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熟悉的社交、社区、搜索、出行,到企业应用、企业软件等方方面面,我认为都会重塑。”邝子平如此描述AI带来的机会规模。
采访《中国企业家》记者 何伊凡 孔月昕
《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受访者
随着AIGC浪潮的来临,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觉得,自己入行20多年以来投过的项目都可以重来一遍。“从我们熟悉的社交、社区、搜索、出行,到企业应用、企业软件等方方面面,我认为都会重塑。”邝子平如此描述AI带来的机会规模。
启明创投成立于2006年,目前,旗下管理11只美元基金,7只人民币基金,已募管理资产总额达到95亿美元。自成立至今,启明专注于投资科技及消费、医疗健康等行业,投资的企业包括小米集团(01810.HK)、美团(03690.HK)、康希诺生物(688185.SH06185.HK)、文远知行等。
邝子平认为,启明创投更倾向于技术派,尤其在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来临时,他们更容易被有技术底蕴的创业公司吸引。“现在仍是科技创业的好时机。”他说。
在邝子平看来,面对当下AI带来的激动人心的机会,“必须找一个四十来岁、年富力强的人来干,而不是60岁的人继续再干20年”
这个人就是周志峰。
5月23日,启明创投宣布,合伙人周志峰晋升为主管合伙人。
周志峰 来源:受访者
周志峰第一份工作是在惠普,职位做到了中国区数据存储业务负责人。后来他有了创业的想法,并接触到风险投资这一领域。机缘巧合下,他加入硅谷风险投资机构凯鹏华盈KPCB。2014年,周志峰回国加入启明创投,参与或主导投资过石头科技(688169.SH)、优必选(09880.HK)、壁仞科技、智谱AI等10余家上市企业及独角兽企业,以及众多高成长性公司。
对于这一次组织架构变动,邝子平表示,启明从创立以来,一直采取的是集体领导的合伙机制。“合伙机制”可能在决策流程以及一些具体事件上,需要达成共识的时间略长一些,但它是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最佳模式。
邝子平、周志峰围绕AI技术发展趋势与商业化、投资退出、科技创业等话题,与《中国企业家》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AIGC的应用来临更像《梁祝》,不是《命运交响曲》

