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如我,成长路径大抵是这样:“先看见海的画面,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所以当我长大后,博物馆里那些曾出现在书本上的“故人”浮现眼前时,我总在心中忍不住喟叹,“太迟了!”我不由地猜想,如果在更稚嫩的年纪遇见它们,我会和今天有什么不同呢?
作为小镇做题家二代,女儿在第一次见到博物馆的恐龙蛋化石时,小心地摩挲着橱窗,额头贴住玻璃瞧了半天后问,“妈妈,它什么时候能孵出小恐龙呀?”在河南省博物院远古人类生活图景复原雕塑像前,她显然不相信我的解释,“为啥凿木头能取出火来,他家是停电了么?”
她的问号们很快从博物馆内蔓延开来。“妈妈,大风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果子在春天不熟、夏天不熟,一定要等到秋天才能熟?”“为什么砖头比石子重得多?”
我家门口的空地,就这样陆续堆起了女儿弄不明白的问题:风吹落的几片枯树叶,青涩的小果子,斑驳的砖块,满满一桶沙石……因为以各类石头居多,女儿起名曰“石头博物馆”。她七岁半,这一年来陪我逛过许多个展馆,笃信自己很清楚“博物馆”是怎么回事儿。
看着小小的她,开始对这个世界发出千奇百怪的提问,我一边感到头疼,一边又在暗自开心:说明带她逛博物馆这个事情做对了!“一入博门深似海”,随着女儿好奇的事物越来越多,我感到自己急需“充电”。因为不想让她探索的兴趣“碰壁”,我转头向身边爱带孩子逛博物馆的爸爸妈妈们取经。
在这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成年人而言,逛博物馆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看什么、怎么看,都是定向可以把握的。而对小孩子而言,博物馆就像是一个抽象的远古符号。逛来逛去,好奇心是激起了,可接下来呢?如何让这份好奇心持续不断地生发,让思考—问题—答案—思考—问题—答案形成正向循环?
我试着去找寻,在头顶悬着一把“AI”之剑的当下,身为“小镇做题家”二代的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博物馆教育?
“当体验化为成长的锚”
教育不是从上学那一刻发生,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阿姆斯特丹逛博物馆时,我常常会遇见一些身材高大的爸爸们,他们推着婴儿车和我前后脚走下电车,半蹲在博物馆橱窗前喃喃地对自己的宝宝做简单的解读。在卢浮宫,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镇馆三宝”,而是端坐在地面上描摹写生的巴黎中小学生。喧哗的人流和专注的孩子们互不搅扰,仿佛早已习惯了对方的存在。
我的“同道友人”80后庄爸爸,就是一位重度博物馆爱好者。从儿子读幼儿园起,几年间两人一起逛过近百个展馆。庄爸爸知道自家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听官方常规讲解只能听个囫囵吞枣,为此,他一般在带孩子逛博物馆前,都会提前查阅官网介绍,了解此次展览要看的重心是什么。自己给孩子讲解时,尽量把科普和孩子的兴趣点糅合在一起。“我家儿子热衷的有恐龙、火车、飞行器等,有一回看恐龙展他突然蹦出一个问题:今天的什么动物是从恐龙进化出来的?我一时间还真是怔住了,就远推到地球的火山爆发、地质灾害讲起。有了问题做引子,儿子听得津津有味。”
庄爸爸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看着恐龙化石
古与今,动与静,光与影,声与电的多维度体验,则让孩子们从兴趣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庄爸爸记得,中国工艺美术馆在一次特展中展出了一整面墙的陕北剪纸,他和儿子站在墙边,双双感到眼目一新。而在中国科技馆里的冬奥会特展上,小朋友们都在争相参与冰壶等实地体验冬奥的项目。儿子最喜欢的,则要数在科技馆儿童馆里,手动组装火箭后发射,和操作神舟宇宙飞船模型对接空间站。每次的成功,都让他惊呼。还有在山西的一家小博物馆里,庄爸爸和儿子意外地体验了一次4D技术版的《清明上河图》:摇晃的座椅宛如船只,全息投影下的开封城移步换形。
庄爸爸儿子盯着火箭模型
庄爸爸深刻感受到,“互动性强的项目,是跟学校场景传统教学方式形成反差的,最能冲击孩子们的心。”
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庄爸爸很清楚,从应试角度来看,刷博物馆的学习效率并不理想,“费时长,孩子能获取的知识密度有限,远远不如刷题。”然而,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到一生来看,逛博物馆没准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原因在于,“博物馆的多样体验是一种人生的底色。从博物馆里获得的滋养像刻在记忆深处的锚点一样,留存的时间更久,可复用性和可迁移度更强。”
正如钱钟书所说,“也许他们的鉴别并不到家,可是他们的快感是真正的。”
博物馆,在流变中新生
在阿姆斯特丹留学时,我从丰富的小众博物馆中第一次意识到:博物馆并不是“只可远观”的艺术殿堂,而是日常触摸可达的兴趣集合地。在一家啤酒博物馆里,参观结束后畅饮啤酒是最受欢迎的“保留项目”;在猫柜博物馆,一位骨灰级猫迷集齐的猫画像、猫铜像、猫纸币、猫海报等一系列“猫咪周边”,都会让你大开眼界。
