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了近两百年,至今仍在全世界通用的鸭嘴钳为何几乎没有变革?女性是否可以拥有更温和体面的妇科检查?这些问题成为这场公共讨论的核心。
丨新京报记者 李照  实习生 严梦雨
丨陈晓舒
校对丨赵琳
本文5723阅读10分钟
英国伦敦一家医院检查室内,24岁的三三仰卧在检查床上,下半身褪去裤子,双腿呈M形张开。医生和她隔着一张帘子,她看不见医生的脸。
“我要开始了。”帘子另一端的医生告诉她。三三在心里默念检查前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妇科检查放松技巧,她努力靠想象调整自己。
“你太紧张了。”医生提醒她,从网上学来的放松技巧似乎起了反作用。三三不知所措之际,鸭嘴钳进入了她的身体,盆底肌本能地收缩。尽管之前她已经告知过医生自己是第一次检查,请求使用最小号的鸭嘴钳,但是异物的进入还是让她感觉到了不适,整个人骤然紧绷起来。
数天之前,为了准备这次检查,三三制作了一条鸭嘴钳的调研视频,由此掀起了一场针对鸭嘴钳的讨论。使用了近两百年,至今仍在全世界通用的鸭嘴钳为何几乎没有变革?女性是否可以拥有更温和体面的妇科检查?这些问题成为这场公共讨论的核心。
一位曾经发明过一次性充气式窥阴器的产科医生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的专利并没有投入使用,作为一线临床医生,几乎没有时间精力去推动专利转化。而生产鸭嘴钳的厂家则表示,医疗器械必须遵循国家标准,如要创新,需向药监部门申请报备,组织专家论证,过程比较复杂。鸭嘴钳作为一种低值耗材,生产厂家大多是小企业,再加上集采之后成本被进一步压低,他们很难去做这样的尝试。
前北京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女性健康科普博主“六层楼”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次讨论之所以会掀起这么强烈的情绪,是因为糟糕的体验长期无法抒发。另一方面,对于鸭嘴钳的公共讨论是有积极作用的,这让长期被忽视的女性体验被看见,“被看见很重要”。
“六层楼”表示,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呼吁更体面舒适的检查工具,但医疗用品从生产到进入临床,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鸭嘴钳,学名又叫阴道窥器,是一种插入阴道并旋转通过分开上下叶从而扩张阴道的妇科检查器械。资料图
房间里的大象
今年4月底,在英国留学的三三出现了下体疼痛的症状描述。对照网上的症状,她怀疑是巴氏腺囊肿,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三三的母亲和一些女性亲属都曾患过。三三立即预约了妇科检查,按照英国的就诊流程,得等十几天之后她才能真正做上检查。
由于此前从未做过妇科检查,三三在网上搜索就诊流程,第一次认识了鸭嘴钳,学名又叫阴道窥器,因形似“鸭嘴”而得名,是一种插入阴道并旋转通过分开上下叶从而扩张阴道的妇科检查器械。
社交平台上,很多女性诉说着鸭嘴钳检查的阴影,这让三三也紧张起来。学艺术专业的她想到,为什么不能设计一款对女性更友好体验更舒适的检查工具呢?
