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了快两年,最近“俄罗斯经济为什么还没有倒下”成了热门话题。
尤其是当俄罗斯被西方经济制裁后,超市里不允许出现任何带有英语的东西。
正当人们以为,俄罗斯会因此“物资匮乏”时,中粮带着一大批国货,理所应当占据了俄罗斯超市的货架。其中很多产品,我们见都没见过——
Coca-Cola撤了,但中粮持股65%的“可口可乐”来了,甚至还有车厘子味的;
      图源:抖音 下同 
蓝莓味的芬达,罐装的阿萨姆奶茶;
很多人听说过但没喝过的雷碧;
各种方便面,甚至还有榴莲味的火鸡面;
最好笑的是,连中国传统的扫帚都有。
俄罗斯人的生活,在被经济制裁后确实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有滋有味”了。
网友锐评:俄罗斯被制裁前超市有5种饮料,现在能有5000种饮料。
俄罗斯留子,也顺利成章站在了留子们的鄙视链顶端。出门逛个超市,像回家一样简单。
粮食危机,远比你想象中可怕
虽然互联网在玩梗,但调侃归调侃,背后的真相非常残酷——
俄乌战争背景下,粮食危机正在蔓延全球。
先来看一组数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4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中,2023年全球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816亿人口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
而在2022年,这个数据是58个国家、2.58亿人。
同时,2023年有超过70.5万人处于灾难性粮食不安全水平并面临饥饿风险的境地。
而这个数据,比2016年GRFC发布的数据增长了四倍。
      图源:FAO  
光说数据,可能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够直观,那来看看地区分布。
在人们印象中,总觉得粮食危机只会出现在非洲等贫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实际上走出国门,看看邻居,就知道粮食危机远比我们想象中严峻。
离我们近在咫尺、全球最大的谷物产品出口国印度,以及我们的邻国孟加拉国等,其实都出现了粮食危机。
而俄乌战争,又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
乌克兰素来有“欧洲粮仓”的美名,俄罗斯也是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从全球来看,约有50个国家从俄乌进口粮食的比例达到了30%,其中甚至还有20个国家的进口比例超过了50%。
比如,位于中东的黎巴嫩。它本国自身的粮食产量,只够供应国内约10%的粮食需求。所以黎巴嫩的小麦,有95%都是依靠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
不仅是亚洲,横跨亚洲和欧洲的土耳其,在俄乌战争之前,国内60%以上的小麦,也都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
甚至连横跨亚洲和非洲,被称为“罗马帝国粮仓”的埃及,在俄乌战争之前,有86%的小麦都是靠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2020年)。
从亚洲到非洲,再到欧洲。俄乌这一战,无疑直接砸了不少依赖从俄乌进口粮食国家的“饭碗”。
更重要的是,除了粮食进口外,俄罗斯还是全球农业肥料的主要出口国——
它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出口国,又是世界第二大钾肥出口国、第三大磷肥出口国。
在俄乌战争背景下,俄罗斯的化肥出口受到影响,导致国际市场的肥料货少价高,农民们的成本也随之上升。
再加上前几年的疫情影响,以及全世界极端天气频繁等原因,叠buff带来的直接反应就是粮食的短缺、粮价的不断上涨,粮食危机一步步席卷全球。
为什么在中国,没有“感觉”到粮食危机?
可能有人会问:“我怎么没觉得粮价涨了,没感受到任何粮食危机的苗头啊?”
那是因为,你生活在中国。
用7%的可耕种面积,养活了世界18%的人口的中国,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而奇迹的出现,靠的是一代代院士科学家的勤勉努力,从而让我们用相同面积的地,实现了亩产跨越式的提升。
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并称为“世界三大主粮”。
水稻这个领域,离不开一个响亮的名字——袁隆平。
袁老和超级杂交水稻的故事,或许大家已经听了太多太多遍,这里只说重点。
首先,如果没有杂交技术的诞生,雌雄同株的水稻只会“佛系”顺应自然规律,产量几乎恒定、一年只熟一次,远远跟不上与日俱增的人口数量和粮食需求。
所以,要让水稻杂交,让它能够提升产量。
人工一颗颗去“雄”,从数以亿计的稻苗里,寻找到符合的亲本种子,袁老这中间历经了多少艰苦,自不用多说。
从杂交水稻的“三系法”,再到“两系法”“一系法”——袁隆平一开始研究红薯转向研究水稻时,水稻亩产只有17斤,而如今他的“超级稻”已经创下了世界新纪录1251.5公斤。
袁老带领中国杂交水稻亩产实现跨越式飞升的同时,让中国人有了不饿肚子的底气。
没有申请专利,将技术无私送给了全中国农民的袁隆平,还将杂交水稻奉献给了全世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世界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尤其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到了2014年,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50万公顷,在全球50多个国家进行了试验示范,在10多个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
而在全球不胜其数的杂交水稻品种里,每一颗植株中都有袁隆平当年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的那颗“野败”雄性不育株的基因。
      图源:央视农业 
同时,杂交水稻技术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病害解决思路。
比如世界闻名的优质大米——日本“越光米”,就是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日本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培育开发了对稻瘟病抵抗力更强的“越光BL”。
因此,日本还给袁隆平颁发了“越光国际水稻奖”,对他和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万分感谢与尊敬。
说到这,或许很多人都曾想到了袁爷爷的那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不让国人饿肚子的底气,是靠袁老这样一代代中国人自己努力得来的。
除了水稻这种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食量,另一种重要的粮食产物小麦,养活了全世界几十亿人口。
在中国,说到小麦,绕不过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图源:网络 
他通过研究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改变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北方小麦区条锈病流行导致大减产的情况。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后,李振声培育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的优质小麦品种——
小偃6号,累计推广1.5亿亩,创造了80亿斤的增产,衍生品种40余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小偃96和它的衍生品,创造了150亿斤的增产;
济麦22,如今全国播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全国推广2亿多亩,增产200亿斤……
而提到玉米,全世界最重要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创造了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
