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中美两国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共同利益。
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发展道路和国家战略等不同,决定了中美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分歧和纠纷,如果得不到有效管控,将可能引发军事冲突甚至爆发战争。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战略认知。
习近平主席指出: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中美之间分歧永远会存在,但要“求大同、存小异”,建立更多共识。
树立正确的战略认知,就要“求大同、存小异”,在大的方面寻求共同之处,在其他方面允许存在分歧;而不是“餐桌菜单论”。
2024年2月17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演讲,提出了著名的“餐桌菜单论”: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会在菜单上。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丛林法则和错误的战略认知。
按照这一逻辑,在国际体系中,大国、富国、强国就是坐在餐桌上的食客,小国、穷国、弱国只能是菜单上的食品,任人宰割食用。
而中国一贯主张,世界上所有主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同样应当受到尊重。一国的事由本国人民做主,地区的事、全球的事由各国商量着办。
“大同”就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利,主要指全球公共产品,如禁毒、人工智能、应对气候变化和疫情等;共同挑战,如反恐怖、网络安全、军事合作等;捍卫本国根本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共同责任。
中国始终希望中美两国做伙伴,致力于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美关系。与此同时,中国有必须维护的利益、必须捍卫的原则、必须坚守的底线,这是不容侵犯、不容破坏、不容践踏的。
“小异”就是分歧,分歧有大有小、有重有轻、有原则性的和非原则性的。大的、重的、原则性的分歧是不容让步的。“大同”需要中美两国一起维护、培育和扩大,“小异”需要中美两国共同管控,甚至共同努力将其转化为“大同”,在维护“大同”中管控好“小异”(分歧)。
二是真正落实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非常重视、非常珍惜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如何相处,将决定人类前途和地球未来。中美之间有一千条理由把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关系搞坏。
拜登就任美国总统3年多来,中美两国元首通话和面谈就达8次,在一些重大战略问题上达成许多共识。
如在中美关系方面,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的“三项原则”,即中美两国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拜登总统多次承诺的“四不一无意”:不寻求打“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
这应当是中美两国两军有效管控分歧、增强军事安全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
三是要真心实意、诚信可靠。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囯无信则衰。”强调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这对中美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更是如此。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之间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做出承诺,签订条约,特别是签订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近年来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等。
既然如此,就要付诸行动、落地生效,“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而不能口是心非,背信弃义,说一套做一套,更不能拉帮结派、打压对抗,失去信誉。
要确实做到以和为贵,以稳为重,以信为本,用实际行动兑现各自承诺,将“旧金山愿景”转为“实景”,为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向前走,为世界和平稳定多做有益的事情。
四是要特别加强核心利益和重大领域的风险管控。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两国要共同有效管控分歧,不能让分歧成为横亘在两国之间的鸿沟,而是要想办法架起相向而行的桥梁。双方要了解彼此的底线,不折腾、不挑事、不越界,多沟通、多对话、多商量,冷静处理分歧和意外。
管控分歧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切实有效地管控好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方面的风险,如台湾、南海、东海等问题;严格管控好核力量发展、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应用等方面的风险。
前者是中国不容践踏的底线和不容逾越的红线,后者事关人类生死和地球存亡,二者是中美两国两军风险管控的重中之重。
五是健全行之有效的分歧管控机制。
近年来,中美两国两军建立了一些军事风险管控机制,如两国国防部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战区领导通话等等,对于管控分歧和风险、防止武装冲突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分歧依然存在,风险时有发生,冲突很难避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没有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因此,有必要制定《中美两国落实元首重要共识条约》。
这应该是最重要、最高层次、最能反映诚意的中美两国管控分歧的法制机制建设。
希望以此能够起到增强战略互信、有效管控分歧的法律法规作用。同时,还应当在一些重要领域(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用、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应用等)协商制定有效管控分歧和风险的具体规则,以此约束扩大分歧、引发冲突的可能。
“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要靠中美双方真诚地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和期待。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