从西方到东方,博物馆都在走进寻常百姓家。今年“五一”假日期间,“文博热”来势汹汹,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观众超5000万人次,多地文博单位接待观众人数创历年同期人数新高。以网红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2023年全年接待观众220万人次,较2022年、2019年分别上涨28.86%、277.55%。庄爸爸说,“抢博物馆票堪比抢火车票。”小成本、大收获,离开了课堂上的学习,博物馆成了让家长们两眼放光的地方。
家长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参观
于是在博物馆我们能看到,青少年、甚至年纪更小的孩子的身影越来越多,“研学热”兴起。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专职副书记郑漫丽研究馆员认为:“在传统观念中,博物馆是一个束之高阁、‘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知识殿堂,参观门槛高,而如今是一个集休闲社交、获取知识、提升审美于一体的打卡地。”
近年,金沙遗址博物馆一直在探索博物馆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上的结合。2015年,金沙遗址博物馆打造了四川省内首个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验区,供青少年沉浸式体验远古金沙人的生活与生产。博物馆还主动邀请公众一起参与展览策划的建设,目前正在馆内举办的“太阳神鸟我来拼”积木艺术展上的“太阳神鸟”装置,就由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成都相关学校的中小学生、博物馆志愿者等数百人,用133万粒“8x8毫米”微型积木颗粒拼装而成。这个占地面积超过85平方米的“太阳神鸟”,见证了博物馆在与公众互动的变化中焕发出的“新生”。
“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2001年,是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件,其“太阳神鸟”图案不仅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也是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主体图案
文旅热之下,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在不断出圈。从一直热卖的故宫日历,到各大博物馆推出的文创雪糕;从近两年走红的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到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罩冰箱贴,丰富多元的文创产品背后,是博物馆不断追求展品呈现方式的迭代与升级。
这些年,随着“社会大课堂”的兴起,博物馆的职能也开始从展品展示、知识传递拓宽为有意义的公众学习体验。“博物馆参观体验”日益得到重视,即观众与博物馆环境、展品之间的联系延伸,博物馆的教育模式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转向启发式学习机制——不仅仅是百科全书式信息的呈现,而是在逛馆的过程中,人的认知、思考发生的机制和过程更重要,前者以物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
不少教育机构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聚焦青少年文物知识科普的公益直播课《文物也有AB面》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崭新的讲解方式:针对天津博物馆里有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解读文物特点、讲述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一旁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素养课老师则分享了文物里隐藏的跨学科知识——比如“鼎”在不同成语里的含义、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光的反射现象等等……通过双方生动有趣的讲述,那些文物似乎真的“活”过来了,孩子们得以用不同视角看待它们。
猿辅导老师与天津博物馆讲解员一起为孩子们讲述文物知识
这是“博物馆新知计划”里的一幕。她们试图让教育“俯下身”来,以青少年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为基点出发,探索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就在今年5月,新华网与猿辅导更进一步,推出全面升级的“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与20余家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合作,由新华网客户端和猿辅导素养课打造包括馆长公益直播课、新知科普互动展、文物新知趣味答题等活动,在业内成为探索教育与博物馆深度融合道路的先行者。
博物馆,真的对孩子们友好吗?
