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市场上,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都是凡人,都要根据客观事实来行事。
文 | 康国亮
编辑 | 彭韧
陆航曾经在2020年抓住了多只涨幅巨大的公司而被外界所熟知,但不要觉得只是运气使然,事实上陆航在此之前也抓住了白酒龙头自2017年以来周期复苏的机会,而去年至今火热的高股息资产行情他早在2022年便成为市场最早一批布局的投资人。
从结果来看,陆航似乎每一次都“挺好”,从业绩来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朝阳永续数据显示,陆航2015年以来创立的复胜资产8年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31.35%,累计总回报超过了740%,外界似乎会把陆航神化,而实际上陆航对自己却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一直不断强调:要始终保持一颗谦卑的心,而且是要真的谦卑,而不是假谦卑。
这并不是他的自谦之词,而是从骨子里他就认为在这个市场上,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都是凡人,都要根据客观事实来行事。因此他总是按照“弱者思维”体系去思考问题,“小心翼翼”地去探究客观事实的真相,发现自己错了,马上进行反思和纠偏。这看似很简单,其实要做到一点都不简单。他说很多人总会觉得自己聪明,内心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平凡,这会给投资带来很大的障碍。
陆航入选了“2023巴伦中国私募菁英50”,《巴伦周刊》中文版近期与陆航进行了一次深度专访。和陆航的整个交流过程中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他说的话往往很具有“哲学性”,直击投资的本质,时常有些话语甚至让人有点觉得“振聋发聩”,这与陆航看上去年轻的外表有些不太相符,但他其实已是一位入行18年的老兵。
陆航说他其实不太喜欢接受外界采访,因为他觉得讲太具体的观点没有太大意义,可能过段时间客观事实变了,他的观点也会随之改变,总之就是要尊重事实,他也不喜欢跟别人去争论某一个观点,更喜欢去追根溯源去接近事实真相。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巴伦周刊》中文版与陆航的对话实录:
假设与偏见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之前投过白酒、家电等核心资产,后来又买过光伏新能源,到现在又是市场上最早一批投能源等高股息资产的投资人,从结果来看每一次您好像都做对了,但您这一次是如何从之前的满仓成长转变到满仓价值的?这两个思维体系还是不太一样的。
陆航:这就先入为主了,我觉得任何东西不能有偏见,首先你得把偏见消除掉。我是以进攻思维来买这些传统行业,现在回头看很多人感觉简单,但是这几年一直重仓拿住持有到现在的其实也没几个人。
《巴伦周刊》中文版:市场有一种思维惯性,每一轮资产创新高后都会讲出一个新故事,但故事的最后往往都破灭了,您怎么看?
陆航:这要有事实依据的。第一,估值高不高。第二,你说交易拥挤了,要拿出数据来到底有多少人买了,与其担忧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做实证研究,找客观的标准去度量所谓的抱团或交易拥挤,如果某一天这些事实标准都符合了,我们也会行动。
简单与不简单
《巴伦周刊》中文版:回到您刚开始买这些传统行业的时候,市场上没有说高股息的事情吧?
陆航:其实高股息只是一个附带品,并不是主要的投资逻辑。如果只看高股息,我为什么不买高速公路、银行、火电?很多高股息我都没买,我买的是供需错配的景气资产,只是顺便有高股息,那不是更好吗。而什么叫景气资产?它是相对紧缺的。其实我不太喜欢高股息这个词,很多人觉得买高股息太简单了,但我们看的是企业盈利的真实性。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看的是更长远的盈利能力?
陆航:我们之前也有高股息的股票做错了,而且是很高的高股息,如果只看高股息我们是亏过钱的,但反过来讲通过这个事情也反思了自己,所以答案并不简单。

投资里对简单的定义是一个哲学辩证的观点,该简单的地方很简单,就是尊重客观事实,但不简单的是逻辑思考的过程无比复杂。
《巴伦周刊》中文版:那您会期待这类资产未来的盈利不下滑稳住,还是会期待它还能有一定成长?
