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1959年8月16日清晨,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例行开始每日的巡逻巡视。

当他们打开养性殿殿门的时候,赫然发现,发现靠近地面的一块大玻璃碎了!
经清点,被盗的是西间展厅的首卷柜,14页金册中的8页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不翼而飞!
故宫文物失窃了!
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但公安部派遣了无数专家勘察了现场,却都一筹莫展,甚至连啥时候发生的盗窃都搞不清楚。
原因很简单,故宫太大,工作人员不可能24小时盯紧每一处文物。同时,故宫也没有监控,没法根据监控判断嫌疑人的体貌特征。
一直到三个月后的11月12日,20岁的山东来京学生武庆辉带着赃物及现金坐火车,才因为一个偶然的检查被乘警抓获。
痛定思痛的公安部,指示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我国第一套安防系统,第一时间装在了故宫。
所以在1962年故宫再次发生盗宝事件时,值班人员通过声音报警器,配合警方将盗贼现场抓获,这安防设备首次在中国发挥作用。
不过此后的十几年时间,因为技术和财力等因素,各种安防设备并没有在国家得到普及。
一直到1979年,公安部下发《关于使用现代科学技术预防刑事犯罪的试行规定》,中国安防行业才真正诞生。
几十年过去,中国安防行业已经从从零起步的小透明,成长为世界安防行业的巨无霸。
仅仅海康威视一家企业,就以超过40%的市场份额占据全球第一,而且已经连续十年稳居榜首,名副其实的的“全球安防之王”,更不要提海康威视背后的其他中国安防企业了。
安防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助力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网,视频镜头超过2000万个,让中国成为全球治安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
那么,中国安防产业是如何崛起的?
1  被割韭菜的时代
啥是安防?很多人第一概念,就是监控摄像头。
其实这种认知,也不对,也对。
说不对,是因为监控摄像头并不能完全代表安防,安防是一种全方位的完整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监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其他手段来共同保障安全。
例如,报警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提醒我们出现异常情况,巡更系统可以定期对重要区域进行巡查,门禁系统可以控制人员的进出权限,安检系统可以防止违禁物品的进入等等。
这些系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说对,是因为监控摄像头的确是安防的最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一些风险行为。
监控摄像头诞生于1957年的美国,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个模拟信号的录像机,连接一个电视机,因为是直连,所以无法录像。
一直到1968年,世界上才出现了首个可录像的监控系统,其实就是把模拟信号分了一部分出来,连接了个卡带式录像机(VCR)。
后来到了80年代,第一代传统模拟闭路视监控系统(CCTV)诞生了。
这一套CCTV系统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监控系统了,主要由摄像机、线缆、录像机和监视器等专用设备组成。
不过这种CCTV系统也有缺点,图像信息采用视频电缆以模拟方式传输,传输距离不能太远,主要应用于小范围的监控,监控图像一般只能在控制中心查看。
我们在一些老港片中看到香港的那些监控系统,就是这种CCTV系统。
不得不说CCTV这玩意真好,监控下无隐藏、监控不会说谎,客观记录你的分分秒秒,一切都会大白天下,让你无处遁形,所以很快开始在世界各国流行开来。
中国也在1987年第一次引进了监控系统,试用之后,发现真香!
于是开始大批引进,到了90年代,因为一些地区严峻的治安形势(90年代严打的诱因),全国对监控系统的需求爆发式增长。
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这玩意实在是太贵了!
监控这玩意有多复杂吗?
并没有。
镜头中国能生产么?能,线缆可以么?也可以,卡带式录像机可以么?也可以,至于监视器就更不用说了,这不就是个电视机么?
但是对于国外厂商来说,人家就是要一整套出口给你,一套几十万,你想买半套,人家根本就不卖!
那中国自己能不能攒一套呢?
也不行,因为核心的模拟信号到卡带的转换集成电路搞不定。
所以只能继续整套进口,那时候能装监控系统的,都是银行、海关、铁路等等,都是有钱的单位。
中国安防产业起步的机会,其实是因为监控行业从模拟到数字的一场变革。
其实到了90年代,老式的模拟监控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
比如卡带式录像机存储容量不足、寿命太短,图像画面质量有限等等,模拟监控的数字化转变势在必行。
1996年,瑞典安防巨头Axis发明了画质更为清晰的数字监控系统。
这套系统更为简单,其实就是一个使用了CCD传感器或者CMOS传感器的摄像头,把光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然后传送到电脑里面。
由电脑通过视频采集卡(软压卡)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还原成图像。
所以早期的数字监控系统就是个用传感器的摄像头+一个电脑主机。
那么如何对图像进行录像呢?
