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时间:13分钟)
本文转载自《商学院》,作者石丹。
“创造一个空间,让每个人的每一份天赋都能得以释放和运用,并演变成为集体天才的作品。”哈佛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席琳达·希尔(Linda Hill)在名为“如何管理集体创造力”的 TED 演讲中如是说。
“这与我们的目标很类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说,“打造开放积极、透明无碍、多元包容的环境,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共同创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且突破性的前瞻技术,从而为人类的普遍知识作出贡献。这也是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当初成立微软研究院的初衷。”
今年年初,微软公司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市值大关,与苹果共同成为全球“唯二”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公司。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机构分析师指出,微软市值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成式 AI,也正是微软始终走在科技前沿、不断试错,才拥有了自我突破的能力。而作为微软研发机构最前沿的微软研究院,则是微软探索科技趋势、把握未来机会的触手之一。
尤其在世界又一次孕育新一代计算范式的关键时间及节点,26岁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将如何为未来几十年的计算新范式奠定基础,并为人工智能和人类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组织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又应该如何管理?这是院长这个角色给周礼栋提出的必答题。
从科学家到管理者
周礼栋是世界级计算机专家,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与 ACM(国际计算机学会)双料会士。2002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后,他进入微软硅谷研究院做科研工作。他是系统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作为微软在设计和开发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方面的重要技术带头人,他主持设计和开发的系统支持着微软从搜索引擎、大数据基础设施、云可靠性和可用性到 AI 基础设施的主要服务。
周礼栋,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科学家、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当然,这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统”,历任院长(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都是技术大牛、行业翘楚。
2021年7月,周礼栋升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全面负责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亚太地区的研究工作,以及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
在谈及从科学家到管理者角色转变时,周礼栋坦言,“确实适应了一段时间”,但整体的感受是,“院长做得好的表现之一,就是其实他没那么重要。琳达·希尔说,‘创新管理绝不是由主管来界定方向然后激励其他人去执行,管理者更多起到的是协调、支持、引导和鼓励的作用。’我深以为然。在研究院管理者要做的只是项目的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周礼栋认为创新组织的管理者更像服务者,重要的是助力团队成员的想法得以实现。
其实,持续吸纳优秀且多元的人才、为研究员提供可供思想碰撞并鼓励试错的环境、创造出能让最好的想法胜出的环境,也是周礼栋履新院长以来,最重要的几项工作任务。
打造有生命力的研究机构,人才是要义
毫无疑问,对一个创新组织来说,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创新研发的路是艰苦孤独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不具备成长型思维,可能难以持久,更遑论影响力和价值了。”周礼栋坦言,“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应聘者在其学术领域内已有的成就,比如已发表的论文和在学术界、工业界的认可度,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未来的潜力、对创新的热情以及持续创新研究的能力。我们特别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内在驱动力、领导力、执行力,是否展现出了很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和远见。”
如今,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跨界融合是大势所趋。因此,多元人才成为创新组织的“标配”。周礼栋认为,跨学科研究已成为重要趋势,很多创新来自多个领域的通力合作。“例如,我们最近招聘了一位医学领域的专家,这位同事在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特别是疾病检测和诊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还有一位研究员的教育和职业背景跨越了理论物理、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为研究院的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交叉研究团队带来了新的专业力量。”
当然,周礼栋和众多组织的“当家人”一样,也面临着员工代际更迭的管理挑战。“虽然我们无法成为90后、00后,但我们可以去了解他们、成就他们。”
微软亚洲研究院为新员工成立了名为“Aspire”(志望者)的内部社群,由入职三年以内的员工组成。这个社群主要是帮助新员工快速适应科研工作和文化,并且通过各种自发的项目和活动快速成长。“社群赋予这些年轻人更多职责,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表达想法和建议的渠道,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我们的环境。”周礼栋说,“比如我们每年年会的员工互动活动,曾经是请专业公司来策划,但是我观察发现年轻人参与的热情不高。我们索性就把活动的组织设计工作交给 Aspire 团队,只要能实现我们希望同事间互相了解并能展现自己的目标就好。事实上,年轻人不会受限于过去的范式,愿意去想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微软亚洲研究院“Aspire”活动
周礼栋期待通过这样的一些机制培养年轻人的主人翁意识,并且意识到在这样的一个创新型组织中,不必总是遵循院长的指示,而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引发变革。周礼栋希望年轻人可以把这种思维带到研究工作中,不要因为自己年轻或者刚刚加入这个组织而不敢表达。“给年轻人舞台去展示,是一个研究机构有生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构建激发内驱力的创新环境
在周礼栋看来,创新是一场灵感孕育、求证、推演、实现的协作竞赛,而透明、多元、包容的文化则有利于研发机构在创新竞赛中不断取胜。同时,企业文化真正的价值在于激发个体的智慧与行动。
基于这样的目标,周礼栋认为研发机构打造多元、包容的文化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正如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所说:“获得好想法的最佳方式是先获得很多想法。”周礼栋说,“我们的优势就是可以让研究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去探索、合作、创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模式。研究院正从多方面来创造更加有利于沟通的环境。比如,我们尽量避免自上而下的‘要求式’对话,构建‘信任体系’而不是‘监督体系’。当他们感到自己是在主动参与而非被要求时,将更有动力和意愿表达新的想法。”对于本身就是科研工作者出身的周礼栋来说,这些方式他都能感同身受,“对研究人员来说,在相对宽松、被充分信任的环境下思考,更容易萌生出新鲜的想法。”
