始了,有的就说方先觉“罪不可赦”,有的则认为他“情有可原”。
像写《衡阳抗战四十八天》的黄锵就与《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的作者白天霖就打了很久的笔战,这两位是参战过的营长和连长。
黄锵认为他就是错的,但白天霖认为他是无奈的,是“漂亮的失败”、“光荣的投降”
方先觉本人则受到蒋介石的冷落,这位“大英雄”几乎是悄无声息地在台湾活着,生活条件非常差,房子里到处是蟑螂和老鼠,直到70年代中期,他才以“国大代表”身份获得贷款,另购住房,1983年去世(死后有鬼子老兵来台吊唁他,才得到了一些关注)
如果将台湾地区出版的这类书籍当成史料来看,那么,看一本还好,多看几本就会迷糊。
到了网络时代,此事却成了大喇叭比赛,有人动不动喊口号,“致敬方将军!”、“方先觉值得尊重”、“泪目,方将军”,还有电影宣发的通稿。

要谈方先觉,最好是回到那个时代,1944年的中国。
衡阳保卫战大背景:
1944年1月24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命令,豫湘桂战役爆发。
第一阶段的豫中战役,汤恩伯丢了河南。
第二阶段是长沙战役和衡阳战役,日军总指挥是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迎战他的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结果,长沙三天就告失守。
蒋介石调整部署,决心固守衡阳。
衡阳位于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的交汇处,是战略枢纽。
另外,衡阳还要承担第九战区数十万部队的军粮供应。
长沙沦陷第二天,白崇禧和美军远东陆军参谋长贺恩到达耒阳(第九战区前线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
白崇禧在会上宣布读了由蒋介石签署的作战命令,方先觉也参加了本次会议,下达给第10军的任务是坚守衡阳10天到两周。
守住衡阳不仅是为了保住交通线,同时可以吸引日军兵力,在日军包围衡阳时,第九战区及抽调来的其他部队再包围日军。
蒋介石的想法挺好,但在能力上却做不到。
保卫衡阳的第十军超额完成了任务,但负责在外线消灭鬼子的国军却打不开局面,坐失围歼鬼子良机。

“援军”是
围歼鬼子原计划一部分,后来被老蒋打成了专门为解衡阳之围的援军。
方先觉因在常德战役时与薛岳产生了矛盾,被免去了职务,薛岳派陈素农接任第10军军长。
就在陈素农赴任途中,由于日军发动湘桂攻势,国民党军委会认为临阵换帅不利,又让方先觉官复原职。
方先觉跟薛岳顶牛,拒绝上任,蒋介石亲自打电话训斥方先觉:“因与长官之私怨,置民族大义于不顾。”
因此,方先觉接受任命,率第10军进驻衡阳,总兵力为1.8万人左右。

这些兵力本不足以守城,攻城的日军有3.4万之多(说是10万日军,那是将分兵阻击各路援军也算了进去)
但衡阳防御工事却可称是固若金汤,否则,1.8万人是守不住的,伤亡率也不可能这么低(投降时,加上伤兵还有1.1万人)
在这个问题上,
台湾方面隐去了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衡阳市市长兼警备司令(中将)赵君迈。
赵君迈因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反蒋斗争,所以,国民党书写的衡阳保卫战就不能有他的功绩。还将衡阳构筑防御工事的功劳都给了方先觉。
赵君迈在网上的“方先觉之争”当中也很少被提及。

衡阳战壕防线,是第10军能够坚守47天的最坚固屏障,也是鬼子伤亡惨重的大杀招。
第一道战壕外是地雷阵、第二道外面是带响铃的拒马和铁丝网、然后是挖至两米多深的战壕,有的战壕底下放长钉和竹签,再灌上水或用芦苇伪装,上方还有手榴弹投掷口。
面向敌人的丘陵全部被削成接近直角90度的断崖,鬼子难以攀爬,就算爬上来,上面还有手榴弹和机枪在等着他们。
再后面就是主阵地。

网上有种说法是,第10军打光了子弹,最后用
手榴弹跟鬼子拼命。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衡阳守军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手榴弹,机枪是在巷战时使用的。
这些防御工事,不可能是方先觉率军进驻衡阳后就能完成的。
1942年,41岁的赵君迈出任衡阳市市长兼警备司令,就开始准备了,大兴土木搞阵地工事建设。
由于工事太多,还曾主动放弃了一部分。
第10军城防方案的阵地防御就是由赵君迈制定的。
方先觉只管军事,赵君迈负责组织由23000余衡阳市民组成的军粮运输队、弹药运输队、工事抢修队、医疗队、担架队、消防队、服务队、收尸队等等。
疯狂的日军以人海战术向衡阳发起了三次总攻,最后一次总攻,一天就向衡阳倾泻炮弹4万多发。

