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静思
中午,我和一个朋友约饭,各自买了一瓶饮料,朋友喝完后把塑料瓶放进包里准备带走。我以为她是不知道垃圾桶才回收了瓶子,就告诉了她垃圾桶的位置。结果,朋友落落大方地笑了笑说:“带回去攒着,回头去Costco(好市多)换钱,一个瓶子0.1美元呢。”
经常光顾Costco的人都知道,它家门口有好几台用来处理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的回收机器,根据你瓶子的数量算出总价后给你相应金额的抵扣券,抵扣券可以当现金消费。我家也会把喝完的纯净水瓶子、可乐等易拉罐攒起来,定期拿去换钱,我一直以为只有它家自有品牌的瓶子、或者像可口可乐这类公司的瓶子才能换钱,不知道竟然许多别的牌子的饮品空瓶也能换钱。
瞬间,我觉得自己浪费了好多个“小目标”。
《装腔启示录》剧照
不过,更让我意外的是以我这位朋友的家庭背景,她竟然会“斤斤计较”一毛钱的瓶子。
朋友和老公已定居美国多年,早已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虽然是单职工家庭,但她老公的年收入接近40万美金、在首都华盛顿DC有自住房一套、家里两辆车、俩娃在私立小学读书。在美国,以任何标准计算,她家都属于板上钉钉的中产偏上阶级,居然和一毛钱耗上了。
之前,中产返贫三件套——房贷过千万、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国际在网上讨论地如火如荼。与普通中产不同,能住得上千万房贷的中产家庭,通常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要求,大牌服饰、有机食物、每年的全家旅行是不可缺的;在教育上,他们也舍得砸钱为孩子铺路,国际学校、一对一家教、四项打底的兴趣班和海外夏令营不能少。
《装腔启示录》剧照
可这类家庭在经济环境变缓后,一旦家里负责搞钱的那个顶梁柱降薪、失业,三件套里的任何一项都能成为压垮这家的稻草。
其实,“中产返贫”不分国界,北美也有自己的返贫三件套,且和国内大同小异:拥有自住房(房贷占税前收入30%以上)、单职工、 家里俩娃读私校。按照这个标准看,朋友家虽然年收入接近40万,但也是buff叠满。
她和我算了一笔账:不足40万的年收入实际到手26万左右,房贷10万,俩娃小学学费+兴趣班+夏令营开销10万,一家四口生活费、房子保险、车贷车险、水电费开销一年4万;除去上述刚需,手里还有2万左右的余额,可也攒不下来。全家每年周边旅行一两次(跨州游玩三四天、不敢出国)、一家四口的衣服(无大牌、都是亲民或者打折力度超高的品牌),七七八八花出去,一年到头手里剩不了几文钱。
一笔笔开销清清楚楚摆在眼前时,像捡瓶子这类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也就水到渠成了。
十几、二十年前出国,有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撑腰,那时的中产货真价实,资产保值高,通胀低、不太担心大幅度的降薪裁员潮、就业和跳槽衔接丝滑、私校等教育费用尚不算高。所以,中产之家买房子、孩子读私校并不是太吃力的事情。但如今,中产和破产之间的那条线越来接近了。 
《小舍得》剧照
看起来中产们的收入在增加,但赶不上通胀的速度。
前两天,尼尔森公司的一篇调研报告称,从2019年至今仅仅过去了五年,美国民众手中的百元美钞购买力就减少三分之一。根据尼尔森的计算,五年前100美元,老百姓可以买到鸡蛋、燕麦奶、果干、牛奶、香蕉、红萝卜、奶油、意大利面、花生酱、果酱、面粉、糖、披萨、巧克力、咖啡、麦片、鸡猪肉、苏打饼、吐司、矿泉水、运动饮料、汽水、薯片、微波食品、厕纸、洗衣精、洗碗精等近30种食物和生活用品。
但按照今日价格来算,100美元的预算你只能买到其中20样物品,要删去香蕉、红萝卜、矿泉水、汽水、苏打饼、巧克力、燕麦奶、果干、微波食品才不会超支。
对此,我家是深有体会。
我家每两周去一次大超市购物。2020年前,一家四口两周的食物和日用品开销,200美元出头就能打住。这两年,吃的和用的没变,每次花费都在300-350刀之间,价格再也打不下来了。五六年前,我们加的是1.88美元/加仑的油,现在一样的加油地点、一样的油,要3.3美元左右。
《小舍得》剧照
就连一元店(Dollar Tree)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了。过去店里大部分商品只要一美元,极少商品是三、五美元。现在你去逛,不仅商品价格的上限提高到7美元了,一美元能买到的物品也越来越少了。
通胀“突飞猛进”也就算了,偏偏工作还朝不保夕。
能达到中产收入的家庭,通常从事白领或者常规技术类工作的人居多。但这两年,美国从互联网科技公司、金融业、药企、到零售业,无论是巨头公司们“光明正大”地大幅度裁员降薪、还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区域性小幅度裁人,一直没停歇过。“layoff”成为媒体上的高频词。
根据2022年美国人口调查局官方数据显示:收入在49,867美元至149,160美元之间的家庭被视为中产阶级,中产家庭中位数收入为74,580美元。至于中产这一群体在全美有多少人,没有官方统计,但皮尤研究中心在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约50%的美国成年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
不过,这50%的中产群体憋屈啊,明明自己工作更卖命、但到手的钱应对生活时总是捉襟见肘。所谓的中产生活早变质成了living by paycheck.