另一个就是我们国家的农业专家李登海,创造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李登海在30多年里,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3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
他研究的20多种杂交玉米,更是带来了1600多亿斤的产量提升……
听起来好像感觉很轻松,一亩一亩成倍成倍产量往上涨,实际上落到每一步都极其艰难。
因为农业的特性,容不得一点挫折。如果不幸遇到了问题,重新再来就要以年为计数单位。
      图源:B站 
比如,袁隆平就有一个难以忘怀、痛彻心扉的时刻。
那是1968年5月18日,一个周六,袁隆平在两个助手有事不在的情况下,一个人像往常一样蹬着自行车去看自己的试验田。
结果到了以后,彻底傻了眼——
试验田变成了烂泥塘,满田的秧苗被人全部拔光,全部的心血在瞬间毁之一旦。
原本内心强大、从不落泪的袁隆平,丢了魂一般的逢人就问自己秧苗的下落,疯了一般四处寻找,终于在一口井里捞出了5根奄奄一息的秧苗。
一切又得重头开始,而这场飞来横祸让研究直接倒退了至少3年。
与时间赛跑、和自然对抗,从一株株稻苗中寻找适合的亲本种子,袁老弯了无数次的腰,皮肤被晒得黝黑,连自己的父亲过世时,也没能送上一程……
而袁老,只是成千上万个中国科学家的缩影。
正因为有无数个像袁老一样,甘愿辛苦付出在要用生命和时间灌溉的农业领域,才换来了我们可以满足一年的市场消费的存粮。
也就是说,即使这一整年,中国遇到了旱灾、涝灾等天灾造成绝收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能一整年不饿肚子。
所以,在国际社会为了粮食危机吵翻天的当下,你在中国并没有感受到粮食危机。
有人,正在虎视眈眈
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中国其实非常容易产生粮食危机。
在很多类似情况的国家,他们想的办法是通过进口来补足粮食缺口,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就曾经靠自由贸易和种子入侵,让阿根廷陷入过“大豆危机”。
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所以,中国深知将粮食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
我们提出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农业永远都是中央1号文件,我们的科学家不遗余力提升亩产。
国家更是在有限的耕地面积里,做出了三大主粮优先原则,让花生等其他农作物通过部分进口来补足。
不能将明粮食命脉交在别人手里,这一点从2018年开始,中美频繁出现贸易摩擦后,就已经感受到了不要让进口粮食变成软肋的重要性。
中国靠自己,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同时,中国还在尽自己的力量,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不断“授人以渔”。
以袁老的杂交水稻为例,全世界有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引入了中国的杂交水稻等技术,帮助他们解决粮食自给问题。
比如在贫困落后、粮食危机严重的非洲地区,马达加斯加、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都通过试种中国杂交水稻,取得了惊人的增产效果。
马达加斯加的人,甚至将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取名为“绿色希望种子”,取自给他们带来希望的意思。
2009年,中国无偿援助马达加斯加50多吨杂交水稻种子。这些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在马达加斯加不仅高产,同时在抵御当地病虫害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截止2014年,中国先后给来自发展中国家的2000多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了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并在菲律宾、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家,援建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并且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等国家派出了700多名农业专家,帮助发展杂交水稻,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粮食增产。
比如,“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作为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他帮助当地人摆脱了吃不上饭的困境,使得当地年粮食产量增加了10万吨以上。
      图源:抖音
可这样努力让自己吃得饱,也帮助世界让所有都能吃得饱的中国,却频频遭遇令人心寒的事件。
前阵子公布的间谍案细节中,就有间谍窃取了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亲本种子。
要知道,亲本种子和普通的杂交水稻种子可不同,它们是袁隆平等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付出血泪和汗水才找到的珍贵亲本。
所有的杂交水稻,都孕育自这些亲本种子。通俗点来说,这些亲本种子就是普通杂交水稻种子的爸爸和妈妈。
有人说,当亲本种子被偷走,如果被人针对性研发出对应的病毒,进而使得我们杂交水稻大量减产,想想都觉得可怕。
除了种子被偷,帮助全世界的中国还受到了许多无端指责。
比如我们用自己种植生产的粮食填满了粮库,结果被抹黑说是在国际市场上买入囤粮。
偷种子、造谣抹黑……实际上,都是为了让中国也陷入粮食危机,危害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众所周知,古代但凡有战争都是粮草先行,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必须要足够强大、储备粮要足够多,才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和平。
最近,国际形势严峻。在国外,有战争、有总统坠机、有领导人车队遭遇车祸……
但在这些新闻的评论区,你总能看到这样的评论:
“全世界乱了套,而我们还在忙过520和618。”
是手中有足够的余粮,才能换来此刻的和平;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才得来了这一番岁月静好。
而今天,5月22日,恰逢袁老离世3周年。
一起点亮“在看”,缅怀先辈英雄,也感谢每一位农业人,感谢你们为我们的和平与安定立下汗马功劳,也感谢你们让世界人民受益、不饿肚子。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袁隆平全传》陈启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新华月报(2007年07月第13期)》周凯 孙晔 《我们一同走过——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英模纪事》
3.《大国工业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4.《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张玮著 中信出版集团
5.《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席德强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6.B站 @央视农业《杂交稻亲本是啥?如何理解间谍窃取杂交稻亲本的严重性?【主播说三农】》
7.B站@视知《怎样保卫14亿人的粮食安全?》
8.B站@三维地图看世界《中国,如何养活14亿人口?》
22 / May / 2024
监制:视觉志

编辑:Haruka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