三三决定自己动手在电脑上建模时,她突然想到,难道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些尝试吗?在搜索大量资料后,她发现,此前其实出现过很多鸭嘴钳的温柔替代品设计,比如充气式的、花瓣式的窥器,但都没能进入市场成为主流。
三三向母亲诉说她的不理解,但在母亲看来,这样的想法没有意义。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母亲,曾经历过上环之类更疼痛的就诊经历,对比之下鸭嘴钳带来的不适,简直不值一提。
“为什么女性在做常规检查之前都要因为鸭嘴钳而不安,要去进行心理建设呢?”三三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对鸭嘴钳的思考和调研,视频很快火了。
评论区涌入大量评论。有人说自己是医生也会害怕妇科检查,有人回忆在妇科检查时遭遇暴力手法和语言羞辱,也有人提到自己每年职工体检的时候都会主动放弃妇科检查。有网友形容,妇检的阴影如同“房间里的大象”,却很少真正被看见。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妇女病应查人数1.30亿人,实查人数1.13亿人。一篇《女性体检人员妇科检查羞耻感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论文提到,女性体检人员在进行妇科检查中存在一定的羞耻感,且羞耻感的发生与社会支持情况有关。
论文剖析,妇科检查耻感原因包括文化及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疼痛与既往经历因素三个方面。“如果第一次的体检经历不愉快,则可能加重对于妇科检查的厌恶感。”
另一组数据则来自复旦大学2022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其指出,“在所有受访者中,高达70.6%的女性在过去一年内至少出现过一种妇科症状,其中仅有57.8%的女性在出现症状后选择就医,而就诊者中,又有六成以上的女性被确诊患有妇科疾病。”
鸭嘴钳引发的讨论。三三的视频评论区截图
“几乎没有变化”的鸭嘴钳
郑灿是广东一家三甲医院的妇科医生,在妇科,鸭嘴钳是她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作用在于撑开阴道,让宫颈暴露,以便观察阴道和宫颈是否有异物、炎症和包块。“在产科,鸭嘴钳的使用率要少很多,主要用于处理分娩时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并判断出血来源。”
关于鸭嘴钳,医生们也常收到病患的疑惑,比如“为什么只是使用一根细长的棉签取白带也要使用鸭嘴钳扩张?”“六层楼”解释说,如果不使用鸭嘴钳辅助,提取的分泌物可能受到外阴影响,结果不够准确。郑灿说,“医生不止取白带,也要看阴道和宫颈,有没有充血、炎症,白带性状白带量等等”。
在郑灿看来,鸭嘴钳的用途之所以很广,是因为在功能上基本能满足医学需求,比如两边有空的设计,方便抹洗上药。她没想到,鸭嘴钳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事实上,鸭嘴钳从诞生起就伴随着争议。1845年,美国外科医生詹姆斯·马里昂·西姆斯用一把银色的肉汁勺的勺把制成了最早的阴道窥器。公开资料显示,为研究治疗膀胱阴道瘘,1845-1849年间,他至少在12位受奴役的黑人女性身上反复进行了几十次手术实验,过程没有麻醉堪称残忍,而鸭嘴钳就是在这些“人体实验”中被发明出来。
“六层楼”梳理过,近两百年时间里,阴道窥器只经历了三次小变革,最初是从分上下两片,变成结合在一起,可以通过侧面按压打开;后来金属材质变成了塑料和硅胶,从一般型号到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第三次变革则是在窥器上加上了照明灯。
整体来看,鸭嘴钳的形制没有明显变化。“六层楼”告诉新京报记者,第一次变革是从方便医生操作的角度进行改良,原先上下两片,医生无法单手操作,合并到一起后,医生可以一只手持窥器,一只手取样。第二次变革更多考虑到了不同患者的需求,第三次窥器加照明灯是因为妇科检查会使用检查灯辅助,而窥器带灯则可以减少检查灯的使用。不过,尽管看似只是细微的调整,带灯的窥器如今也并没有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杨俊经营着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是因为医疗器械要严格遵照行业标准。早在2002年,《一次性使用无菌阴道扩张器》行业标准就已经出台,在这份标准中,对阴道窥器的规格和基本尺寸做了图示与规定。其同时注明,“如能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使用要求,也可采用其他结构。”
其提到的使用要求,包括“扩张器表面应光滑,周边圆弧应光滑无锋棱,无毛刺,不应有粉末或水印痕迹”“应单手操作,每档调节、闭合应灵敏,不应有卡阻现象”“在任何工作状态下,扩张器的任何部件都不应阻挡视野口”等等。
