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她体内的子宫,正是曾经孕育过自己的那个。
撰文 | 黄雨佳
审校 | clefable
2024年1月2日,西班牙巴塞罗那临床医院妇产中心(Hospital Clínic Barcelona Maternitat Centre)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命——体重2.9千克的男婴曼努埃尔(Manuel)。曼努埃尔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虽然由母亲迈拉·蒙特斯(Maira Montes)分娩,但孕育他的子宫却来自他的祖母,即蒙特斯的母亲。
蒙特斯患有先天性子宫阴道缺如综合征(又名MRKH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的女性生殖道畸形。患有这种疾病的女性没有阴道、宫颈甚至是整个子宫,但卵巢功能大多正常。据估计,每4500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患有这种疾病。多年前,蒙特斯作为5名参与者之一,加入了一个测试MRKH综合征患者子宫移植手术可能性的研究项目。
蒙特斯需要一个用来移植的子宫。令所有人惊讶的是,此时蒙特斯的母亲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子宫捐献给女儿。2022年4月4日,巴塞罗那临床医院为蒙特斯和母亲做了手术。该医院是西班牙唯一一家进行过人体子宫移植手术的医院,其第一例此类手术于2020年10月开展,而蒙特斯是他们的第二例子宫移植患者。
图片来源:pixabay
子宫移植手术十分复杂,因为子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器官。和肝、肾等其他在移植手术中更常见的器官不同,子宫没有它们那样完备的、肉眼可见的静脉血管。相反,子宫中的血管十分细小且脆弱,呈网状分布而且,当女性怀孕时,子宫还会新生出更多的血管,其血管化程度将会是怀孕前的20倍以上。
为了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巴塞罗那临床医院引入了更先进的设备。术后两个月,蒙特斯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月经。又过了几个月,蒙特斯开始尝试受孕。在医疗人员的帮助下,蒙特斯成功在2023年怀孕,且妊娠过程一切正常。孕期第37周,蒙特斯接受了剖宫产手术(子宫移植患者不能通过阴道分娩,否则可能出现危险),诞下了曼努埃尔。如今,蒙特斯已经和丈夫、孩子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甚至表示如果有机会,希望还能再生一个孩子。
伦理问题
其实,曼努埃尔并非首个诞生于自己祖母子宫的婴儿,全球首位接受自己母亲的子宫移植、并生下后代的女性是瑞典人埃梅利·埃里克松(Emelie Eriksson)。为埃里克松主刀的医生是子宫移植领域的先驱马茨·布伦斯特伦(Mats Brännström),他于2013年领导了全球首个活体子宫移植的临床试验。如今,人体子宫移植手术已推广至全球多个国家,共诞下二十余名婴儿。我国首例人体子宫移植手术完成于2015年11月。
随着子宫移植手术的逐步推广,相关伦理问题随之而来。尽管科学家也曾尝试给患者移植已故(含脑死亡)捐赠者的子宫,并且患者也成功产下婴儿,但在目前经子宫移植诞生的二十余名婴儿中,绝大多数的子宫都由活人捐赠。以布伦斯特伦领导的首个活体子宫移植临床试验为例,在首批参与该试验的9名参与者中,7名参与者接受了来自亲属(如母亲、姨妈和姐妹)的子宫移植物,另外两名参与者接受的子宫移植物分别来自朋友和婆婆。
不过,由于子宫本身并不参与受孕,只是胚胎生长发育的场所,科学家在考虑伦理问题时的主要考量并非来自子宫,而是子宫移植手术的利弊权衡。与肝脏或肾移植等手术不同的是,子宫移植不是一种用于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术,更多是提升特定患者的特定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unsplash
然而,为了这样一种短暂的生活质量提升,子宫接受者和活体子宫捐赠者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子宫移植手术十分复杂,因此耗时极长。最初,捐赠者的手术一般会持续10~13小时,即便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如今仍需4~5小时。而活体子宫捐赠者通常都是健康的个体,本可避免经历这样一次可能带来手术并发症,并具有一定死亡风险(0.1%~1%)的手术。
此外,对于子宫接受者而言,除了同样需要接受4~5小时的手术,为了减轻免疫排斥,她们还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而这些药物是否会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尚不明确。为了避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不良健康影响(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肾毒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这些女性成功生育1~2次后,通常还需要再接受一次腹部手术,将移植进体内的子宫切除,这同样会带来痛苦和风险。
子宫移植也并非生育成功的保障。在后续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的过程中,仍然可能出现一系列不可控因素,整个过程可能十分坎坷。例如,我国首例人子宫移植手术虽完成于2015年,但患者直到第五次尝试植入冷冻胚胎,才成功受孕。而且该患者在妊娠早期还出现了先兆流产的症状,妊娠中晚期又出现胎儿生长受限,为了保胎曾先后住院4次,直到2019年1月才通过剖宫产手术成功生下孩子。
图片来源:pixabay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这种手术还会加剧人们将女性的生育能力与她们的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的观念。因此,如果还有其他选择(例如领养),医生一般不会建议患者接受子宫移植手术。
随着科技发展,人造心脏瓣膜和人造血管等材料的成功开发,也促使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无需承受器官排斥风险,无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潜在替代方案——生物工程子宫
科学家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酶或机械力等,使来源于猪等动物的子宫经历名为“脱细胞化”(decellularization)的过程,去除其中具有免疫原性的细胞成分,再通过“再细胞化”(recellularization)过程,重新植入相应细胞,再移植入患者体内。这些细胞可以来源于患者自身,例如他们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或是处理后得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不过,目前这类生物材料仅证实具有基本的器官样特征和肌肉功能,是否能实际作为移植用的子宫仍有待实验验证。
参考链接:
https://www.clinicbarcelona.org/en/news/the-second-woman-to-receive-a-uterus-transplant-in-spain-gives-birth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science/woman-births-baby-using-her-mothers-uterus
https://www.newsweek.com/womb-transplant-grandmother-baby-born-1863660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3-319-94162-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1/24/c_1124033552.ht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如需转载,请在“环球科学”后台回复“转载”,还可通过公众号菜单、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
-电商广告-
《环球科学》2024年5月新刊正在热
戳图片阅读原文
立即购买
点击【在看】,及时接收我们的内容更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