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首翻唱的《诺言》横空出世。
一时间不管是短视频平台,还是流媒体音乐平台或是街头烧烤摊,公园广场舞都能听到它的旋律。
“我不明白这世界为什么,会让我感到那么多伤悲。”
在酷狗音乐平台上这首翻唱版的诺言排名第三,仅次于周杰伦和凤凰传奇。
翻唱这首歌的人叫郭有才,他的流量神迹不止于流媒体音乐平台,在短视频平台他近乎一夜蹿红。
有没有才咱不知道,唱的也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去判断好坏,这哥们也不是啥明星,甚至不玩抽象,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草根。
这也构成了很多人对郭有才的困惑。
郭有才是谁?
他到底为什么会火?
而对于他的走红除了让人摸不着头脑外,还有一部分人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微博上甚至出了一个关于他的热搜,叫做#必须割掉危害孩子这颗全民网红毒瘤#。
在这部分人的眼里,郭有才的蹿红是一种“错误”,他会错误的诱导价值观,他的存在对没有树立价值观的未成年人是一种威胁,所以他需要被整顿和治理。
这种声音像是一种镜子,投射的是另一波人对所谓“价值感”的疲惫。
与其探究郭有才为什么会火,不如说我们都在渴盼着“郭有才们”的火。

郭有才是一种生活

郭有才会不会影响未成年人咱说不好,但从客观数据来看,郭有才的受众画像主要是31-40岁左右的中年人,且男性用户的占比为67%。
他最好听的歌绝不是《诺言》,但他那首破圈的《诺言》评论区里写满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的疲惫。
“生活比郭有才唱的《诺言》还苦。”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终人。”
郭有才的歌声像一个钩子,钓上来的都是一些被忙碌生活掩盖的尘封回忆。
虽说网友还会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评论区发段子调侃,但大家的底层情绪都是一样。在这首诺言里听到了困顿的人生,错过的爱情和生活的沧桑。
与其用好听与否去评价这歌,不如说它唱的实在是太真诚,太撕心裂肺了。
绝大多数听众都明白这就是KTV的水平,难就难在郭有才真是真情实感的唱出了那种普通人的故事感。
这便构成了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催泪”。
网友评论“他唱出的痛,布洛芬都止不住”“李翊君唱的是爱情,郭有才唱的是命运”。
说白了,郭有才唱的也不是歌,就是咱切身经历的,操蛋的,无法掌控的生活本身。
郭有才的抖音账户称自己为菏泽树先生。
树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底层逻辑痛苦,表面看着阳光的人,他的人生在家庭悲剧和现实困境中来回摇摆。
而郭有才的人生经历也确实有这样的影子。
要说郭有才普通吗,从人生经历来看他并不普通,甚至比所谓普通人经历的痛苦更多。
99年出生,10岁那年经历了母亲的离世,一直住在亲戚家,13岁就步入社会开启打工生活,两次创业失败,2017年开始做视频,去年11月开始直播。
4月份它还没活的时候,网友还能见到他一边唱歌一边被城管赶。
用咱的话来说就是原生家庭很不幸,孤苦无依没人懂,打工路途很坎坷,隐入尘烟不屈服。
对郭有才来说他的理想生活倒也不是什么“一夜暴富”,他就想白天唱歌晚上烧烤,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生活,两手抓都不耽误。
他追梦的方式也很笨拙,在网上花了6元钱购买教程自学唱歌。
为了配合唱歌,他从拮据的生活费中“克扣”下来300元购买了一把吉他。
他都不用说他的破碎往事痛苦人生,因为只要他站在那一开嗓就是一种对命运的呐喊。
他“痛”得很具体,不单是他回忆和经历上的具体,这种具体也体现在他的形象上。
赛博世界里,郭有才看起来并不像一个99年的年轻人,装扮的复古是一部分,他唱的歌还都是九十年代的流行金曲。
他身上也没有都市的精致感。质朴的粗糙,嘶吼的唱腔都是真情实感。
这么一个笨拙的人,用一种类似于周星驰电影里的人物形象,通过直播的方式闯入了互联网另一头的人们的生活里。
就这样,他结结实实唱痛了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和他是相似的,这部分人也是疲惫的。
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正确”选项,错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但除了痛之外,郭有才的存在更多的是让这部分人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
起点和出身并不能决定未来,努力和坚持也能有希望,有时候只有撞到南墙才知道结果是啥样。

