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 lixunlei0722)
最近读到一个在荒漠上建光伏发电园区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与大家分享一下。
青海的塔拉滩荒漠,在青海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内,每天的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具有天然的太阳能优势。2012年国家计划在此地的塔拉滩荒漠建设一座规模最大、效能最高、运载能力最强的光伏发电厂。
但荒漠的植被覆盖率很低,风沙问题非常严重,若漫天黄沙飞舞导致电板损毁,或者因堵塞问题而无法正常工作,这样的经济损失会很巨大。于是开发者通过种草来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沙尘损坏电板。
没想到种草很顺利,原因居然是:电板面积相对较大,能为草地吸收掉大量的光线,在它们的保护之下,鲜草便不用因为太阳光线强而被晒成枯草。由于昼夜温差大,每到晚上,水汽遇到表面温度相对较高的光伏电板,会马上液化成小水珠,降落到草地之上,算是局部内循环中的降水了。
但又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草场的水分含量实在太高,高到鲜草疯狂生长,其高度已经超过光伏电板的高度,严重影响电板对太阳能源的吸收。一开始他们采取了人工割草的方式,但60平方公里的光伏园需要增加很大的人工成本。于是他们又想了一个妙招,请牧人在光伏园区放羊,羊吃草不会“斩草除根”,草可以再生。这样一举两得,既可以确保光伏发电顺利开展,又可以多开发出一个绿色环保的大牧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在决策时能够把各种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逐一考虑,并做预案,则可以提高成功率,避免投入成本的意外上升。这实际上就是要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最好用列表的方式把系统问题进行固化。
我们经常用“出人意料”来形容遇到了事先没有估计到的事件发生,但从概率或逻辑角度讲,应该不存在“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例如在掷币游戏中,正面和背面的概率均为50%,会不会出现连续10次都是正面的可能呢?当然有可能,其概率是0.5的10次方,即千分之一。
我一直不喜欢用“经济奇迹”这个词来形容经济的高增长,因为没有一个经济体的高增长能够达到永恒,日本有过长达20年的高增长,但之后则是更长时间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高增长总是阶段性的,短期总有春风得意的时候,长期则都服从概率分布。
一般形象思维相对发达的民族,更倾向于相信奇迹,期望当前面临的困难能够奇迹般地熬过去,或者后面的人能够有办法去化解。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在自然科学领域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往往在社科领域中出现“短路”。比如经常会听到“非白即黑”的判断,其实除了黑色,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
例如,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中金融和房地产的贡献比重比较高,因此要“脱虚向实”,但“脱虚”(如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三年负增长、4月份M1也出现负增长)之后,居民存款大幅增加,民间投资增速仍比较低,说明在“向实”之前,还需要有经历一个时间或许较长的“中间地带”。
在宏观经济领域,对某一指标的走势判断,对系统思考的要求就更高了。例如应该汇率走势的因素有哪些?大家通常认为主要因素是利率,但利率又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究竟哪个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更大呢?