《问题餐厅》剧照
前些天,我老公的皮带不太好用了,他想买一条新的。挑挑拣拣半天,他看中了一条50美元的皮带,就在下单时还是“幡然醒悟”了——别在裤腰带上的东西,不值得自己“斥巨资”。最后,选了一条20美元的。
年轻的时候,听到父母说“钱要省着点花”,我们会嗤之以鼻,多少人用“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这句硬气的话怼过父母。现在,赚钱无门、保值无望的中产们,终于知道父母的那句话是被无情无义的生活锻造和淬炼出的铁律了。
像我老公一样,惧怕返贫的中产家庭为防止自己滑坡,首先会在日常开销上执行应省尽省原则,大刀阔斧的省钱。
比如,鸡蛋、牛奶涨幅高但日常又必须要吃的食品,从有机换成普通,后者只用花前者的一半价钱。反正酒肉穿肠过,进了五脏后有机、无机最终都会变成“会挥发的灰化肥”。
服饰虽然不至于“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换季买新服不再是必备选项,如果一定要买,十几刀两件短袖的超市自有品牌够用。中产们正在练就用超凡脱俗的心态去看待自己曾经热衷的品牌——都是浮云。
还有,众所周知国外有给小费的习惯。这些年小费的涨幅已达到18%起步,就连本土居民都深恶痛绝。既然如此,那我们“外来的和尚”就更要厚着脸皮少给、不给了。以前,去餐厅打包带走,虽然服务生只是把打包好的食物递给你,但还是会象征性给对方一、两美金的小费,现在想想家里的账单,拎起打包好的食物迅速走人。
《我的前半生》剧照
至于在餐厅就餐这项家庭活动早就戒了。菜价本就涨幅离谱,一顿饭吃完,饭钱之外你还要多付6%-8%的税+最低15%的小费,一百美金在中餐馆里勉强够点两素两荤家常菜,这对有中国胃的华人来说,过于奢侈了。
在财务上战战兢兢的中产必须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儿上。什么叫刀刃儿?
比如,孩子的教育支出。
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执念就像中国胃一样,走到天涯海角、无论环境几何,也难以抛弃。好像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不全力以赴就心怀愧疚、觉得会毁了一代天骄。所以,家长们要么斥巨资、高房贷买好的学区房(虽然租房也能读就近的公立学校,但好的学区几乎没有租赁的房源),要么延迟或者放弃买房,全家租房把钱腾出来供娃读私校。
《初来乍到》剧照
一些家长们的想法是:用买房的钱去投资孩子的教育,能不能搏出个光明的前途放在一边,至少爹妈问心无愧了。至于自有房这件事,反正国外大部分老人命运是进养老院或老年公寓,迟早得把房子卖了负担自己的老年生活,失去房子是早晚的事。
当买房的执念和教育的执念不可兼得时,中国父母养儿育女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还是占了上峰。
当行业的风口趋于静止、时代的红利你没赶上、效力的单位又走向“夕阳”时,曾经能证明自己努力和奋斗成果的中产生活,也必将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所以,我质疑朋友、理解朋友、最后变成了朋友,和她一样,把自己那个空瓶子放进包里带回了家。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树树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