郭有才是偶然,“郭有才”是必然

在5月10号前,在巨大的流量喷泉,闻风而来的各地主播,那些直播车、小吃摊、志愿者、热水壶和移动电源没来到菏泽南站之前,现在的郭有才跟那时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他更帅了吗,成为山东吴彦祖了?
他更高了吗,玉树临风1米85了?
他的唱功得更出神入化了吗,可以加入《歌手2024》民兵候补了?
很显然,这些都没发生,郭有才还是那个郭有才。
在流量裹挟着他飘来荡去的过程里,变化的只有围绕着郭有才的事情,而他自己可以说一丁点变化都没有,除了大家最在意的可能增长了位数的银行卡余额。
所以,郭有才的爆火,外力因素是后置的。他成为“郭有才”有着与这些无关的内生因素。
换句话说,大家喜欢郭有才,把他从众多主播里挑出来,一定是他有意或无意做对了什么。
大家最开始被“郭有才”这个符号所打动,是因为什么?
有怀旧感。比如郭有才用处理过的药片包装壳作为天然滤镜,加上那一身八九十年代的行头,他像一个从远去的记忆里走出来的朋友,像那个80后网友童年里的小舅,像某个70后父辈在商海受过伤的朋友,像发小,像街坊,像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因为他是过时的,所以他是亲切的。
有唏嘘感。郭有才的唱腔跟专业不搭边,但确实可以说歇斯底里,就像普通人在漫长人生风浪里做过的那些拼命挣扎一样,伤痕往事也好,生活的不如意也罢,毕竟唏嘘是超越代际和阶层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
因为他是唏嘘的,所以他是治愈的。
再加上他本身的客观经历,或者被传闻加身的人生履历,比如爱情长跑,比如注重孝道,比如奔跑跌倒又奔跑,他言语里的朴实,甚至是面对巨大流量时的一点诚惶诚恐,这都是郭有才从一个名字成为一个受人追捧的文化符号的秘密。
人们希望看见一个普通的、被生活伤害过但没服输的,平淡又不甘平凡的人获得成功的故事。
所以,众人才托举着心中的“郭有才”走向了流量的山峰。
但是现在,显然,有人想通过在舆论中“杀死”郭有才来达成某种心理平衡。
要我说,没这个必要,一个草根意外获得巨大名气,从而带动了一方水土出现变化的故事,其实一直以来都有。郭有才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曾经的百姓舞台——《星光大道》,诞生了无数这样的草根明星,像同样出生于山东菏泽的大衣哥也火了,火了之后的他穿上大衣能给观众唱歌,脱下大衣也能给村民修路。
现在郭有才火了,在网上吵了10多年的菏泽南站广场的路灯也安上了,这不算好的变化吗?
那什么算,你在郭有才账号下给地域黑的评论点赞算吗?
说到底,直播,只是传媒工具的适时更替而已。10几年前这个工具可能是电视、选秀和综艺,20几年前这个工具可能是广播、报纸和杂志。
无论工具千变万化,每个时代都会选出他们各自的“郭有才”。
你可以不喜欢他们,无视他们,但唯独不该用其编织出一个耸人听闻的阴谋论。
流量世界的逻辑自有流量世界来执行,爆火的流量曲线是早被验证的客观规律。
如果非要用流量世界的某段波动来恐吓大众,那只能说,可能多少杞人忧天了。
偏执污名化郭有才,其实比过度神话他更病态。
郭有才到现在来看,不讲脏话,不搞绝活,不忘实业,文明礼貌,认真直播,心怀家乡,怎么看也不像是某些论调里的什么“毒瘤”。
如果非说直播火了一个郭有才就会毁掉一代年轻人,那对于这样的父母,我看郭有才不一定会带坏你的孩子,你才会。
甚至说,与其看见一个或另一个“郭有才”爆火,如果从此在屏幕中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故事,那才是我们应该焦虑的。
在写这篇稿子的间隙,外卖小哥敲响了我的房门。
开门前,我听到他在门外正哼着《诺言》的副歌。
“无奈人在风里人在雨里人在爱的岁月里漂流,你我不能从头不能停留不能抗拒命运左右。”
他微笑着把外卖递给我,转身哼着这歌一路小跑下楼了。
我觉得至少在唱歌的这个时刻,他找到了命运的左右了。
谁又不是呢。
设计/视觉 Lvv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