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对医务人员来说,值得警醒!
来源:医脉通
作者:叶正松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有医生发文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对医务人员来说,值得警醒。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位患者因患有皮肤病,来到医院就诊。
医生接诊后,出于信任,在患者未交专科检查费的前提下,就先行对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
检查发现,患者病情复杂,于是医生告知他,要到上级医院进行皮肤病理取样确诊。
患者诺诺,一口答应。
但是,随后医生让他去补交7元钱的检查费时,患者却突然变脸,一脸不悦,并一口拒绝,准备离开。
医生将他拦住,告知如果拒绝补缴这7元检查费,那就报警。
随后,医患两人发生了争执。此事惊动了科室和医院领导等相关人员,劝解无果后,只好报警。
警方现场调解,认为双方存在肢体接触。最终,以医生向患者道歉结束。
剧情相似,结局雷同。可以说,这又是一起“医生的爱化成伤心的雨”的事件。
只要发生了医患冲突,特别是肢体冲突,不管结果如何,大部分情况下,吃亏的总会是医生。
无论是医院,还是警方,多会是以让医生道歉的方式来处理。
此事件不难看出,这名医生原本出于好心给患者先检查,却遭遇了患者不肯交费,蛮不讲理的无理取闹。最终,医生还是选择了妥协,向对方道歉了事。
其实,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有人可能会说,医生既然没有错,为何要妥协?如果不妥协,那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局。比如,湖南湘雅三院的江凤林医生,在诊室与患方发生肢体冲突,经历了几年的漫长诉讼。比如,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烧伤超人阿宝,安份守己的上班,尽职敬业的坐诊,结果却被一个无理取闹的患者激怒,非要与其理论个是非曲直,斗一个鱼死网破,结果导致自己手指骨折,行拘十日。
如果求仁不能得仁,那就不如及时止损。这不是厚黑,而是一种自我保全。
医路湿滑,社会复杂。作为医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
这件事,带给我们至少两点教训:
一、流程规范,比仁心仁术更重要
这不是7元钱的事情,而是流程规范的问题。
近些年,因为先治疗、先操作后补缴费用引发的投诉并不少见。
2023年,一个孩子桡骨小头半脱位,家长带去医院,医生先给孩子复位好了后,让家长去补缴100元费用,结果家长不乐意,不仅不补缴,还网上发帖怒喷医生:
“心黑的一笔,我一天才赚100块,这种刘*医生一门心思就钻钱眼里了。你说又不要拍片子,摸下就开口收100块,这种刘*医生心真黑,医德缺失,早点滚回家去吧。”
诊疗费贵不贵,不是取决于医生的劳动价值,而是完全取决于对方心里值不值。
看病交钱,原本是天经地义,结果就因为医生给孩子先复位,再收费,却招来如此网暴。
还有,一位陈医生半夜为一位患者取卡喉鱼刺,也是因为先取鱼刺,后补缴费用,惹得对方不悦,最后被投诉了。投诉的理由是:
“举手之劳,就取出来的事,居然要收费40元!才弄那么ー下就收几十块,太贵了!涉嫌乱收费,希望相关部门彻查。 ”
所以,顺序是决定结果的。对医生来说,流程的规范,比仁心仁术更重要。
不可因“恶”小而为之,这是古训。
可以说,医院里的每一个规章制度,规范流程,都是前人血泪经验的总结。
按规章办事,按流程操作,这是医生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
二、许多人还没学会如何做病人,医者仁心的同时要先保护好自己
1936年,胡适在为亨利·E·西格里斯特博士撰写的《人与医学》中译本作序时写道:“到了危急的时候,我们也许勉强去进一个新式医院;然而,我们的愚昧往往使我们不了解医院,不了解看护,不了解医院的规矩。老实说,许多人还不会做病人!一旦有了病,可就危险了!”
时间快过去一个世纪了,但许多人,还是没有学会做病人。他们对医学、疾病的错误认知,跟医生往往形成巨大的差异,也由此留下了医患矛盾的根源。 
有一位李医生,说过这样一件亲历之事:
他有一个老病号,每次感冒后就引起心衰。每次李医生都是给这位患者一组消炎,一组平喘,再壶入西地兰和速尿各一针。基本上不超过三天,症状就可控制,恢复常态。
所以,只要老毛病犯了,家属就会直接来找他。而李医生按照老处方配好药,然后就跟着家属去他家输液。 
有一年冬天的上午,天降大雪,他家人又来了。
本来,这种天气,李医生是不愿出诊的。但考虑到,一是老病号,病情清楚;二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让他不忍拒绝。于是他就又配好了药,骑上他那辆三八大杠自行车,就去了患者家。
不料半路上,从马路边蹿过来一条大狼狗,横穿马路。李医生吓得一个急刹车,连人带车子,还有药匣子,全部倒在了地下。 
约摸过了十几分钟,才慢慢地爬了起来,痛得一瘸一拐的推了车子前行。结果,一进患者家门,就听到哭声一片。
李医生拎着诊包进去,一测血压,没了,又摸颈动脉,不跳了。一问,家属说差不多二十分钟不出气儿了,再仔细摸了摸,患者已经浑身凉了。
正在李医生为一个熟悉的患者的离去感到伤感的时候,他的一个儿子从外面跑进来了,呼天喊地哭了两声“爸爸”后,就转头问在场的人:“当时医生输上液了吗?” 
这句话,让李医生内心“咯噔”了一下。
当听到家人否定的回答后,那儿子叹了口气,对李医生说:“那你走吧,我爸要是扎上液后死的,我得跟你说道说道!” 
李医生细思极恐! 一边走,一边出汗。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那只大狼狗! 
如果早二十分钟到,在他没死前就输上液,出现这种结果,那可就真的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医生与患者本来应该是最亲密的同壕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而不是彼此对方。战胜疾病的良方,是信任。
让医生成为合格的医生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患者也要成为合格的患者。 
最后,笔者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对于患者主观上的不满,投诉是他们的权利,但如何处理,则体现出医院或相关部门对待医生的态度。
曾经有个老爷子,打政务热线投诉,说到医院看个病,医生给他开了这样那样的一大堆检查,涉嫌过度检查。但是接电话的接线员同志直接跟老爷子说:你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你做检查,那是正常流程,到了医院就要听医生的安排……闻之,老爷子默默地,把电话挂了。
笔者非常赞同这位政务热线接线员客观公正的处理回复。
就像那句话: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就应该这样,对有些人蛮不讲理的投诉,不能惯着。不能让医者的仁心,被少数无理取闹的人,寒了心。
责编|阿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