博物馆热之下,博物馆与教育的连接,存在着仍待磨合的距离。
博物馆,一个足以让人迸发好奇心的地方,却时常让家长们碰壁。有不少家长提到,孩子们逛博物馆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密集的文物、拥挤的人群常常让他们由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走马观花”,而家长也只能暗自伤神。
同时,有家长反馈,现在博物馆大多数的讲解员依然是站在成人视角,而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很难明白平铺直叙的讲解,更不用说借此举一反三了。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指出,“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孩子们的思维成长路径。可是,当博物馆的展品高高悬置,讲解词远超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时,孩子们的思维起跳找不到方向与落点,也就失去了跳的冲动。博物馆“以成年人为中心”的设置,就像一篇中年趣味的厚重散文,孩子们非但不能感同身受,反而容易倦怠。
在博物馆,该如何真正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为什么不能开发出仅适用于孩子们的路线,哪怕只在规定时间内开放?”这成为包括庄爸爸在内许多家长的心声。而这些种种,都让孩子们在博物馆里成为“旁观者”,而非“参与者”,无法真正享受这趟探索之旅。
郑漫丽坦言,目前国内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风格仍然存在较为固化的问题,有的讲解过于依赖固定模式,程式化、教条化和缺乏灵活性的讲解内容,会让听众降低甚至失去“听”讲解的兴趣。而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正慢慢探索“因人施讲”的系统讲解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专业或地域的游客,分众拟定讲解词,尤其是拟定少儿版及青少年版讲解方案。
针对博物馆人流过大影响体验感的问题,郑漫丽表示,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展项设置在设计之初都有对游客观展体验的考量,人流量过载,参观体验肯定大打折扣。
仍待改善的参观体验下,不少博物馆开始追求新的变化。为保障观众良好的参观体验,不少博物馆对入馆实行预约和限流政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通过AR、VR等技术,帮助青少年理解复杂、晦涩的历史,借助博物馆数字化成果,打造数字博物馆、云观展平台。比如,金沙遗址博物馆“用实地体验生成理解”的活动,将深奥的考古知识融入有趣的历史故事,辅以丰富的图版和场景复原等展示手段,用VR技术直观展示考古遗迹的发现全过程,并鼓励青少年使用自助导览设备或手机应用程序,以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观路线和了解展品信息。
金沙遗址,在空旷中回溯过去,才能真正感受历史的厚度
这一创新之举,是国内博物馆“适童化设计”的典型代表。博物馆的升级迭代,正召唤着更加开放的教育观念。在郑漫丽看来,新时代下的博物馆已发展成为创造教育发生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教育价值被期待更充分地开发与利用。
但与此同时,这类博物馆活动也存在着运营成本较高、安全保障压力大的问题,对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与教育的结合,仍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
见识从前、理解现在、创造未来
我和庄爸爸都是“做题家”出身。庄爸爸告诉我,他怀疑自己的成才路径在孩子们这一代身上是否仍然奏效。如果未来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时代进行开卷考试,那么如今费心竭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就优势全无了。比具体的知识点更要紧的,是知识背后传承的是什么、启发的是什么。
当学习变得更有意思,兴趣便自然生发出来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恰恰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首次重点强调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个因为太过熟悉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的地方,明明有着庞大的潜力亟待开发。
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使其成为更开放、自由的“课堂”