47天,鬼子才以惨重的代价突破一道道防御工事,打入衡阳城内。

赵君迈的防御工事为什么如此有效?因为他在美国学的就是土木工程,毕业于威斯康辛州大学和诺维骑兵学院,无论是民间建筑还是军事工事他都是专业的。
然而在台湾,这些工事却被称为“方先觉壕”。

也正是因为国民党有选择地叙述衡阳保卫战,所以搞得后世争论不断。
方先觉由热到冷再到被热议,这坑也是蒋介石挖的。

说一些简单的事实:

网上把东条英机内阁垮台与衡阳保卫战联系起来,其实是非常牵强的。
1944年7月9日,美军攻克塞班岛,导致日本本土在盟军大规模空袭范围之内,7月18日,日本内阁被迫下台。
另外,方先觉有两次求见汪精卫,鬼子为什么不安排他去南京?因为1944年3月汪精卫就已秘密前往日本治病。
那封所谓最后的电报“来生再见”,也不是最后的电报。
方先觉与各师联名电报是发给国民党空军的,再由空军用电话报告给蒋介石。他的目的是为了让重庆下令撤军,但蒋介石心机更深,希望他真的能像电报里说的那样去做,再厚葬他们。
根据2011年台湾“国史馆”的《蒋中正总统档案 事略稿本第58册》记载,
这封电报是在1944年8月7日下午3时发出的。
下午3时再接衡城电台报告称:“情势暂行转佳”;
5时又报称:“在混战中”;
最后称:“敌炮猛攻中”。
8日清晨5时,“衡城电台犹能通报,5时15分以后,电台忽告中断”
蒋介石命空军去衡阳侦察,10时,空军报告:“今晨未见衡阳城内我军符号,且城内亦不见人迹”,乃知衡阳已失矣!
电台一直是畅通的,何来“最后一电”?
这是方先觉为了投降,故意中断了与重庆的电台联系,以便擅自决定。
“国史馆”2015年12月出版的《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7册》,里面关于电报往来纪录也是一样的。
2015年,台湾“抗战历史文献研究会”根据美国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的蒋中正日记内容刊印的《蒋中正日记》中提到:
8月9日 星期三 气候阴雨 温度四十六度。
今日敌寇广播称:衡阳方军长自动树白旗乞降,其方式如新加坡英军乞降时相同等语,此等污辱乃为终身不能湔除之羞耻,余深信先觉决不至乞降,但其不能以身殉国,竟为敌所俘所屈,使我军誉与军校皆蒙此不白之污辱,殊所不料也。
“其不能以身殉国,竟为敌所俘所屈……”这说明蒋介石是希望方先觉杀身成仁的。
另外,当时《大公报》也已刊登了“最后一电”的内容,《大公报》怎么会知道军事密电?当然是国民党给的材料。
全国都将方先觉视为大英雄,气氛都到这了,七天后,也就是8月15日,军统却将方先觉投降一事呈报上来,这让蒋介石怎么办?

蒋介石既需要用衡阳保卫战为激励民主并维护自己的威望,又需要用衡阳保卫战堵住美国人的嘴(罗斯福建议由史迪威接管中国战区指挥权)
他只能把方先觉继续捧起来,问题是如何让方先觉回到重庆?
后来,方先觉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成功“脱险”,蒋介石立刻接见,并留他吃饭,蒋纬国作陪,再颁布给他青天白日勋章,敲锣打鼓宣传一番。
军事委员会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濬是反对的,他认为余程万在常德会战中率残部突围,蒋介石却要枪毙他(后判两年),方先觉率部投降,怎么能算是有功呢?
但蒋介石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不顾原则(他向来也没什么原则)力捧方先觉,结果却挖下了一个大坑,几十年后害网友争论不休。

今天,没有说方先觉投敌,而是说他投降,已经是非常包容了。
他所称的理由“保护伤兵”,其实日本人根本不理睬,健康的士兵,每天只有三小碗谷(未脱壳)充饥,伤兵只有一小碗谷。
伤兵饿得受不了,去挖菜,鬼子抓到就用刺刀捅死,再扔到江里。1.1万名被俘官兵,生还的只有5000名左右(要干活,做苦工)

那么,衡阳老百姓呢?在开战前,赵君迈就开始组织紧急疏散全城妇女,还有18岁以下45岁以上的男子。
30多万人口的衡阳,城内几乎全是青壮年男子在迎战日军。

浴血奋战的第10军战士们是英雄,衡阳人民也同样是英雄。
通过影视方式,怀抗日先烈,铭记抗战历史,让一代代中国人警钟长鸣,是中国文化艺术使命。但对于个人的宣传,理应谨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