这就需要硬压卡了,把原信号转换成大家所熟知的H.264及M-PEG4等压缩格式视频,存储进硬盘里,方便后期调阅。
看到这个技术我们就会发现,当时谁最合适搞这种监控系统?
日韩。
日本当时的数码摄像机正在崛起,采用的就是CCD,而视频采集卡所代表的电子产业,也是日韩的支柱之一。
所以2000年代初,伴随监控系统从模拟向数字转换的大潮,日韩监控产品瞬间席卷中国大地,迅速形成了垄断局面。
在当时,日本控制了最好的CCD芯片、镜头,而韩国则控制了集成电路资源,所有的采集卡都绕不开韩国。
所以当时国内很多单位,明知日韩的货贵,但还是要咬牙买。
贵到什么程度?
举个例子,现在淘宝上100多的小米摄像头(自带采集卡),在2000年左右,最普通的也要2000元,高档的要数万元。
那时候普通人的月薪,能有1000就不错了。
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日韩监控系统这么贵,那就不可能装太多,只能选重点区域装。
为什么2000年代初广东飞车党很猖獗?就是因为摄像头盲区太多了。
既然有需求,就有人想办法去满足这个需求。
数字监控系统其实并不复杂,无非就是硬件搞不定。
后来一些国内厂家发现,进口的洋垃圾中有部分可以使用的硬件;
然后又发现,台湾有工控电脑卖,日韩也有独立的摄像头和CCD卖。
于是这些厂家开始把这些硬件买回来,按照德州仪器提供的解决方案组装起来,形成了中国第一代监控产品。
但是,这些产品根本没法和日韩产品相比,摄像头工厂订的日本CCD,拿到的都是最次的那档货。
黑屏测试都有白点,而且日本还动不动给你涨价,一会停电一会地震,一旦你手中断货了,就不得不高价买人家的库存,还要求着人家,爱要不要。
所以在中国安防产业早期,完全就是被外国割韭菜的对象
一开始是美国的霍尼韦尔、派尔高,后来是日本的松下、索尼,和韩国的三星,就算中国人辛辛苦苦攒出来了,价格未必低多少,但质量却差得远。
你以为中国安防企业会就此放弃?
不,放弃这个词,并不在中国人的字典里。
2  中国安防的逆袭
2001年11月30日,一家没人会注意的中国安防企业诞生了,海康威视。
不得不说,海康威视诞生在了一个好年份——2001年。
这一年,美国发生了911事件,世界对安全的追求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同时,中国加入了WTO,也为中国产品出海消除了障碍。
不过当时的创业团队,来不及想这些,他们正在为资金发愁。
海康威视的创始人是中电科52所的工程师陈宗年、胡扬忠。
这家研究所历史悠远,建立于1962年,主攻方向方向就是军工电子产品,90年代之后,这个所开始转型,成立了公司,陈宗年和胡扬忠就是给空调生产控制器板卡的。
后来,美国发生了“9·11”事件,全世界风声鹤唳,陈宗年、胡扬忠敏锐意识到了安防产业的巨大前景。
于是在52所的支持下,创立了海康信息(海康威视前身)。
不过要想做大,还是需要投资,于是他们想到了自己华科的校友——龚虹嘉。
相比陈宗年和胡扬忠,龚虹嘉毕业后没有进国营单位,而是直接南下深圳闯荡,后来在1994年创办了德生,主要生产收音机。
因为德生的收音机性能好、外观漂亮,所以很快就在市场站稳了脚跟,也让龚虹嘉实现了财富自由,开始转行做投资人。
在接待了两个师弟之后,有着产业报国情怀的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由龚虹嘉出钱,陈宗年和胡扬忠经营,成立一家生产安防设备的企业,打破西方国家在安防领域的垄断地位。
说实话,龚虹嘉也没想到偶然的一次投资,会让他获取如此大的收益,他后来回忆说“因为都是同学,觉得如果给他投资一点钱,也许可以改变他的命运。”
于是在2001年11月30日,海康威视注册成立,500万注册资金中,中电科旗下的海康占股51%,龚虹嘉持股49%。
陈宗年任董事长,胡扬忠任CEO,俩人当时认为自己没出钱,不能占股份。
不过豪爽的龚虹嘉后来也承诺,如果未来公司经营好,就以原始投资成本向公司经营团队转让15%的股权作为激励。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新生的海康威视,首先考虑的是要做什么产品?