其次,让思想在辩论和建设性批评中演进。“所有的思想交流,即便是以辩论、挑战甚至批判的形式出现,都有利于心境和能力的成长。”周礼栋认为,所有挑战你想法的人,都是在用另一种形式支持你,加速你的成长。
最后,让最好的想法获胜。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项目的发展和脱颖而出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并不是基于单一领导者的决策,而是依赖于团队和研究社区的共同认可和参与。
周礼栋介绍,“我们采用了一种类似风险投资的模式来优化资源分配和加强对项目的支持。这一模式涵盖了初期探索的种子投资以及基于长远愿景和潜力的阶段性投资。这确保了我们既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也有着对长远愿景的专注投入。”
初期探索的种子投资:研究院鼓励研究员从个人兴趣出发,提出自己的研究选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创新。这种自主性不仅可以激发创新思维,还丰富了研究领域的多样性。研究院会确保每个团队都能获得足够的资源进行初期探索,这为研究员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去探索新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最初可能尚未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扮演的是协调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为团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将项目推动起来。这种支持方式类似于 VC 中的天使投资,重点是激励和培育有潜力的研究项目。”周礼栋表示。
基于长远愿景的阶段性投资:除了自下而上的自由探索,研究院也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微软公司的整体战略,设定了一些战略性研究方向,从而确保资源能够投入到对公司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这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不仅是追求短期成果,而是基于长期视角来规划和执行研究项目。而那些展现出高潜力和符合战略目标的项目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以加速它们的成长和成果的产出。这种支持是分阶段的,每一阶段的投入都取决于项目的进展、成果和未来潜力。在这一理念下,研究团队需要展现出对目标的承诺和责任感,管理者则要确保资源被有效地投入到那些有望实现长期目标和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中。
当一个研究项目被提出后,研究院会提供初始的“种子资金”和资源以支持研究员探索新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被认为具有价值和影响力,它们就会形成天然的“磁场”,自然地吸引足够多的内外部支持,包括研究员、工程师、产品团队、合作伙伴等不同维度的人才参与,共同推进。每个员工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每个人时间的投入就是最好的支持。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研究院会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技术研讨会,为研究员提供机会听取来自领导、同事、内外部专家的评议和反馈。这些反馈是多维度的,结合了技术深度、工程、产品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研究员基于反馈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对齐,确保研究项目可以实现持续和深入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无法吸引到足够支持的项目会自然淘汰,而那些能够激发团队热情和创新精神的项目则会获得持续的投资和发展。
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当人才梯队、研发环境都构建好之后,研究院究竟要做什么样的研究,才能引领未来5—10年的发展?周礼栋给出的答案之一是,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何谓立地?周礼栋认为,研究院不能只在象牙塔里做研究,需要了解真问题、真痛点,“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地气’,融入行业,了解它面临的实际问题,再看怎么用技术去解决。”
据了解,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个团队通过深度融合 AI 技术与脑电信号、基因、血液循环等大脑关键要素,帮助人类理解大脑,进而对大脑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例如,他们开发的 Al Neurologist 系统,可辅助临床和科研场景下的脑电信号分析工作。原先,几分钟的脑电图进行解读需要至少一小时,耗时耗力,而且专业医疗技师非常稀缺。Al Neurologist 系统不仅提升了医护人员和神经科学家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将医生的判断准确率由原来的75%提高至90%。目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在 GitHub 上开源了脑电信号基础模型,期望有更多关注医疗领域的研究人员,一同探索运用 AI 保护大脑健康的更多可能性。
AI Neurologist 系统
通过与行业合作,微软亚洲研究院希望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新的 AI 逻辑,从而打造出通用的 AI 平台,并通过开源方式让更多组织机构受益。“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成为学术界的又一个基础工具,给其他研究人员以启发,从而共同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周礼栋说。
何谓顶天?周礼栋认为,一个创新型组织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拓展视野并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过程。“我们希望研究人员的视野和格局能打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做有意义、有价值、有温度和创造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基础创新。当每个人以服务并造福社会为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那么获得引领业界的成果也将水到渠成。”
据了解,微软亚洲研究院与甲骨文领域的专家合作,开发了甲骨文校重助手 Diviner,首次将自监督人工智能模型引入到甲骨文校重工作中,帮助专家从这项原先完全依靠人工经验、既费时又费力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在保护和传承富有社会意义的文化遗产研究中,AI 发挥了巨大价值。
Diviner 对甲骨文拓片进行校重
再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在赋能人类的同时,还要在基本价值观上与人类对齐,是所有 AI 研究者乃至社会各界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周礼栋表示,基于此,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创了“社会责任人工智能”(Societal AI)的研究,并与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合作,以期能为 AI 制定可行的价值观标准,确保 AI 的发展和使用总能被置于人类利益的框架之内。
周礼栋坦言,“对我们这样的科研机构来说,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的确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到底能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和拥有的抱负。”
你也许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