在讲解之外,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玩”起来,充分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在博物馆现场,新华网客户端和猿辅导素养课两大品牌联手,将文物背后的历史和科学知识融入解谜游戏、互动闯关和研学手册等不同形式中,将文物知识下沉到孩子视角,鼓励孩子们更深入地去探索。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得以从抽象的时空和知识中剥离开来,落实成一次次具体的、寓教于乐的探索。线上直播讲解和线下互动游戏的结合,也让人流过大影响体验感、缺少适童化讲解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新华网总裁申江婴表示,新华网愿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携手业内朋友、专家学者、合作伙伴进一步聚合博物馆等优质文化资源,持续深入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共同拓展数字文创、素养教育等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为行业内专家学者搭建交流研讨的新平台,共谋新思路、共推新举措,共话博物馆教育新发展。
猿辅导副总裁马旻认为,学校的学习是按照学科严格地划分开来,但是我们的世界和社会却是学科交叉、错综复杂的。而众多博物馆恰好是所有知识和谐交汇、绽放光彩的交叉点。
马旻透露,此次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合作博物馆包括了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众多全国知名的网红博物馆,覆盖了全国21个省份,范围之广,创造了博物馆与教育行业合作的纪录。接下来,博物馆新知计划也将继续发挥猿辅导沉淀多年的教学教研和产品研发优势,与博物馆的优质文化资源合作,在互动中强调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和迁移应用,让孩子不局限于单一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学习,打造出更加沉浸式的核心素养学习新场景。
在博物馆中感受历史、感受文明,让学习自然发生
就像郑漫丽所说,历史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生动的,是有趣的,是有生活气息和人生启迪的。“博物馆真正的力量就在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对话,会让人感到世界的伟大,自然的伟大,以及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持续的、坚韧的拼搏力、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
马旻表示,未来,猿辅导还将链接更多的优秀博物馆资源,并陆续推出云游博物馆纪录片及博物馆研学等活动,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历史与生活的交流,在思辨中了解历史。而文物公益直播课的方式,也能让博物馆的优质资源最大程度得到利用,触达更多受众。下一代人,将会在“博物馆教育”中,度过远比现在更加精彩的“黄金时代”,在博物馆中见识从前、理解现在、创造未来。
“我们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人类历史长河中、真实的生活生产中来的。如果我们想让所有的孩子去认识它、去爱上它、去能够熟练地驾驭掌控它,最好的办法一定不是在白纸黑字上去抽象地感受它,而是让我们的孩子回到真实场景中去感受和学习。”马旻说。
让孩子们在体验中爱上探索知识的真正乐趣
七年前,当庄爸爸初为人父时,他曾反思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最大遗憾,是共处时间太少,导致心灵交流和共同经验的缺乏。因此,庄爸爸一直希望与儿子多建立一些联系,“不管是公园还是博物馆,都是和孩子共处的一个载体。我最难忘的,似乎不是哪件珍稀文物,而是逛展览逛得大汗淋淋、突然落雨手拉手跑去躲雨的回忆。”
和自己被放养长大的童年不同,庄爸爸明白,这代青少年被限制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中间往返都恨不得车接车送”,萎缩的空间带来的,是心理的重压。他对儿子的期待是,“未来感到人生灰暗、无聊或绝望的时候,想到逛过那么多好玩的博物馆,能从心底生出一些富裕的能量。”
你有什么有趣的逛博物馆经历么?
欢迎分享
参考资料:
1 张璐泽,朱上上,董烨楠,李文杰,范忠勇,亲子互动视角下亲子家庭博物馆参观体验设计策略研究,2024,05
2 张子康,刘希言,新世纪博物馆理论发展趋势,2024,05
3《新华网总裁申江婴:发挥主流媒体优势 探索博物馆教育新路径》,新华网
4《新文博·新知识·新未来——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正式启动》,新华网
策划丨
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高旭芹
作者丨商陆
图片来源丨受访者、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