其实市场已经给出答案了,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音视频采集卡(硬压卡)。
早期的数字摄像设备,视频的原始文件很大,对硬盘和宽带的占用极其恐怖,要方便存储,就要对原始文件进行压缩。
硬压卡的作用就是如此,摄像头拍到的图像通过硬压卡进行压缩,这样才能存储并且让监控室的人观看。
早在海康时代,其实陈宗年和胡扬忠已经搞出了MPEG-4标准的采集卡。
但是这种标准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国际上都已经用上解码率更高的H.264标准了。
如果造MPEG-4标准的卡,只能进军低端市场,如果搞H.264标准,那么研发周期不可控。
这时候,龚虹嘉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龚虹嘉之前闲着没事的时候,投资了一个科技公司,偏巧是这个公司研发出了世界前沿的H.264编码技术。
于是海康威视借助这一技术,很快推出了新的板卡,成为国内第一家将H.264产品化的公司。
果然,这一新的采集卡一经上市,马上就火爆全国。
全国生产监控的企业正被日韩的板卡限制得欲仙欲死呢,一看国内也有世界先进的采集卡了,马上纳头便拜,海康威视的板卡根本就不愁卖。
根据龚虹嘉的回忆,海康威视在推出产品的第一年(2002)就挣到了钱,销售收入达3240万元。
然后在2003年实现了1.6亿元的销售额,熬过了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带来的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到了2004年,海康威视拿下了全国各地银行的订单。
不过海康威视并不满足,而是开始对公安、通信、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等众多行业开展布局,产品也开始搞多元化。
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安防产品接连问世。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也开始全面爆发。
2003年,公安部在北京、济南、杭州、苏州等4个城市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试点。
2004年6月19日,公安部、科技部确定北京、广州、南京、上海等全国21个城市为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各地纷纷开始建设“平安城市”。
平安城市需要的安防产品中,监控系统就达到了28%。
同时作为平安城市建设的外延,对乡镇、农村进行无死角安全防范的雪亮工程也开始了全面推进。
2005年,公安部进一步提出建设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工程(即“3111试点工程”)。
首批试点的有22个城市(部级)和各省级行政区自行选择的485个县、市、街区。
此外,亚运会、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在中国的举办以及“国家应急体系”、“平安校园”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展,这些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也让安防产业成为中国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细分产业之一。
安防商机真正开始发酵,其产品需求量之大,涉及产品类型之多,让整个行业为之兴奋。 
更关键的是,这种大型项目的出现,甲方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监控摄像机,而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从前端的枪型摄像机、快球、一体化摄像机等到中间的传输设备光端机、大型矩阵以及中间存储设备DVR,到后端显示设备监视器,以及与监控系统联动的报警系统,用于犯罪行为分析的智能视频分析软件等等,是完整的一套安防系统。
这样一来,一些只能拿国外产品攒件的小企业就不行了。
只有具有优秀的产品和完整的产品线,还需要有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以及相应的软件开发能力的公司才能吃下蛋糕。
因为海康威视在杭州,所以当仁不让地挑起了“平安杭州”的大梁,因为解决方案的出色,连公安部都组织各地去杭州考察。
考察结束后,各地都开始向杭州学习。
上海要求购物中心、加油站等必须安装监控设备,东莞要求工地必须安装监控,而供应商,毫不例外就是已经有了成功先例的海康威视。
就这样,海康威视借着全国建设平安城市的大潮,一举从一个板卡生产商,变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安防方案提供者。
随后的几年,海康威视越做越熟练,不论什么需求,都能很快拿出解决方案,最终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项目的供应商,也顺利成为中国安防一哥。
而此时,龚虹嘉也早已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将所持公司15%的股权以75万元的白菜价格转让给了初创团队,让海康威视的管理层与公司深度绑定。
高管和员工干劲十足,开始全力开拓市场,其中重点就是海外市场。
相比来说,海外市场更加艰难。
一方面是已有的外国巨头占领市场,另一方面是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和不同的法规。
所以海康威视一方面也开发了基于海思芯片的方案和外国巨头打价格战。
另一方面成立海外子公司利用海外子公司贴近当地市场,发挥了解需求痛点、整合当地资源,实现市场的拓荒。
出海几年之后,海康威视就在全球设立了20家子公司,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靠着性价比和高性能,一下子把通用、HOLLWEY给干趴了。
就连英国的一些高端市场都拿下了,海康威视的摄像头装在了全英国各地的警察局、医院、学校,甚至是英国国会大厦,装的也是海康威视监视器。
在海康威视在海外攻城略地的同时,曾经叱咤风云的外国大牌开始逐步衰退。
西门子、三星退出安防,UTC合并GE安防,松下和索尼市占率的逐年下降,而霍尼韦尔和博世几乎没有增长。
2017年,海康威视以35.22 亿美元的年收入首次超过霍尼韦尔、博世等全球安防巨头,坐上了全球安防一哥的宝座。
在海康威视的背后,其实还有众多的细分领域安防企业。
他们整体规模虽然没有海康威视强大,但在总是能拿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助力中国各类安防系统建设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也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最平安、犯罪率最低的地区。
如今,任何一个外国人抵达中国,都会感叹中国安全的环境,相比晚上不敢出门的美国大城市相比,“深夜撸串”几乎是中国独有的生活体味。
这一切,都是中国各类平安城市、天网工程给中国人带来的福利,也是中国安防产业服务社会的一个最好注解。
3  中国安防崛起的秘密
很多人可能有点奇怪,相比汽车产业、手机产业来说,安防产业似乎默默无闻,怎么就一下子成世界第一了?
