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回到真正意义的“一号位”。
来源 |唐辰同学
作者 |唐 辰
出品 | 资人说(touzirenshuo)
这或将是一次高调的“分手”。
“520”网络情人节前一天的下午,滴滴程维和柳青发布联名内部全员信。
信中提到,程维决定升任柳青为公司永久合伙人,柳青不再任公司董事和总裁,公司未来不再设总裁岗位。
滴滴官网柳青的职衔已变更
根据最新的安排,柳青分管的部门和职责不变,会继续担任滴滴首席人才官,并继续向董事长兼CEO程维汇报。
程维也很体面地在信中表示:
作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柳青是其最亲密的战友和伙伴,未来也是。
这则人事变化,意味着柳青将在加入滴滴十年的节点上,退出公司日常业务管理,回到二线,专注在人才、组织建设及社会责任工作上。
也就说,滴滴“程柳配时代”结束,程维将“重担一肩挑”。
永久合伙人只是个名誉称号,颇有阿里特色,这也是基于柳青对滴滴做出的贡献的高度肯定。
01

二号人物

公开资料显示,柳青于2014年7月加入滴滴,担任首席运营官,2015年2月,她出任滴滴公司总裁至此次调整。
可以说,柳青是滴滴走到现在仅次于程维的核心人物,名字也和程维一样,和滴滴捆绑在一起,妥妥的二号位。
王刚是滴滴最早的投资人,曾在阿里巴巴任职超过10年,花名“老聃”,和程维共事多年。
据他说,做一个打车软件的想法,是他和程维一起碰撞并决定的。滴滴也是他离开阿里后孵化并投资的第一个项目。
王刚在一次交流中表示:
程维敢挖柳青,超出预料,太敢想了。
他们密切接触了十来天,如同热恋一般,不夸张的说每天超过16个小时在交流。
他们二人在业务就是一对绝配:价值观相同、能力互补。
就像马云和蔡崇信、马化腾和刘炽平一样。
两个人都极为聪明,有正气,做事都拼命。
程维草根出身,从底层的销售一步步成长,他对市场的敏锐度、深入一线的执行能力是柳青所需要的;
柳青出身名门,有大家风范,她的人脉资源、国际视野、在资本市场里呼风唤雨的能力,又是程维需要的,因此他们这个组合很快见到了化学反应和叠加效应。
柳青加盟后,坐在了滴滴这辆车的副驾驶位,和程维一起主导着这家出行公司的行驶方向。
他们的分工,按照程维的说法是“互相交叉换位”:
柳青管资本、管“外交”、管职能部门包括人力和财务,程维管业务比较多一点。
柳青也确实很快在滴滴战略、融资和国际化等方面,给滴滴带来直接的变化。
比如,她主导了滴滴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融资项目,包括滴滴与快的打车合并项目、收购Uber中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2021年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IPO后,程维、柳青和朱景士合计持有9.8%股权;
其中,程维持股为6.5%,有35.5%的投票权;
柳青持股为1.6%,有22.8%的投票权;
朱景士有1.2%的投票权。
作为程维曾经的同事、创业伙伴和投资人,王刚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表达。
即柳青和程维的搭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柳青的角色要重于程维。
或者说,柳青对于滴滴以及滴滴投资人的重要性,要高于程维。
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滴滴几乎是一路融资、一路烧钱走过来的。
优步和快的打车被拿下,成就滴滴今天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很大程度得益于柳青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找钱能力”。
程维曾在2019年初表示:
2012-2018年,滴滴6年累计亏损390亿元。
另有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滴滴已经累计亏损超500亿元。
相对应的,柳青于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帮助滴滴完成三次重要融资,金额分别高达7亿美元、20亿美元、45亿美元。
财务层面上,柳青可以算得上滴滴的输血管,不断地从外部找钱,来维持滴滴的持续奔跑。
有知名记者曾这样评价柳青之于滴滴:
“我一直暗暗觉得柳青是滴滴的‘宋美龄’。
她出身名门,又不乏世故,为已处胜场、却又“土狼”似的滴滴带来了品牌、国际资源和某种类似沉石落水般的定力。
滴滴从此不一样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曾在战时拉来大量的国际援助。
而这里的身出名门,指的是柳青的另外一个身份:柳传志女儿 。
这个局面也导致程维和柳青的角色分配,除了官方释放的柳青是“滴滴管理层代言人”、“程维的最佳搭档”外,有观点认为:
滴滴一度试图在维持刻意的平衡,二人在对外公开露面的频率、业务分工,都有着微妙的考量。
这自然被程维否认,他说,“我们是有默契的,我们没必要故意争执,也没有刻意去维护。”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滴滴2023年实现总收入1924亿元,净利润5亿元。
这是滴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这也说明,滴滴已经有能力“自我造血”,只依赖外部供血的局面得以改变,滴滴也到了换挡的时候:
此前的野蛮生长也将切换到稳健经营。
在这个背景下,柳青的角色得以切换,回到真正意义上的二号位,“永久合伙人”算是最高的褒奖了。
02