陆航:有两种,一种是像我们当时买的医疗器械龙头,盈利大幅增长。还有一种是由于现在经济处于弱复苏状态,企业盈利只要不下滑就可以,这其实就是超预期的,因此在当前这种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旱涝保收的盈利确定性其实是更好的。
但反过来讲,现在我们看到经济好起来了,我们又会否定前面的自己去买成长性更好的股票,我不需要证明我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我买的股票最终是赚钱的就可以了,这个标准是客观的,而不是我由于买了传统能源而天天说这个资产有多好,这就不客观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是在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下去理解成长,而且它是一个相对概念。
另外反过来想,其实不管是煤炭还是石油,价格往上涨反而是利空,因为价格上涨供给端可能就会放量了。
《巴伦周刊》中文版:所以您觉得只要能源价格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其实就是最好的状态?
陆航:对,就像很多餐厅为什么不提价而让消费者排队,提价之后会引来很多竞争对手。拥有垄断性本身是企业最大的护城河,最大的垄断性就是企业的定价和成本优势,我们最终追求的是相对垄断型,我们买的企业恨不得能有提价能力。有些情况下我们觉得提价是一个不健康的经济行为,会给后面的竞争对手留下了市场空间,但有时候提价又是好的,所以很多东西都要具体分析,也都有唯一的客观标准,那就是提价后企业盈利到底能不能维持,所以你会发现其实我思考挺多的。
很多人觉得我们买高股息太简单了,没有技术含量,大家总期待通过一个复杂的技术逻辑获得一个简单的赚钱密码,但往往答案看似简单,但是它又不简单。
《巴伦周刊》中文版:看您最新的月报,您的方向从传统行业又开始向家电、机械这些方向转移。是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陆航:的确我们做了一些方向的调整。本质还是关注“社会稀缺”资产。我们前期持有高股息资产,很多投资者都认为我偏防守,转价值。其实我刚刚也说了,我依然是以进攻的心态在做投资,永远寻找当下市场里企业盈利能力相对更好更确定的资产。
在那个阶段,的确很多上游企业的盈利性因为“供需错配”是相对好的,再加上股息率高会显得估值上更有优势。但是我们始终在不断思考,过去“好”一定是现在也“好”吗?会不会有更好的投资方向?那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一季报里面体现了比较好的盈利增速。
分析下来,一方面我们之前就很看好“中国制造、世界需求”,之前新能源、光伏也都是这个逻辑。那现在很多家电、工程机械等公司也经历了很长的海外市场布局,现在进入了收获期,我们觉得也是这个逻辑。
另一方面,我们一直都关注消费。前面消费也经历了一段时间“供给侧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品牌继续升级,高端化开始出现成功,这些我们认为都是带来“供需错配”的优质资产。那相比之下,这些资产的业绩增长更好,我们自然有动力做切换和调整。
客观与谦卑
《巴伦周刊》中文版:感觉您一直在强调一点,就是尊重客观事实?
陆航:对,现在这些高股息资产只是这两年的一个表征,之前我们也买过白酒,买过光伏新能源,我们就是要“尊重事实”,然后看“供需错配”,这看起来很简单,实则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巴伦周刊》中文版:这里面的难点是什么?
陆航:最近我一直在反思英伟达黄仁勋讲的一些话,他说其实最难的一点是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他说要谦卑地看待自己,而且要真心的看待自己,黄仁勋说他自己真的很谦卑,所以韧性很足。
人一旦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后,其实不太会反思自己,我觉得我们复胜这个团队最厉害的是有一套反思体系,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为什么会反思纠偏?本质上其实我连自己都是怀疑的,我觉得如果这个东西跟事实相否的时候,我会推翻自己的判断,我觉得这个很正常,我们都是凡人,很多人其实是假谦卑,真的是要发自内心的真的谦卑。
《巴伦周刊》中文版:的确让投资者自我怀疑是很难的。
陆航:黄仁勋最近说过的一句话,未来20年可能不是计算机时代,而是生物学时代。其实他自己反而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但别人却觉得黄仁勋无所不能,所以本质上,人都主观上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谁都不服。
投资要做得好必须得突破这个,你得首先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承认很多东西你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以开车为例,国外有个关于开车技术的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是90%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开车技术前50%好的人,那谁是后50%呢?这是不是得有个客观标准,什么是标准,比如倒车技术、停车技术等几套体系。但很多人即使知道结果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行,他会认为是不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这就很难了。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讲到了投资非常本质的东西——人性,就是自己能不能跟自己和解,能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
陆航:其实到最后我发现在很多方面我是真的接受了自己的很多平凡,比如运动。
真弱者思维与假弱者思维
《巴伦周刊》中文版:这就是您一直说的弱者思维吧?