其实,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第一是技术产业链的补全和完整。
如果我们把整个监控系统拆开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芯片。
比如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IP摄像头的SoC芯片、后端NVR芯片、模拟摄像机的ISP图像处理芯片、后端DVR芯片等等。
中游环节则聚集了安防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集成商和运营商等。
安防设备制造商根据市场需求,利用上游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生产各类安防视频监控设备,如摄像头、录像机等。
解决方案集成商则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安防视频监控解决方案,确保整个系统的协同运行。
运营商则负责提供网络支持、设备维护等服务,保障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稳定运行。
下游环节,主要是安防产品的使用培训、维护、以及安装等等。
我们会发现,决定整个安防行业技术水平的,其实就是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商。
在中国安防发展产业初期,这些零部件除了少部分自研之外,大部分依赖进口,就连海康威视也是如此,其初代的解决方案,主要来自德州仪器。
这种情况,一直到华为海思的诞生才改变。
2008年前后,海思生产出了自己的视频压缩DVR芯片,效果上比德州仪器的芯片稍差一点,但是价格只有德州仪器芯片套装的4分之1。
随后,海康威视也开始使用华为的海思方案,极大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因为本身技术能力超强,结果国外的高端市场也被海康威视给抢走了。
除了DVR芯片,摄像头的CMOS芯片也至关重要,它关系着监控的成像质量。
在过去,核心的CMOS都被索尼、三星等大厂所垄断,价格昂贵,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厂商已经生产出了完全不逊色于国际大牌的CMOS。
以至于华为、荣耀、小米、vivo和魅族都采用了国产的CMOS传感器用于各自的高端旗舰主摄。
国产CMOS能把价格做到什么程度?
这么说吧,一个1080p的CMOS,只要几块钱。
除此之外,在海思、富瀚微、星宸科技、北京君正、国科微、联咏科技、瑞芯微、安霸等企业的努力下,国产ISP、IPC SoC、DVR SoC、NVR SoC芯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崛起为安防芯片国产化的重要力量。
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不论客户提出什么需求,中国安防厂商都能很快拿出解决方案来,这种基于产业链的底气,是其他国家安防厂商根本无法相比的。
甚至在海康威视和大华遭遇美国制裁之后,靠着国产产业链,海康威视和大华也能说出“不影响业务开展”的豪言壮语。
第二是如狼似虎的竞争意识。
虽然海康威视在安防市场一家独大,但在中国,同样存在一些在细分领域能与海康威视构成竞争的企业。
也许很多企业不那么正规,手段也不那么光彩,但就是这种如狼似虎的竞争意识,却是中国安防企业崛起的蓬勃动力。
比如海康威视第一代采集卡卖火了之后,其他公司看着眼热,就买来了海康威视的板卡做研究,因为初代产品防盗性能不佳,三下两下居然给破解了!
于是其他安防公司也开始生产海康威视的盗版卡,先是几家,然后拓展到十几家。
2003年盗版多到什么程度?市面上卖出两张海康威视采集卡,就有一张是盗版的。
海康威视当然不干,第一时间报了警,并且和盗版公司打官司,官司倒是打赢了,也成功把盗版公司都查封了。
但财帛动人心啊,很多公司虽然工厂被查封,但宁可晚上从天花板爬进去生产,黎明的时候再悄悄把板卡运走,也要坚持生产,填补市场上的需求空缺。
海康威视一看这样不行,大家做盗版是为了赚钱,只要有利益在里面,你封再多的工厂是没用的。
于是海康威视换了个解决的思路,直接找到盗版的公司,说这样吧,你自己偷偷摸摸生产太费劲了,你不是想赚钱吗?
