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今年发布的《2024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有一半的美国企业把中国作为首选或者前三的主要投资目的地,77%的受访企业表示不打算转移在中国的业务布局
文|《财经》记者 江玮
编辑|苏琦
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因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新一轮301调查而再次陷入紧张,但中美工商界并没有放弃在彼此市场的耕耘。
5月中旬,在由中国贸促会举办的2024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期间,贸促会会长任鸿斌特别提到两家美国企业: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于2019年1月开工,当年年底投产,这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套能力;通用电气医疗生产的CT设备目前在中国的供应商超过600家,在华产量达到全球的50%。
受益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配套能力和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外资企业实现了成规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任鸿斌说。
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期间发布的北京倡议提出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加强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在过去15年里,中国为全球名义GDP的增长贡献了35%的份额。从现在到2029年,中国为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1%,七国集团的贡献率为20%,12%来自美国。未来六年,中国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爱德华·埃里森-怀特(Ed Allison-Wright)对《财经》表示。
埃里森-怀特同时指出,中国高科技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10.6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引资377.6亿元,占全国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
曲折前进
在出席2024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期间,晶澳科技执行总裁杨爱青透露,今年8月,晶澳科技在美国的第一家工厂将会投产。“整个过程一直在曲折地前进。”他说。2023年1月,晶澳宣布投资6000万美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设年产能2GW组件的工厂。
5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新关税,包括电动汽车、半导体、太阳能电池、锂电池、钢铁和铝等产品,其中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件)的进口税将翻倍,从25%增至50%。由于目前澳对美国的出口主要来自越南的工厂,没有从国内出口组件产品到美国,将不会受到这一政策的影响。
但5月15日,美国宣布对进口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项双反调查的结果将对晶澳产生直接影响。美国将于6月6日结束对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进口的部分光伏产品的免税政策。
杨爱青坦言,光伏行业在过去20多年遇到了中美之间的各种挑战,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两国之间的合作。“对晶澳而言,我们与美国在供应链方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原材料来自美国,加工完之后再销往美国、欧洲等地……过去这么多的挑战,锻炼了我们光伏供应链的韧性。”他说。
在过去几年,关于供应链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中美在供应链的合作上没有停顿,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指出。在去年由贸促会主办的首届供应链博览会上,参展数量最多的外资企业来自美国,占比20%。将于今年11月下旬举办的第二届链博会已经有200多家企业报名参展,其中美国企业的报名数量依然在外资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今年发布的《2024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有一半的美国企业把中国作为首选或者前三的主要投资目的地,77%的受访企业表示不打算转移在中国的业务布局。
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在出席一场中美工商界的小组讨论时表示,特斯拉中国工厂已经将近占特斯拉全球产能的50%。“我们在中国的供应链超过95%以上都是中国本土的供应链,也就是说大家今天在中国看到的跑在大街小巷上的特斯拉,真真正正是中国制造。”陶琳说。她表示,对特斯拉工厂而言,这种“中国制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因为它是最高效的运作,对于消费者也是性价比最高的运作,能够以最合理的成本带来最高效优质的产品。
“沃尔玛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沃尔玛全球政府事务副总裁刘墨翰(John Lenhart)说。他表示,中国是沃尔玛在全球优先的采购市场之一。沃尔玛从2003年开始设立中国采购办公室,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中国外贸出口。
通用电气在中国,特别是在疫情之后,形成了一个包括技术研发、制造和附加值的提升都在中国完成的产业链,国产比例已经达到70%,通用电气医疗(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俊说。“通用电气在华发展30多年,从生产链跟供应链结合,到现在用供应链来反哺全球,中国市场独特的生产链和供应链的丰富性,极大补充了我们全球的一些生产链的不足。”
中国日本商会会员企业景气·事业环境认识问卷调查发布会现场。
看重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美中关系紧张已连续四年成为美国企业在中国面临的主要商业挑战。中国美国商会今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成为美国企业减少对华投资的主要因素,尤其在技术和研发领域,有44%的受访企业将这段关系的不确定性列为缩减投资的首要因素。关于中美贸易争端对企业商业战略的影响,有21%的企业表示计划推迟或取消在华投资计划;14%的会员企业调整了供应链,在中国境外采购零部件或者组装。
不仅是在华美国企业,中美关系的走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在华外资企业的考量和决策。
今年5月,中国欧盟商会联合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商业信心调查2024》显示,中美紧张关系和中国经济放缓、全球经济放缓成为欧盟在华企业面临的三大挑战。对于中美关系如何影响了在华欧盟企业,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对《财经》分析说,在一些高科技行业,有的美国客户会提出不要在中国生产的要求,中国客户同样会有类似要求,从而对供应链带来影响。
彦辞将欧盟企业对这一问题的应对分为五个类型:对一些大型企业而言,中国是关乎生存的市场,比如有的汽车公司将持续在中国进行投资,因为它们知道想要在这个市场取得成功,就必须走在前列;有一些大公司,它们能够承担得起几个供应链来源,因此既保留在中国的活动,也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生产;大部分公司则处于观望状态,还未做出决定,这意味着中方有机会与这些公司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让更多公司留在中国;第四种企业则采取了中国+1的策略,将供应链的一部分转移至越南、印尼或者马来西亚,从而避免在一些国家面对的关税问题;还有一小部分公司因为所处行业太敏感而无法留在中国市场。
对在华日本企业而言,国际形势的影响是它们在事业经营中遇到的前三大课题之一。中国日本商会在今年5月发布的会员企业景气·事业环境认识问卷调查显示,国际形势的影响与人工费上升、销售价格下跌成为日本在华企业面临的前三大挑战。中国日本商会副会长宫下正己对《财经》表示,国际形势的影响与2023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没有变化,都是排在第三位的因素。但在2023年三季度的调查中,把国际形势影响列为主要挑战的在华日企占比一度高达62%。
面对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企业更多地在考虑自己能控制什么。“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能控制什么?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的业务,先在中国做好我们的业务,然后发展更多的合作关系。”沃尔玛副总裁刘墨翰说。
作为美国的邻国,加拿大也感到中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拿大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加中贸易理事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大卫(David Perez-Des Rosiers)对《财经》表示。但他指出,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加拿大将继续与中国合作,加拿大公司将继续考虑中国市场。“尽管疫情对供应链造成了负面影响,但现在我们听到中国正在努力重新开放,因此重建供应链的稳定和信心只是时间问题。”他说。
去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下称《意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等政策。《意见》提出了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等六方面的24条政策措施,《行动方案》则围绕扩大市场准入、加大政策力度、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完善国内规制等五方面出台24条措施。
一系列开放举措提振了在华外资企业的信心。在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调查中,认为其所处行业市场得到放开的受访企业比例显著增加,达到45%,同比增长 九个百分点。中国日本商会的调查则显示,在华日本企业的投资意愿有所改善。计划在2024年增加或者保持投资的会员企业达到56%,相比上一次调查提升了三个百分点,其中认为将出现增加或大幅增加的企业比例为16%。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才储备非常坚实,设备和材料各方面的成本相对较低,推出产品的时间较短。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很多日本企业仍然看重中国市场。”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本间哲朗说。
超过半数的日本企业对在华经营环境持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态度,连续三个季度得到改善。79%的受访企业认为它们比国内企业更受优待或者与国内企业同等对待。在改善经营环境方面,在华日企特别希望恢复免签政策,尤其在看到中国近几个月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实施免签政策之后。中国对于日本的免签政策在疫情后停止,至今尚未恢复。
责编|要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