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blog 里提到了 AI 对外语学习的影响。514日,OpenAI 发布了新一代模型 GPT-4o, 它能够在232毫秒内对音频、视觉和文本进行实时推理,像人类在对话中一样进行迅速回应。这个史无前例的科技进步,让语言不再成为人类交流的隔。而外语翻译也被认为是 AI 狂飙下,最早将被取代的工种。
早在2023年 AI 还没有这么聪明的时候,《经济学人》就发布过一篇文章 "AI could make it less necessary to learn foreign languages". 即使标题直译过来是「人工智能使学习外语变得不那么必要」,文章却用大篇篇幅讲述了外语学习的必要性。
多语者 Douglas 说当人们通过机器进行交谈时,会丢失一些重要的情感;柏林自由大学语言学教授 Anatol 认为,沟通不仅仅是信息交流,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当每一句话都必须由计算机翻译时,你无法完全沉浸在另一种文化中。以及每种语言都体现了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只有通过学习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它。」
"The best relationships do not require an intermediary." 最好的关系不需要中介,《经济学人》文章的最后这么写道。
1.
那么时至今日,学英语还有什么价值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打开了 Cambly.
Maurice 是一个情感非常饱满充沛的老师。他说自己的学生来自韩国、中国、日本、土耳其和一些欧洲国家。日本学生非常不苟言笑,他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安全感;而中国学生大都外向放松,他们对于学习非常认真;相对来说,少数的欧洲学生对于学英语并不会这么用功,总是在下次上课的时候说没有完成作业。
但不管在哪个国家,他遇到的 Cambly 学习者都有个共同特点 —— 经济衰退,裁员率增加,人们想通过「学习英语」来让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变得更有竞争力。非母语者在提升英语学习后,可以更容易找到一份远程的工作,赚取欧元或是美刀获取更丰厚的回报(这让我想起「数字游民」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地理套利」。即居住在生活成本比较低的地方,通过线上工作赚取收入,从而利用汇率差攒钱);如果是学生,学习英语可以申请海外的学校,通过留学在当地工作
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是,他遇到的中国学生,往往是一些快要毕业、或者刚踏上职场的年轻人。他遇到的这些人都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Maurice 已经50多岁了,他说自己是「不想生孩子」的第一代。我倒推了一下他的年纪,发现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生育率有个断崖式下跌,被称为“婴儿大萧条”(baby bust)。历史总是以不同的方式重演着规律,所以 Maurice 对于在亚洲发生的生育率下降、年轻人不愿生育都表现出了共情和理解。
在上 Maurice 的课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引人入胜」。他会对我每一个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然后绘声绘色地去描述它。在这样沉浸式的对话里,我的思绪能跟着他的节奏飞舞,甚至忘记了网页上方倒计时的存在。我们的课程总是不知不觉结束在他的大笑里。
我以前总是觉得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模仿和练习,但后来发现更重要的是「喜欢上讲英语」这件事,和 Maurice 的聊天总是让人很开心。而 Cambly 上也有很多老师会强调「鼓励型教育」和「积极思考」。
在课堂上,他们除了会对你所说的话表示肯定和赞赏,还会在聊天框里发消息赞美你。比如在我上完一节课后,老师发消息的开头是 »you are a young lady with many talents « ,这种花式鼓励会让人很受鼓舞。
我回想到中文语境里的销售,大部分都是打击式的沟通方式。最简单的例子是健身房,鸟鸟在脱口秀里吐槽销售对她说,“你圆肩驼背、骨盆前倾,还膝超伸,整个人看起来没有自信,再不健身就完了。”她将这样的话术称为“体态PUA”,通过贬低的方式来制造身材焦虑,产生购买行为。而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中式口音而感到自卑、怕说错而不敢开口。我不知道是否只有在面对同胞时,口音才会变成一件羞愧的事情;毕竟我在面对 Cambly 上的母语者,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口音嘲笑过我。
学英语,放下对于口音的执着,建立开口的自信是第一步;而第二步是,用英语思维来积极思考。