《中国企业家》:从去年ChatGPT大热到现在有一年多时间,你怎么看待这一年来的变化?
周志峰:过去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依然在高速发展。一年前大家更多是有点尝鲜的感觉,到今天最大的变化是,我见证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躬身入局,亲自下场投身于人工智能的创业大潮中来。
从我们投资人的角度,是非常高兴看到这种人才高密度聚集的现象。这些人中既有过去多年深耕AI的专家、技术大拿,同时又有更多在上一波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功勋卓著的产品经理、企业高管。他们都敏锐察觉到AI所蕴藏的巨大机会,选择再次投身创业的洪流。
来源:视觉中国
从以前的尝鲜到今天高密度的人才入局,让我们对生成式AI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这一年也有很大的变化。我认为AI技术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有三点:一是性能,二是成本,三是易用性。
性能:OpenAI的模型、我们投资企业智谱AI的模型等等,都在不断迭代,性能持续提升,AI的智能水平越高越容易落地。
成本:去年这个时候,世界上顶级大模型的使用成本是每百万Token需要120美元,智谱AI一周前把他们的GLM-3模型降到每百万Token调用成本仅需1元人民币,这是800多倍的成本下降。这个成本水平已经可以让用户非常舒服地使用AI大模型了,而一年前是根本负担不起的状态。
易用性:我们投资了像无问芯穹这样的AI基础设施技术公司,核心就是把AI技术简单、高效部署这件事做到极致,让使用者、应用开发者能够更容易地驾驭大模型能力。
不仅是模型本身变得易用了,大生态的逐渐成熟也让AI模型更易用了。5月7日,Apple发布了新的芯片M4,核心是AI处理性能的巨大提升,计划在年底发布的iPad中装载M4芯片。微软也刚刚宣布了其Copilot+PC战略。当端侧的AI处理能力大幅上升后,我们对端侧的AI应用充满了期待。
《中国企业家》:OpenAI今年开年的时候发布了Sora,近期发布了GPT-4o,谷歌最近也发布了新的大模型。这对国内的创业者来说,在底座大模型方面,是否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周志峰:OpenAI不仅是国内AI大模型从业者的引领者,也是美国、欧洲这些大模型团队的一个标杆,它做了很多探索和开拓的工作。
OpenAI是2015年成立的,2018年以大规模预训练为范式的第一代AI模型GPT就推出来了,国内企业最早的大模型研发,像智谱AI,是2022年1月才开始的。大部分大模型创业公司是2023年5月才开始研发,本身在时间上就比OpenAI晚了5~6年左右,因此有一定的差距很正常。
我们看到中国、美国、欧洲这些跟在OpenAI之后的大模型研发团队,他们在用更低的成本进行复刻。这个局面在未来一两年可能还是会持续,只不过中国、美国、欧洲的跟进者们和OpenAI的距离在缩短。去年这个时候,行业的共识是,OpenAI以外的第一梯队的大模型研发公司,和OpenAI的差距是18个月,今天我们估计这个差距是6至9个月,在一年中已经缩短了一半,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对于我们投资本身,以及投资企业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第一,作为投资人我们必须有能力紧跟日新月异的技术演进步伐。启明创投在科技领域始终坚持“快半步”的投资理念,即预判趋势、提前布局。如果我们对技术发展的脉络缺乏清晰的认知,又如何能够做到快市场半步呢?
有一个例子:今年1月我们投资了一家叫生数科技的公司,它是由清华大学杰出的人工智能学者朱军老师创立,聚焦在AI视频生成模型。他们4月底发布的Vidu模型和OpenAI的Sora、谷歌刚发布的Veo,被认为是最好的视频生成模型。我们在投资生数科技的时候,就是看到了生数科技最先提出的Diffusion Transformer这种模型架构有可能成为视频生成模型的大方向。投资后不到40天,OpenAI发布了Sora,证明了我们的判断。如果没有对技术发展的预判力,怎么能提前布局?正是由于我们的团队真的沉浸在生成式AI这件事里,对大方向才会把握得更好。
对我们所投资的企业而言,由于AI技术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底座仍在持续演变,这就为在AI底座上构建应用的企业带来了挑战。在那些底层要素相对成熟稳定的行业,其创业主要是已有要素的组合创新,AI行业的创业者则要具备灵活适应底层技术动态变化的能力。这种挑战要求创业企业在快速定义产品的同时,还需密切关注技术演进的趋势,确保其产品能够与不断变化的AI底座保持同步,不要超越底座的边界。
《中国企业家》:如何看待底层技术和应用的投资机会?
周志峰:技术浪潮的发展规律都差不多,一般先是基建,底座得先扎稳了,基座上再长出千行百业的应用。我们认为过去的两年是AI技术底座在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个阶段涌现出来的创业企业更多是和底座相关。当底座有一定规模后,我们看到在互联网浪潮中的大量功勋卓越的创新者、产品经理来到AI领域创业,我们相信这一定会孕育出更多的应用投资机会。
我常开玩笑,AI应用的来临,不会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上来就是强烈的节奏,一种命运在敲门的感觉。技术的落地是渐进式的,更像是《梁祝》,先是隐隐约约听到鼓声,慢慢一支长笛渐强地引入,再到后面的序曲。我们今天已经能够听到AI应用隐隐约约的鼓点从远方传来,启明创投也做好了相应的布局和准备,准备迎接应用的爆发。
邝子平:对生成式AI未来的发展和投资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生成式AI肯定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第二,作为投资机构,我们要非常清晰地判断这个价值的捕捉点在哪里。并非所有价值产生点都是我们投资的机会。也许一些价值的产生点,最佳的位置是在已有的公司里面,不论是大型公司还是在某些行业里面深耕的公司,平台型的或者是垂直型的,也许他们最适合用新一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去改变他们的业态。我们要清晰地看到价值的产生点在哪里。
第三,我坚定地相信在这样的浪潮里,新生企业一定能产生巨大的价值。现在有某种思潮认为创业公司没有机会,创新创业公司肯定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到最后都被大厂承接过去,我极其地不同意。我们坚定不移地去寻找能够从创新创业这个方向起步,又能够捕捉到这些价值,未来能够成为一个巨大的平台或巨大企业的公司。

