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手机,看到一个视频,马斯克说:“未来,只有特权阶级才能进行数字戒断。而80%的人将被零工经济绑定在智能手机上。久而久之,对大多数人来说,有时间脱离这种社会环境去读一本纸质书,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才能维持拥有纸质书的大型图书馆。”
“数字戒断”指的是主动放下对手机、电脑等智能产品的依赖,若缺乏“数字戒断”能力,人可能会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注意力、记忆力、独立判断力逐渐减弱,最终可能变成“电子奶嘴”的“巨婴”,成为“算法”的“奴隶”。
看了这个视频,我也突然意识到,自己看纸质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至少一个月2本,现在一个月最多1本。
一方面是因为最近有点忙碌,破事太多,另一方面,现在的书也是鱼龙混杂,有时候,兴冲冲买了一本书,看了一小段,就感觉被骗了,食之无味。花几十块钱事小,浪费时间事大。
所以,我比较信赖朋友推荐的书,能成为朋友就是因为臭味相投,朋友看中的,大概率我也喜欢。最近看了一本朋友推荐的书,居然有了写书评的冲动。冲动不如行动,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这本书如果不是朋友推荐,我大概率是不会买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名字很怪,装帧很呆
书名叫《清代旅蒙商述略》装帧简单到极致。
封面一共14个汉字:清代旅蒙商述略、秋原、新星出版社。
还有一行英文:NEW STAR PRESS,然后,就没了。
在短视频爆炸的年代,凡事讲究3秒钟夺人眼球,这种性冷淡风格的设计,实在是挑战读者的底线。
旅蒙商——去蒙古的商人吗?我好歹也看过不少明清历史题材书籍,这个名词闻所未闻。
述略——这是一本论文吗?我非常讨厌这种文邹邹,故弄玄虚的词汇。
秋原——作者名字,第一次听说,何方神圣?
封面无图、封底无图!没有作者照片、没有作者简介!前言无、参考文献无!图片只有几张拉页地图、而小字密密麻麻500页!
拿到这本书,最大的第一好感,居然是香味,这本书的味道与其它书,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淡淡的油墨香,一种久违的香气。每次看这本书之前,我都要把书放在鼻子附近,用拇指快速翻页,猛吸几口,真香!
在这个电子书时代,「书香」也许是纸质书最不可代替的竞争优势,聪明的出版社应该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
后来,我翻开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才发现,这本不起眼的小书,2015年第一版,202311月,已经是第九次印刷在这个纸质书大萧条的时代,居然能做到几乎每年都重印,这本书不简单,我得仔细看看。
根据作者的叙述,一个原本从事IT行业的人进入了影视行业,偶然间与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其中包括旅蒙商话题。后来,因为一篇名为《在大漠那边--近世的外蒙古与战争》的文章,出于兴趣和爱好,他创作了这部作品。尽管看起来像是无心插柳的不务正业,但却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北方”历史。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明白,自秦朝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的威胁。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都与中原发生了无数次的对抗,胜负不一。中原王朝从未真正征服过北方游牧民族,更不用说统治,反而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直到清朝建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态度才有所改变,进行了开疆拓土,征服了这些地区。
在满清征服和管理蒙古的过程中,旅蒙商(晋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可谓,成也晋商,败也晋商。
晋商能成为满清的鹰犬,获得红顶商人的头衔,原因就是战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开启征服边疆的百年战争。
在战争中,关键在于物资供应。随着清军深入蒙古后方,物资保障问题变得更加紧迫。漫长的补给线和危险的旅途增加了成本,几乎无法承担。清朝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罕见的自由市场和商业手段,引入晋商作为承包商。这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可靠性,并促进了口内外物资的流通。晋商的引入不仅支持了军事活动,还推动了各种物资的流动。更令人惊奇的是,几大商号还创新了经营制度,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独立。