我可以以接近成本价把卡卖给你,然后你去卖。
这样一来,相当于把盗版厂商直接变成了自己的销售渠道。
就这一招,海康付出了一点利润的代价,就得到了一个遍布全国的营销体系,还顺带解决了盗版问题。
后来海康靠着这一营销体系席卷全国,但没过几年,竞争者又来了。
前面讲了,在海康威视用德州仪器解决方案的时候,华为海思解决方案异军突起,但是最先用海思方案的并不是海康威视,而是国内其他的小安防企业。
当年为了打开市场,华为海思白送开发方案,免费做技术服务,于是那些被海康压着打的安防企业纷纷转投海思,生产出了成本更低的安防产品。
一时间,国内安防企业开始在海内外攻城略地。
国内针对一些海康威视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提供解决方案,国外专攻想要安防系统但又被世界大牌嫌弃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一时间,中国安防产品遍布东南亚、中东、南美,甚至非洲。
这些小公司相对海康来说,嗅觉更灵敏,经营策略更加灵活,各种服务也好到极致,你的产品坏了根本不用送修,直接给你发个新的,深受客户的喜爱。
就是靠着这种极致的服务,中国安防企业一下子把世界安防领域的低端市场全部占领了。
只有通用、HOLLWEY等一票企业靠着高端市场还在勉强支撑,然后等到忙完国内市场的海康威视出海,国外安防企业就更没出路了。
这样一来,中国安防市场就出现了两条路线,一是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的海康威视专门服务大客户,二是数以百计的安防企业靠着柔软的身段,在细分领域市场也能分一杯羹。
比如摄像头,有大华、宇视、华为。
停车场监控,有捷顺等。
楼宇对讲,有安居宝等。
消防,有大华以及一票传统消防厂家。
软件,有各集成商公司和软件公司。
算法,有商汤、依图等等。
这些企业也许在系统整合方面不如海康威视,但在细分市场上,也占据了不小的优势,倒逼着海康威视不断新,提升产品的技术实力。
所以,海康威视和国内其他厂商的关系,既有携手征战海外市场不同领域的袍泽之情,也有在细分领域你死我活的厮杀之争。
就在这种如狼似虎的竞争中,中国的安防产品才能越做越好,越做竞争力越强,以至于随便拿出一个到国际市场上,就是个大杀特杀的角色了。
第三是超强的技术驱动能力。
其实,到2013年左右,世界安防技术发展就到顶了,再进步无非也就是清晰度更高一些,帧率更大一些罢了。
这时如果再竞争,就只能打价格战了。
但是价格战属于七伤拳,伤人也伤己,要想取得先机,其实还是要拿出革命性产品。
这时候,中国厂商站出来了。
这个人,叫汤晓鸥,被誉为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拓者”和“探路者”。
2014年3月,汤晓鸥研发出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达到98.52%,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
此后,这一算法开始广泛应用于安防行业,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突破和AI技术应用,让中国安防在GPT诞生之前很多年,就开始广泛使用AI识别了。
比如,在马路上,安防设备可以识别车牌、抓拍人脸,追踪交通违规行为。
在工地,安防设备可以识别工人是否佩戴工作手套、绝缘鞋、护目镜,为工人施工建立安全屏障。
在停车场,智能安防设备可针对人员和车辆的进入、离开、滞留等行为进行报警,实现人员、车辆的规范管理,降低管理难度。
在森林中,加装了红外设备的安防系统,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起火点,第一时间报警。
在校园,在增加了算法之后,安防终端可以针对“救命、打架、110”等异常词汇进行采集,在宿舍、操场等场景精准防控校园欺凌。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智能安防做不到的。
正因为有了这些技术,中国的安防设备已经超出了安防的范畴,开始向着生产和生活消费工具发展了。
比如,在内蒙古,智能监控摄像头的普及为养殖者提供了远程实时监控羊群的便利。
不仅可以观察到羊只的活动情况,还能通过AI算法分析羊只的行为模式、预警潜在健康问题。
甚至还可以根据饲料槽中的饲料余量,进行自主投喂,提高饲养效果和养殖效率。
再比如,很多有孩子的家庭,也往往会安装一个具有智能看护功能的的摄像头,可以有效防止发生婴儿从床上跌落的状况。
当安防需求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展,那么中国安防产业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崛起,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4  尾声
安防行业具有独特的行业属性,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同时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日益兴旺的经济产业。
某种程度上说,安防产业,就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一个缩影。
从曾经的仿冒制造、家庭作坊到如今的AI智能、安防生态,中国安防的发展既得益于政府工程的机遇,同时也离不开以海康威视、华为等代表性企业的拼搏。
但更重要的,是靠中国一通百通的完整产业链,这就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一样只要产业链搞定了,搞什么都能很快搞成。
这就是中国应对世界变局,最大的底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