但事实上,很少有厂家会采用其他结构,这意味着他们要向药监部门报备审批,“过程很复杂”。如果是一些突破性改良,会邀请专家评审。作为厂家,杨俊收到的市场反馈主要来自医生,“他们的建议基本都是对大小、开合角度之类的微调。”
被患者称为“世界上最温和的东西”的FemSpec充气窥器。资料图

是什么阻碍了窥器的改良?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三三发现了此前已经有过替代鸭嘴钳的想法和专利。2005年,一家名为FemSuite的公司设计了一种名为FemSpec的充气窥器,被患者称为“世界上最温和的东西”。
但是有妇科医生指出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会阻碍医生视线,影响医生判断,并且充气压力大,担心无法经受住盆腔检查的现实。2008年,有杂志报道称,FemSpec 还没有流行起来,将不再可用。
此外,一家女性健康和设计咨询公司Frog也曾作出尝试,三位女性设计者用三片“叶子”取代传统的上下两片,可以让医生看得更清楚,又不会产生比传统窥器更大的扩张力。
为了代替冷冰冰的触感,上述设计者引入了硅胶材质,新的设计在手柄上增加了新的、更宽的角度,让医生坐在离病人远一点儿的地方也可以方便地操作。不过,在媒体的报道中,这款名为Yona的窥器原型自2019年出现在展会上至今,还没有医疗设备公司愿意与之合作将其推向市场。
2017年,杜克大学研究生Mercy Asiedu设计了一种不需要扩张阴道也能看清楚病变的“阴道插入器”,女性可以自己把这个钢笔大小的摄像机置入阴道,观察并拍摄自己的阴道照片。Asiedu的初步研究纳入了15名志愿者,有92%选择她的“阴道插入器”,而不是传统的窥阴器。试验中高达83%的女性可以通过“阴道插入器”清楚观察到她们宫颈的情况。
杜克大学研究生Mercy Asiedu设计了一种不需要扩张阴道也能看清楚病变的“阴道插入器”。资料图
2023年,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四名高年级学生设计了一种名叫Bouquet Speculum的5瓣一次性、完全可回收的塑料阴道窥器。随着扩张器的推进,5片花瓣打开,花瓣的末端轻轻地罩住宫颈,确保只有宫颈可见,而没有阴道壁塌陷。
这款产品2023年6月在巴基斯坦对100名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初步数据表明,宫颈的可视化和易用性有统计学改善,患者的舒适度没有统计学差异。
一种名叫Bouquet Speculum的5瓣一次性、完全可回收的塑料阴道窥器。资料图
至于前述产品,为何没能进入市场,新京报记者尝试取得联系,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国内也有过尝试。2015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曾有过一项国家级发明专利“一次性充气式窥阴器”。
这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医生魏敏告诉新京报记者,她此前在给病患进行妇科检查时,发现铁质的窥器让患者很紧张,尤其是有炎症、阴道狭窄或者年纪大的女性普遍感到很痛苦。于是她想到设计一款充气式的窥阴器,更温和地撑开阴道。
“但这个专利并没有被转化。”魏敏说,曾经有厂家跟她联系过,但需要魏敏做技术指导,而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她没有时间精力参与。魏敏所在的医院也曾尝试过推动技术转化,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完成。
杨俊也注意到了网络上对于改良鸭嘴钳的呼声,作为生产鸭嘴钳的厂家,杨俊有些无奈。他介绍说,目前国内市场上生产鸭嘴钳的厂家大多都是小企业,作为低值耗材,鸭嘴钳的出厂成本只有几毛钱,从经销商进入医院的价格大约在一元钱左右,一般算在患者的检查费里,不单独另外收费。
“产品利润太低,基本没人愿意去做。”杨俊说,集采之后,小厂家的生存越来越难,尽管集体采购和带量采购主要目的是压低高值耗材的价格,但是低值耗材也受到了影响,“要求不能高于某个价格,但人工成本、材料成本都在涨价,基本挣不了什么钱。”
杨俊说,医疗器械的客户通常比较固定,“对于比较简单的产品,以前哪家医院使用哪家的产品,只要没什么质量问题,就会一直使用那家。”然而集采后只有部分企业才能入围,“如果我们不在集采名单里,就会流失掉以前的客户。”
在杨俊看来,医疗市场和普通市场不太一样,单靠某个厂家很难推动改变,有大公司参与或许相对好一些,但最好是靠行业协会来牵头,“如果市场反馈好,对我们企业来说也是好事。”
当讨论鸭嘴钳时,实际上在讨论什么?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六层楼”说,讨论鸭嘴钳,本质上也在讨论未来要不要给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有免费的鸭嘴钳,也有10元的窥器,甚至150元的多种选择。”但从目前来看并不现实,很多医院已经对患者取消了一次性窥器收费,这部分费用实际是由门诊承担,“如果5毛钱的能用,那为什么要去购买10元的?”
