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实习记者 李雨桐
编辑 | 黄月 尹清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粉丝群体的崇拜大多集中在流行偶像身上,不过近年来,随着《大秦帝国》《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天下长河》等历史剧的热播,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历史剧粉丝。对于喜欢的历史剧,粉丝们不仅会在弹幕区和豆瓣评论区探讨剧中的服饰、礼仪等种种细节是否还原了历史,还会在各大平台对历史剧文本进行文字和视频的二次创作。在b站搜索“清平乐”,你能看到关于剧中晏殊、范仲淹、苏轼等人的文臣群像剪辑,着重体现宋代服饰之美的女子群像剪辑,以及剧中行人、马车、夜景的空镜剪辑等二创内容。
历史剧粉这一文化群体是如何养成的?他们是如何与历史剧文本互动的?历史剧粉的出现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历史剧的创作?
本文所说的历史剧,指的是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至于历史剧粉的定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丽丽与博士生覃若琰在《界面历史主义:历史剧粉丝的养成和驯化》一文中提到,“历史剧粉主要是对国产历史剧有偏好的粉丝群体,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剧观众。”历史剧粉不仅在观剧时发送剧情相关弹幕,在社交媒体讨论相关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还会购买汉服、唐装等历史剧的文化周边,装扮成剧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建立身份认同。
在观看历史剧的过程中,历史剧粉往往会通过“界面考古”(interface archaeology)的方式认真观察考究剧中服饰、装造、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的细节,探讨这些被影视剧生产再现的历史之物是否符合真实历史。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线下考古,“界面考古”是指以数字媒介为中介,多重主体对历史剧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环境与历史物的多元爬梳与考证。历史剧粉会通过剧中的陈设、物件、服装等等,来构建对历史的想象,还会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同人创作,无形中提高剧集本身的传播力。
以2020年的电视剧《清平乐》为例,剧集以北宋为背景,意在通过讲述宋仁宗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还原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帝王形象。剧中对宋朝服饰、妆容、街景等人文面貌的呈现,一度在各个平台引发讨论和二次创作。
《清平乐》第一集里晏殊刚出场,弹幕区就被这位北宋文学家的名句铺满,比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与影视剧内容进行文本互动。豆瓣网友“冯下巨岩”评价《清平乐》:“服饰与暗纹的图样与历史原型的文物及图像资料接近度很高……将宋代人淡雅低调内秀的高级审美准确还原了出来。”他的文章呈现了《清平乐》演员装造和历史资料中宋朝人物穿搭的对比图,进一步考究剧中的细节。
借助在服饰、布景等细节上的考究,《清平乐》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宋代美学世界,也比较贴合历史剧粉们对宋朝仁宗时期海晏河清、文化昌盛的历史想象。朱丽丽和覃若琰认为,“在历史剧粉看来,历史剧的关键文化意义并非像过去那样只为展现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在于能否写实地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中的物与事件,从而打造精致、古典、真实的历史文化空间。”
图片来源:豆瓣用户@冯下巨岩
值得细究的是,观众想要的仅仅是一个“写实而还原的历史”吗?专栏作者黄西蒙表示,《清平乐》中所谓的“高级审美”在当时更多体现在宋代宫廷、官员与文人雅士身上,平民百姓的生活未必有什么高明的审美。与其说观众们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宋代,不如说希望看到一个符合自己美好想象的宋代,而宋仁宗时期的历史与文化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这个心愿。