陆航:对,弱者思维是我买的股票要走的还可以,是右侧的。弱者思维其实对人的要求更高,因为你要去判断自己是否错了。强者思维喜欢去抄底,认为自己能战胜市场,弱者思维意味着自己跟别人是一样聪明的,买的股票不应该在底部,应该在上涨趋势中。
所以要仔细地想你是真弱者思维还是假弱者思维,你是真谦虚还是假谦虚,我们是真谦虚,我们真觉得自己是弱者。
《巴伦周刊》中文版:很多人认为散户在这个市场上是相对弱者,而机构天然具有信息和认知优势,您怎么看?
陆航:要真心认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谁都不要觉得自己聪明。我觉得一个厨师对调味品的了解应该比投资者还强吧,很多投资者他们不喝酒,怎么评价酒的好与坏。
坚持与不坚持
《巴伦周刊》中文版:所以最终我们都得遵从客观标准评价体系?
陆航:对,其实我们应该接受的是在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下评判自己,这个标准不应该是基于主观评定的,而是要用客观数据讲话。如果在这个客观评价体系里自己不够好,也要正视它,坦然接受这个事情,同时你要努力让自己在客观评价体系里变得更好,而不是仅仅因为自己买了就主观地认为很好,很多人只看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从某种程度上会给投资带来很大的障碍,仅仅因为是“我买了”而一直死扛到底。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怎么去更加贴近客观事实?
陆航: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我们一直说大道至简,我觉得大道至简其实就是要有一套体系去判断一个问题到底正确与否,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不坚持,说实话很难,很多股票我们坚持了,有些股票我们就放弃了,最后其实准确率还可以,差别到底在哪?我以前有点不太理解,最近开始明白了,我觉得我们是有非常强的一套现代科学素养。
什么叫现代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就是世界运动的客观规律,其中也包含现代医学体系,现代医学体系里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其实就是通过一套体系,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准确的,这要求不能有倾向性,而且还要随机,还要有大样本,同时不能有太多副作用,这个事情是很难的。
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重要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把噪音过滤掉,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块上做得比较好。
《巴伦周刊》中文版:具体怎么做呢?
陆航:客观事实第一是个结果。比如我们也遇到过买的股票,说下游订单数据很好,但我们去找下游企业问却并没有给上游这么多订单,它就不是个客观事实。
第二,眼见为实,我们会让研究员去蹲点去看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多物流卡车进出。
第三,我们之前买医疗器械龙头,不是拍脑袋认为需求好,我们是真的找了经销商去问,什么时候能拿到货。为什么我们能从这个股票上赚那么多钱,就是紧跟美国的需求量,当时很多人就说不缺,但我们会去问美国人到底缺不缺。
很多人不去调研,只拍着脑袋说不缺,所以很多人赚不到这个钱,我们能赚到这个钱就是去问出来的客观事实。
另外你要知道原理是什么,我去公司调研特别想去问为什么消费者会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我特别想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其实但凡你真的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的时候,你已经找到解决方法了。任何事情当你找到问题所在的时候,其实这个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最怕的是你不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
《巴伦周刊》中文版:那您根据什么来判断坚持与不该坚持的呢?
陆航:首先我们找的还是社会最缺的东西,可能有些东西短期内缺,有些东西未来一段时间会缺,我们的关键点其实是去判断这个时间的长度,这是最核心的。
判断过程中可能会错,错了没关系,我们会及时做调整,反过来当正确的时候,也不应该怀疑自己。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它的客观标准。首先是不是还是稀缺的?还有它依然稀缺,但当所有人都意识到它不缺的时候,其实就是估值高了,估值高了也不缺。
反思与纠错
《巴伦周刊》中文版: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反思和纠错就非常重要?
陆航:对,段永平有一句话叫:发现错了马上改,不管多大的代价最后都是最小的代价,就像我们不好的股票就立马卖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自己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其实是很难的。
其实我觉得只要是好的意见,任何时候改正过来都是对的,怕的就是你非觉得自己是对的。我们做的好的一点是,做得对的我们坚持,做得错的我们就及时止损了,为什么我们能做到?其实本质上就是我们始终认为自己可能不够好,从来没有很自信觉得自己一定对,最终判断还是要基于客观事实,要有客观依据,然后去遵从客观事实。因此无论何时,要始终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长远。
《巴伦周刊》中文版:谢谢您的回答。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责编|要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