此外,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经济政策、外部局势、政府信用、社会预期等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有关联性,在不同阶段,可能其中一项因素又会成为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提升系统思考的能力,不能刻舟求剑。
我个人认为,影响汇率的最主要因素与影响股市的最主要因素都是“对未来的预期”,所谓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要维持汇率的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提升大家对未来的信心。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利率的升降就不再是最重要的。
例如,2018年的时候,全球有四个国家的存款利率超过20%,分别是阿根廷、苏里南、委内瑞拉、海地,但这些国家汇率都出现大幅贬值。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或经济不稳定,即便利率再高,也难以维持其汇率的稳定。
反过来看,如果降息对稳经济有效,能够提高大家对未来的信心,那么降息反而可能成为本国汇率走强的一个触发点。因此宏观经济就是一个大系统,里面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也是彼此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汇率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其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度。
最近经济界对央行公布的1-4月份金融数据讨论热烈,原因是4月份的M1增速和社融都出现负值,负值的主要原因央行为了防止资金空转,对低贷高存和手工调息行为进行了限制,从而挤掉社融中的“水份”。
但这仅仅是解释“负数”的原因,却没有解释为何M1长期走弱和银行贷款难的问题。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从国内看,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
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分析非常透彻,如提到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这都反映出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
实际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结构性问题,只是起因不一。如美国通胀居高不下背后是供给不足,如陈旧的基础设施、中低端制造业外迁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的结构性问题则是“有效需求不足”,并把它列在六大困难之首。因此,我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当下及今后我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为何中美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恰好相反呢?这是因为美国经济的GDP构成中消费的贡献很大,约占80%,3.3亿美国人的消费额超过中国14.1亿人口(按美元计价);中国则是投资对GDP的贡献很大,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投资(资本形成)最终增加供给,如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1%,但需求(人口占全球17.6%,消费约占全球14%)相对有限
因此,中美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但遗憾的是,由于美国刻意减少从中国进口,中国对美的商品出口份额从原先的第一,已经降至20年前的水平。
为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扩大对全球出口份额来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正如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提出的那样——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首要位置。
我认为,“扩内需”这一提法完全正确,但比较笼统,因为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总供给相对于总消费是过剩了。如果继续扩大内需中的投资,也就是相当于增加供给,岂不是供给过剩问题会更加严峻?
中国经济还处在赶超阶段,要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改革开放45年以来成绩卓著,尤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处在全球领先位置,高速公路总里程全球第一,高铁总里程占全球三分之二,城市的高楼大厦林立。
但与此同时,居民部门偿债压力大的问题、地方债的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等已经成为内循环的堵点。所以,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大循环畅通非常重要,投资拉动模式没有错,关键看能否保持现金流的畅通。
当今扩消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从一季度的数据看,社零(消费)增长只有4.7%,如果剔除服务消费,商品消费的增速只有4.1%,而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却高达9%,说明未来的商品供给能力依然会超过消费需求,除非消费有大幅提升。要增加消费,除了“以旧换新”的举措之外,恐怕还得有更有力的举措。
记得作家叶辛讲过一件事印象很深:我国在十年动乱结束后,提倡植树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但效果一直不佳。直到步入2000年以后,他去江西农村,看到树木成荫,很高兴。问村民为何过去绿化不好,现在绿化那么好了?村民回答,过去做饭烧柴,现在烧煤,自然就没有人砍树了
对这个故事进行举一反三,说明要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对GDP的拉动力,还是要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入手,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了,不愁消费上不去。记得以前物价居高不下的时候,总是强调要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但收效甚微。最后供给上来了,通胀便很快回落。
又如,当前房地产市场比较低迷,价跌量缩,作为购买主体的居民部门在缩表,如果这个时候希望居民部门加杠杆,估计效果不佳。因为居民和企业部门的投资行为总是顺周期的,只有政府才能做到逆周期。比较好的办法是降息和财政资金入场,降息幅度越大,入场规模越大,则效果越好。
可见,在宏观大系统中,一定要抓住核心问题,所谓纲举目张。但有时候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因素,也会引发大事。大家都听说过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吧,如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该效应说明了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且巨大的链式反应。它强调生态系统中看似无关,其实却是物物相关的一种因果效应。
我目前比较关注的小问题是,疫情前的2019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大概是1.5,如今疫情已经过去,但
总和生育率却降至1.1而难以回升
,假如一直回升不上去,这对于20-30年后的中国经济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目前很少见到有人对此做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但我认为其后果将远大于蝴蝶翅膀波动而导致的龙卷风。

明年就是二战结束80周年,这意味着全球快要经历长达80年的和平阶段,这在人类史上十分罕见,可贺可喜。但和平是积聚问题和压力过程,战争则是释放压力、推倒从来的过程。和平时间久了,社会分化、结构扭曲、阶层固化等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全球的灰犀牛越来越多的原因。
因此,系统思考不仅要思考哪些是大问题及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还得关注某些小事可能会触发大问题;不仅要关注逻辑链短的体系,也得关注逻辑链长的体系。

延伸阅读:
                           “李迅雷宏观视角”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