这次关于鸭嘴钳的讨论超出了“六层楼”的预期。他在今年3月看了一些书籍,提到女性医疗数据的缺失,他想做一个系列栏目,去探讨那些临床上习以为常的东西,“只能是这样了吗?还有机会变得更好吗?”视频从4月开始准备,正式发布的时候,正好赶在了三三发布视频之后。
两个视频的接连发布,让“鸭嘴钳”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甚至有一些朝着情绪发泄的方向发展。“这不是我的本意。”六层楼说,“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诉求是一致的,我们都呼吁更体面舒适的检查方式,医生也不想侵入式检查,比如旋转鸭嘴钳这个操作,让有的患者感到紧张痛苦,也会影响到医生检查的顺利进行。
一位妇产科医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提到,窥器的改良难取得根本的改善,只可能分散压力,但撑大就会面临适应不良,医生的人文关怀和技术手法更为重要。
“六层楼”记得,自己刚入行时,那时候还是使用金属窥器,老师也会教他们一些能缓解紧张的方法,比如拆开之后先放入温水之中,使其接触皮肤的时候不那么刺激。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技巧,比如阴道窥器跟阴道后壁呈45度角旋入进入,在鸭嘴钳完全闭合的情况下再取出,这些都曾被写在教科书上。
“六层楼”认为,选择合适的尺寸、适当的开合角度以及与患者的及时沟通等都能缓解患者紧张。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少数医生并没有完全做到规范,这其中有个别从业者人文关怀不够的原因,也有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一个医生每天可能要接诊几十上百个患者,个人状态、工作效率与患者体验可能就很难兼顾。”
“女性对妇科检查是有失望的。”“六层楼”觉得,这次讨论之所以会掀起这么强烈的情绪,是因为糟糕的体验长期无法抒发,而失望本身容易被共鸣。
“我见过行业内很多很好的医生,他们非常在乎患者的感受,但是我反过来讲,一个行业的口碑往往又很容易被不好的少数群体影响”,由此形成了集体性情绪。他呼吁,在鸭嘴钳仍然是主流的妇科检查工具的情况下,“不要因为情绪对抗耽误了治疗,把小病拖成大病。”
但另一方面,“六层楼”认为对于鸭嘴钳的公共讨论是有积极作用的,这让长期被忽视的女性体验被看见,“被看见很重要”。
三三也有这样的感受,她记得视频发布后,一位妇产科医生在评论区很生气地抨击三三“不专业”“挑拨医患关系”,对鸭嘴钳的改良持坚决的否定态度。但随着讨论的深入,这位医生在自己的主页发布了视频做科普补充,到最后,她的观念逐渐松动,也开始思考起鸭嘴钳是否可以变得更好。
“我们期待那一天。”但“六层楼”也很清楚,医疗用品从概念到临床使用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应受访者要求,三三、郑灿、杨俊系化名)
━━━━━━━━━━━━━━━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剥洋葱people”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
洋葱话题
你对此事怎么看?
后台回复关键词“洋葱君” ,加入读者群
推荐阅读
一碗红油面里的小时代
柳智宇:连接和助人是我的终生课题

有你“在看”,我们会更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