我很好奇自己过去的经历用英语来讲是怎样的,于是约了一些有面试经验、商务英语的老师。我发现他们很喜欢强调的一点是,how to talk in a positve way(如何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谈话)。
Nicole 是一个来自南非的母语学习者。他在伦敦大学取得商业管理学士学位,曾担任过HR,也在曼谷一所知名国际高中担任英语部门的主管,有着13年的线下英语教授经验。所以她不光是一个好的英语老师,也对商业世界有自己的理解。我挑选了她作为实验对象。
首先就是自我介绍,Nicole 帮助我把自己的经历用更地道的英语表达出来。然后像面试一样提出了一些很常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你要离开第一份工作。
我说因为当时我不喜欢北京,因为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饮食和气候。在中文语境里,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知道北京不宜居,讨厌北京、辱骂北京、离开北京,变成了政治正确一样的存在。这个回答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脱北者」无需自证,就能在一笑而过中被轻易带过。
但面对外国人时,语境不一样的。Nicole 说我知道这确实是个原因,也是你本来的想法。但作为 hr, 我听到这个会感到焦虑。从公司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候选人意味着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毕竟每个地方都有缺点,如果因为忍受不了缺点撒腿就跑,会像是一个定时炸弹般的存在。
她建议我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做阐述,比如我是因为想回到南方,画更多时间陪伴父母和家人。这也许是一种更容易被西方人共情、理解和接纳的回答。
当我提到自己为什么要离开第二份工作时,我说它充满了 996、加班和劳工压榨,我每天下班最早都要11点,这让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为了身心健康离开了这份工作。
在中文的语境下,大家都很能理解这个事情。甚至是我只要说出公司名,不用再多做解释,就能收获一票的同情和理解,大家也不会多问了。
但对外国人是不一样的。Nicole首先表示了理解,然后建议我把「生病」(sick)换成「疲惫」(burn out)。因为站在公司的角度,没有人希望自己招一个身体不好可能随时会离开的人。burn out 是一个更中性和轻松的说法,也不影响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其次把「我很累」(i'm tired)换成「工作时间很长」(the hours were extreme),这样可以把一种主观的负面描述,切换到客观的中性描述。
和 Nicole 的交谈不光是英语学习,更让我一个并没有长期在英文环境里浸润过的人,知道了跨文化沟通时会很容易丢失掉语境,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方式、表达方式和外国人沟通。
在外旅居的时候我也发现一个现象,中国人遇到外国人时,很喜欢讲自己过去受到的一些创伤。旅行本来就是一件放松、安全的事情,讲述创伤固然对说者来说有疗愈效果。但「交流」是两个人的事情,我们还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听者会有怎样的感受,怎样的表述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容易接受的。
Cambly 上除了这些偏商务的老师,很有很多 IELTS、TOFEL 认证的老师。不管你是想交朋友、随意聊天、雅思口语练习,还是模拟面试,都可以根据需求去选择。
「最好的关系不需要中介。」AI 作为工具能帮你更高效地学习外语,但如果想在另一个环境下长期生活和学习,或者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我们需要直接去听、去看、去感受、去学习。

感谢 Cambly 对本文的赞助!
其实和 Cambly 已经是第四次合作了。每次我都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很多新的感悟,之前的 blog 反馈也都很好。
而现在,618快到了,终于又蹲到 Cambly 折扣最大的时候了!长按二维码即领 Cambly 年卡半价折扣,小程序直接购买即可。
(下载APP或者登录电脑官网直接输入推荐码【hym2405】同样享受活动)
顺便 po po 之前的 repo!
还有之前写的 blog, 可以直接点击跳转哦

(这一篇是公众号被封了,写在个人网站上的)https://hayami.typlog.io/english
One more thing:
Cambly 的周边越来越让人心动了💓 本次年卡五折活动期间,实付金额超过3888元的 uu 有机会收到 Cambly 品牌月「向心而发」大礼包。包含Stanley x Cambly 定制水杯与胶片相机,名额有限,先到先得!(符合条件的话要先绑定邮箱,以方便接收品牌发送的中奖名单哦)^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