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学生简历实在是太卷了,动不动就雅思7分,竞赛金奖,中队委外加区三好,然而这样的简历是海淀小升初学生中,非常普通的一份儿...最近一份24年的小学生简历刷屏全网,这简历的含金量让人看了直呼“不可能”,下面跟着家长君前来围观吧~
文|mikizhou
From Miki
微信号:mikizhou520
每年5月份,都是帝都小升初创造「神迹」的时候…

最近看了一份24年的小学生简历,感觉不像真的,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微博@北京大土豆
结构没有问题,列举了三个主要维度:成绩、才艺和活动。
但看到评论区我笑弯了腰,其中最热的点评来自@阿姆不登月——
这个简历普普通通,还没有拿到院士。有人还补充说没拿到诺奖,没去NASA,也没有主导项目;
有人质疑校内0.1%,因为此前以为简历的单位最多精确到1%;
有人质疑这么卷不是京二代,而是无知者无惧的「后来人」;
有人质疑运动成绩,说搁在30年前快能踢甲A(后面有分析);
大家讨论得如此热烈,让我忍不住想聊聊这份简历——

一般来说简历通用表格,阅读效率高。内容重点突出学术,占主要篇幅,内容包含语数外,表达方式是晒考试、竞赛成绩。
英语之前是剑桥五级MSE,入门级水平PET,后来为了表现小孩英文能力超凡脱俗,卷到FCE、甚至专业英语级别的CAE…
我一直理解不了,家长为什么英文卷成这样?
一方面体制内学校对英文要求不高,不需要全英文授课;另一方面英文作为语言学习,没有智商的门槛。英美小孩成绩再差,也都会讲英文?
学语言只要耗时够长,投入度够高,拿下更高级别也不是不可能,但拿下级别不意味着英文够好,PET优秀未必适应纯英文课堂…
很尬,但完全不影响家长前赴后继超标鸡娃,原因极可能是——

数学,真心鸡不动。
因为在所有的学科里,小学阶段只有数学和智商硬刚,一个普娃能力有限,学不会就是学不会,花再多的时间也达不到天才的境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简历做得花里胡哨,只是为了掩盖数学不咋滴的尴尬。
就拿顶楼看着很假的简历来说,迎杯早已经被废,得金奖就是个谜。
现在家长在数学竞赛方面没太多选择,就送娃考AMC。1%本来是不错的成绩,但由于这两年考的人太多了,去年爆出大面积作弊,成绩价值极速变低,很难证明小孩天赋…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它终于被中国爹妈卷死了」,做过深度分析。
为什么数学最重要,还有一个潜在逻辑,就是学校认为智商决定一切。
能上清北的小孩,有的选文科有的学理,他们或许文史哲不是顶尖,但数学肯定都不会弱。

我认识一个北大法学院的小哥,当年想选北大数院,因为他自我感觉数学不错,但为什么最后学了法律?因为高考后,虽然他取得了全省TOP20的成绩,但也认识到了自己和数院同学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选了文科。
这就是绝顶聪明的小孩。
语文,小学没有可量化的评估标准。
之前家长提交叶圣陶作文比赛的成绩,但学校基本不看,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比赛是在线提交作文,不少都是爹妈代笔,不同价位卖奖项…

所以有人另辟蹊径,比如文章中的这份简历,搞著作、拼背诵,两者的实质是拼爹妈,一资源二时间,但基本上到了简历厮杀的最后阶段,每个家庭都具备这种鸡娃潜质,所以不算什么加分项。
不过,也许这份简历是做出来的,但有些简历做得很荒唐,家长真的会用匪夷所思的数据,去展示一些难以标化的成绩——
如背诵「古文观止」222篇,13小时50秒背诵完,让人感觉用力过猛、啼笑皆非。

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说说兴趣爱好。
这个简历把兴趣爱好放在了社会活动之后,证明这方面没有什么突出成绩,因为一般简历排序:
学术>爱好>活动>其他。
实际上内容也佐证了这一点,琵琶10级是最好的项目,但如果对口学校没有民乐特长就属于废项,英皇8级好不好,琴童家长可以留言区点评一下;
11分58秒跑3000米,很多人表示不信,认为「初中能参加亚运会了」。这我真不知道,所以查了下标准,数字刚够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女子)水平。

相比之前鸡娃游泳鸡出一级运动员成绩的,也没有太夸张。
其他外语学的真挺多的,希伯来语都学,但没有拿出考级成绩就证明也就是蜻蜓点水地涉猎,没啥震撼的,最多是秀了一把爹妈的肌肉:
资源充沛,不差钱啊。
骑马和冰球佐证了这一点,这两项运动普通爱好一下,一年至少五位数起。
因为对场地要求很高。尤其是马术,教练费几百块之外会有场地费或会员费,单后面两项就10000起,装备便宜的也要几千块…
这份简历里最与众不同的,可能就是没啥卵用的活动,因为简历投递的是体制内学校。上再多的哈佛+MIT夏校,也入不了咱国内名校的法眼——
这也能算个人成就?

毕竟硬刚基础教育,咱有的是民族自信。

没有市三好是硬伤,其他的创业、赚钱、捐图书,就是反复强调自己有钱!有钱!还是有钱!

但这里是北京啊,你再有钱也打动不了名校。校内家长本来就藏龙卧虎,也不像美高需要捐献金维持运营。
国产名校只以升学成绩为追求目标,看中的只有智商——

成绩拔萃,一切困难都能解决;成绩一般,就算你是社会名流,面见校长也会被委婉劝退…

至于简历中提到的9次夏校是不是可以存在,推测有一种情况就是同时申请了一个夏校两种课程,算成了2个。
这在国外大学的申请里很常见,一个小孩被7所学校录取,就会被计算成7张offer,哪怕最后他只能选择一所入读。

所以有些藤校收割机,offer数量比学生都多。
今天聊这份简历,是因为当下小升初,简历乱象实在太多,众多机构利用家长焦虑,设下捞钱陷阱,对升学根本没什么用。
有用的只有数学,拔尖人才计划也是这条路径。
但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可以轻松分离出一个人的天赋,必然就不是所有小孩都能走的路。
升学阶段必然有焦虑,但真不要病急乱投医,参加任何一个项目都为了拿证,夏令营活动也主打一个不白来不走空。
你被白白割了韭菜不说,还无情地坑了下一代。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