程维换挡

事实上,过去近12年时间里,滴滴的发展一直在“讲新故事”和“锻造核心能力”上反复拉扯,而花的更多精力是在“讲新故事”上。
程维在2017年接受《财经》专访时曾提出:
“滴滴是战略驱动,不是机会驱动。”
在他的设计里,滴滴的战略有三个纵向路线:
一是国际化,构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的出行平台;
二是推动共享新能源汽车和配套的服务体系,滴滴将作为整个城市的汽车运营商。
三是智慧交通和无人驾驶。
他也坦承滴滴没有单一维度的核心能力,真正的核心能力是进化力。
这句话听起来很虚,但如果能沿着既定的主业路线走下去,在分裂的同时,也能收获“过瘾”的成绩。
但在无边界游戏盛行的那几年,程维很难守住这条纵向的发展路线。
他说,“纵向搞不定只能横向,这是中国特色。”
滴滴也开始追随着美团的王兴,字节的张一鸣,不断扩张,做社区团购、布局造车、上马搬家、快送和租车等远离主业的新业务,深入到美团、拼多多、盒马的腹地。
尤其是社区团购大作战,滴滴不仅砸下百亿做补贴,连派滴滴内部多名大将参与其中。
程维更在内部会议上要求橙心优选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名,滴滴在项目上的投入“没有上限”。 
“做团购打不赢美团,就跟美团做出行拼不过滴滴一样,”在投资人David看来,滴滴做社区团购价值无非是给资本提供横向想象力,“做出新的业务点,讲出新故事,说明滴滴能够向其他方面延伸,不仅仅是出行平台。”
结果证明,程维的横向实验确实讲了一个动听的故事,资本市场也买单,滴滴的估值曾一度在一年内上涨400亿美元。
社区团购项目——橙心优选的四处突击,让外界意识到,滴滴不只是一家出行公司,更是一家业务多元的平台型互联网公司。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为最佳搭档,这也是柳青需要给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交代。
但“程柳配”下所讲的“横向扩圈”故事,也藏着致命危机。
最为严重的当属2018年,连续发生两起滴滴司机奸杀女乘客的事件,以及2021年滴滴“秘密交表”赴美流血上市。
前者将滴滴在“野蛮生长”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暴露无遗,监管力度的加强,舆论风向的转变,对滴滴的估值形成不小的打击。
而后者罔顾合规风险悄悄上市,直接导致滴滴在美股上市不到半年时间,就宣布退市,并表示在整改完成前不再申请上市,市值更是跌惨。
此后,滴滴经历了长达563天的网络安安全审查,最终滴滴被罚80.26亿元,滴滴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并于2023年1月16日恢复“滴滴出行”新用户注册。
而这一年半的“冷静期”,对于滴滴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
一方面,在内部,滴滴开始回到“稳健经营”,聚焦主业的路线上,开始剥离此前跑偏的业务。
比如2023年8月,小鹏汽车与滴滴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25%的A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另外一方面,市场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滴滴的市场份额虽有所减少,但在网约车市场的地位仍然是碾压式的。
据爆料,2023年,滴滴加上花小猪在网约车市场共计的市占率从约65%回升至约75%。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仍然看好这一赛道,滴滴“冷静期”时,曹操出行、T3出行、高德等玩家先后加大投入,并获得巨额投资。
程维心里也很清楚,“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是在一个领域里做到极致”。
当前,滴滴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
这个业务版图已经十分接近他此前的规划了。
2023年财报的盈利也给了他换挡的底气。
在财报会议上,程维表示:
“进入2024 年,我们将继续专注主业,推进国内国际业务健康发展,推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乘客、司机和生态伙伴。”
如今,随着柳青的“升任”,程维或许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控制权,也将更加坚定地换挡,返回到滴滴的纵向战略上。
  ·   END   ·  
近 期 活 动

----------------------------------------
----------------------------------------
阅 读 推 荐
视 频 推 荐
合 作 对 接
寻求报道、商务合作、投融资对接媒体互推、开白、投稿、爆料等……
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商务合作」详细沟通。
超 级 社 群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关注【投资人说】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进群」,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共同进步。
旗 下 媒 体
发现在看了吗,戳下看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