坐在副驾驶的投资人

《中国企业家》:从优必选身上,可以看到启明投资的典型风格。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公司可以说是看不到希望的。创始人周剑谈到,启明创投在最难的时候没有催公司上市或者是要回报,而是给予各种各样的支持。这是不是启明对待科技类公司的普遍性态度?你是怎么选出类似的创业者的?
邝子平:首先,我们对企业成长过程中有困难、有障碍、有不顺境的情况,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们并不会因为一个科技企业,尤其是在一个崭新领域耕耘的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碰到障碍,突然觉得心脏受不了。所有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第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否相信这个企业家有能力带领企业渡过难关。周剑如此,小米也如此。
在小米做到40亿美元估值之后,有一段时间遇到了某些瓶颈,比如供应链没跟上,新品推出慢了下来,甚至市场上出现很多声音说,这家企业10亿美元都不值,别说40亿美元了。
雷总那个时候充分显现出一位有情怀的企业家和一个正好碰到好赛道的生意人之间的区别。他在那个时候冲到第一线,亲自抓手机业务,用各种各样有效措施,把企业重新带上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后来成就了一个很伟大的企业。
所以我觉得不论是优必选还是其他企业,我们还是会看这位企业家是否既有情怀也有能力,在企业有困难的时候能够把企业带出来。
第三,我们看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在优必选有一段时间并不是那么红红火火的时候,如果我天天催着上市,天天催着把钱还给我,意义何在?
《中国企业家》:他的动作也会变形。
邝子平:对。这种业态还是必须既有自己的努力也有外部环境的支撑。在外部环境还不到的时候,我们非常迫切地需要它去做一些动作变形的行为的话,反而对我们整个回报是不利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选择更多地理解他、帮助他。
周志峰:我觉得优必选这个案例特别符合我们经常说的,创业像一辆开往远方的车,创始人肯定是方向盘面前的掌舵者,启明创投追求的是坐在前排副驾驶的投资人,而不是坐在后排的。
首先从感性层面,坐在前排的副驾驶能够一手地感知到周剑和整个团队,出现过很多次的迷惘甚至是失落。因为我们是副驾驶,离他非常近,我们能看到这个团队强大的韧性。
周剑之前几次谈过,他在创立优必选后,两次把房子、车(卖了)。这种韧性和企业家精神我们看得非常清楚,甚至比所有其他投资人看得更清楚,我们愿意给他足够大的耐心陪着他走。
另外,我觉得不同的创业方向、创业行业,有的就是要经过一段比较曲折的旅程,最后到达远方风景的回报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旅途可能短一点,人形机器人肯定是属于一个比较长的旅程。这个旅程中有时候该往前开还是左转、右转,没人说得清楚,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它一起走。
当然真正到达远方时,领略到的壮丽的风景也会使你认为这个不平凡的旅程倍感值得。

现在还是科技创业的好机会

《中国企业家》:今年我们会听到创业者各种各样的焦虑或者是担心,对年轻的创业者,特别是科技类创业者,有什么建议?在这种环境下,应该怎么样坚定走下去?
邝子平:我觉得现在仍然是科技创业的好时机,原因跟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没太大关系。我觉得主要原因仍然是科技本身的发展。过去积累的很多技术现在到了一个可以商用化、走向市场的时间点,不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是其他方面的技术,包括量子、航空航天等,都是一个科技走向商用的高发期。
所以如果你在这些领域有比较好的技术积累的话,我觉得还是可以勇敢地走出来做科技方面的创业。
结合到一二级市场的情况,我认为现在创业者要做好低成本、低投入能够在这段时间里把技术的活儿做扎实的心理准备,高举高打、一轮接一轮地很快融资,这种环境可能一时半会儿不会回来。
当然这不等于启明创投在内的投资人借这个机会压价。我们的投入不一定能够成就一家企业走完整个创业的路。目前,一家企业能否融到B轮、C轮等,都会面临蛮大的挑战。
如果在红火的时候,你可以一年融两轮,现在肯定就要做好两年融一轮,你也能够把自己梦想的技术做出来、把企业维持下去的心理准备。如果你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有这样真正的商业资金和人员安排,我觉得仍然还是可以做的。
我在中国干投资干了20多年了,我认为中国的二级市场都是周期性的,即便今年还不回暖,明年总得回暖,我没听到任何一种高层、实操层的声音说股票和证券市场是不宜在中国继续发展,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我对这个问题相对更超脱一些。
周志峰:从人工智能角度来看,对于年轻创业者来讲,这是一个创业的最佳时机。
我个人是历史重度爱好者,特别喜欢看历史、看科技史。只有当颠覆式创新大浪潮来的时候,对于年轻创业者才是最友好。在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浪潮的中期、晚期,对于新的创业机会反而是不利的。因为已经有巨头涌现,把大部分的价值拿在手里了。
比如说80年代初PC时代,比尔·盖茨、乔布斯在创业之前都没有什么工作经历,甚至都是辍学生,但是他们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浪潮,建立起微软这种伟大的公司。互联网也是,像扎克伯格、张一鸣等,他们没有金光闪闪的履历,基本上创业是从学校出来干的第一件事。但正好赶上一个大的浪潮来临,他们抓住了就有机会成就大业。
AI肯定跟PC、互联网是同等甚至更大的一个浪潮,这个新浪潮刚刚涌起,对于年轻创业者肯定是一个最佳的创业时期。我还是觉得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应该出来创业,在大浪潮中驭浪而行,搏一搏。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编辑:郭立琦审校:张格格  制作:袁茂丽‍‍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