对盛唐的想象亦是如此。《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以大唐长安城为背景的悬疑风历史剧。为了呈现出原著里的长安一百零八坊,制作方耗资5000万建造唐城,还原了史料记载中的靖安司、平康坊、西市、望楼等历史建筑。之后,有网友将剧中呈现大唐繁华的镜头按照新的叙事逻辑剪辑在一起,制作了一段名为《昭昭有唐,天俾万国》的3分钟视频,借助剧中各种视觉、听觉元素建立了自己对于大唐盛世的想象。《长安十二时辰》的时间背景设定在“天宝三载上元节”,在真实历史上,这一年是公元744年,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前夕:自认明君的玄宗改“天宝三年”为“三载”,李白被赐金放还,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寿王妃杨氏入宫。十二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再也不复昔日辉煌。
历史剧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历史剧,其之后的发展可能会脱离原先的历史剧文本,衍生出历史人物粉、历史朝代粉等分支群体。在看完《汉武大帝》之后,很多人粉上了霍去病。豆瓣和知乎上能看到对霍去病的如下形容:“大汉朝行走的荷尔蒙”、“顶级高富帅”、“自带GPS”或“十八岁我还在课堂上打盹呢”。虽然《汉武大帝》并不能准确地告诉观众千年前这位少年将军的音容相貌,但历史剧粉们可以借助电视剧描绘的场景和演员的演绎进行畅想,民族精神、年少有为、豪情满怀构成了这些畅想的重要元素。
历史剧粉的身份,并不纯粹由历史剧塑造,而是在网友与历史剧文本的不断互动中逐渐形成。通过对历史剧情节素材的复刻、模仿和再生产,历史剧粉创造出了一个混杂了电视剧文本、真实历史材料和自我意义想象的文化网络,塑造了基于“界面考古”形成的小众文化群体。
历史剧不仅影响了粉丝,历史剧粉们的二次创作也会反向影响历史剧的创作。最突出的表现是,近两年来历史剧愈发追求精致的场景和服装。《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播出之前大力营销服化道的还原程度,电视剧《大明风华》的官方账号在剧播前发布了一条名为《不平凡的幕后英雄》的视频,呈现了工作人员转场、打灯、置景等多个环节的工作。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侧重历史剧情的历史剧中,注重“甜甜的恋爱”的仙侠剧和古偶剧也是如此,剧方频繁释放场地建造、服装设计、妆容还原等花絮片段,向观众显示剧作的精良和用心。
除了剧集制作,近年来历史剧的叙事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2000年间的《大明王朝》《汉武大帝》等正剧虽收获口碑,但收视率平平。近些年来,《清平乐》《山河月明》这样的历史剧增添了不少生活化的叙事。《清平乐》就有很多类似的刻画,比如少年时期的仁宗是如何处理自己和太后之间“别扭”的母子关系的,当女儿在婚姻中陷入痛苦时,他又是如何作为一个父亲为女儿据理力争的。这些刻画能让观众感受到,仁宗是帝王的同时也是儿子和父亲。
但是,过度的生活化叙事也可能因逻辑难以自洽而招致批评甚至抵制。比如,对于《清平乐》将历史上的温成皇后塑造成一个美貌善舞但跋扈轻狂的宠妃,就有知乎网友认为,“别的角色拿的剧本是古代历史改编正剧,张贵妃(温成皇后)拿的剧本是玛丽苏古装偶像剧,不是哪里不好,而是这个人设在整个环境里十分违和。”
总之,历史剧粉的养成是与历史剧文本不断互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剧的制作也将历史剧粉的喜好需求纳入考量,不断调整自身内容生产的方式。这种调整将如何不断“养成”历史剧粉,并推动粉丝与剧本的进一步互动,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思考。
参考资料:
潘忠党.(2014).“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153-162.doi:10.19563/j.cnki.sdzs.2014.04.022.
朱丽丽 & 覃若琰.(2022).界面历史主义:历史剧粉丝的养成与驯化.江苏社会科学(04),232-240.doi:10.13858/j.cnki.cn32-1312/c.20220722.015.
豆瓣影评《衣冠故国 盛宋梦华—光与影中考究的宋仁宗时代服饰及物质文化》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483178/
黄西蒙《清平乐》与古装剧审美风格的转向https://wenyi.gmw.cn/2020-05/14/content_33830762.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379055
https://mp.weixin.qq.com/s/_wWP4u-rkQoo59g0SsDNO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李雨桐,编辑:黄月 尹清露,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