在清朝前期,康雍乾三帝,对蒙古地区经营得法,利用联姻和黄教强化进行管束和钳制,使漠北蒙古成为清朝忠诚的藩属。乾隆皇帝对漠北蒙古贵族加以分化,并对哲布尊丹巴活佛的转世系统进行干预。这些措施取得成效,乾隆后期,藏地(大海和班禅)和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和章嘉活佛)的四大活佛均与中央保持一致。
在这段时期,晋商为国家统一做出了正面贡献,当然,晋商也赚得盆满钵满。乔家大院的辉煌就是最好的见证。
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其修建者乔氏家族的祖先乔贵发,就是在乾隆二十年清军再征准噶尔时,看准时机在包头囤积黄豆,通过投机倒把发家。经过乔贵发、乔致庸等四代人不断增修,才有了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总之,以清朝驻军前进基地归化城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东至张家口和多伦诺尔,南至山西晋中、晋南潞州和山东东昌,西至包头,形成一个广达四省二十六府,皆发战争财的军需经济圈,成为清代北方最繁荣的地域。
引自 第七章 《到处人皆著战袍,麾旗风紧马蹄劳》。
但清朝中后期的皇帝气量小,视野窄,致使漠北蒙古渐渐与中央离心离德。
在商业方面,多年的开发使市场空间不断缩小。为了谋求更大利益,各大商户采取了欺诈手段向蒙古王公放贷。尽管他们利用了王公们的愚蠢和贪婪,但最终代价却由蒙古牧民承担,久而久之,就激发了民怨,当局势紧张到极点时,几百年的基业和财富在短短几十年内被彻底摧毁。
晋商在这个阶段,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加强了外蒙的独立倾向。
最后,俄罗斯势力乘虚而入,对哲布尊丹巴活佛施加影响。民间也不幸地发生了蒙汉两族仇杀的恶性事件,死者达数万人。辛亥革命的爆发最终促成外蒙古脱离中国宣布独立,哲佛登基称帝。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梗概。
另外,这本书里的很多细节很有趣,比如说:

特别请读者留意茶叶的一个植物特征———富氟性。茶叶中不仅有各种能提神解油腻的化学成分,还有较其他植物含量更多的氟。这和环境变化、土壤污染等无关,主要原因是源自茶树本身具有的植物特征,其根系有吸收土壤中水溶性氟化物的特性。树根吸收的氟,最终会有百分之九十八在叶子上富集,粗老叶的氟含量又明显多于新叶。
笔者在此引用高绪评先生论文《环境氟迁移与茶叶氟富集的关系》中的相关研究数据:茶树新嫩叶的氟含量与粗老叶相比,后者为前者的二十到三十七倍。而氟在茶水中的含量,是与茶叶的品质、外形、饮用方式等等环节有关,简略而说,就是老叶比新叶多,碎叶比整叶多,熬煮比冲泡多。用黑茶砖掰碎煮出来的茶汤,与开春整叶开水沏出来的茶水,前者氟含量可达后者的百倍以上,长期饮用会导致慢性氟中毒,医学称“茶叶型氟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在蒙藏新疆等惯常饮用砖茶的地区,当地农牧民患氟骨症、氟化牙的人口比率明显高于内地。
引自 第十八章 乡国近来音信断 至今犹自著寒衣 附 南茶北马
马只有一个胃,胃容积十八升(以蒙古马为准),不具有反刍功能,牛却有四个功能不同的胃,容积130余升,且会反刍。牛的瘤胃可以使饲料在细菌作用下发酵,分解成细菌蛋白质,继而降解为氨基酸,在进入肠道后被吸收利用,马因为没有瘤胃,发酵分解的过程都要在肠道中进行,但是马的肠道又比较短,分解的饲料未经过充分吸收就排出体外,对植物蛋白的吸收率不高。同样的一份饲料,牛对其中植物蛋白成分的吸收率可达75%,马只有25%。
在伪满洲国时,日本人不让中国人吃细粮,人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去捡日本军马拉出来的粪便,晒干后用簸箕能筛出里面没完全消化的玉米粒和燕麦粒,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马的消化器官对植物蛋白吸收率低,解决的办法只有细养和增加饲喂次数,所以才有了“马无夜草不肥”这句俗语。骆驼虽然只有两个胃,同样可对形质不同的干、液态食糜加以区别消化,且容量比牛还要大,对植物粗纤维和粗蛋白的消化能力也更高。在外界植物蛋白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反刍动物还可以利用尿素再循环功能提高蛋白利用率,其中又以骆驼的效率最高。
引自 第六章 瀚海路难人去少 阴山雪重雁飞稀 附 清准战争中清军给养保障体系与康熙末年“屯田失察案”。
最后,再分享一段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章节,有些文字,用照片更方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