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飞
物联网智库 原创
在昨天举行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大运营商联合宣布启动5G异网漫游商用推广。去年同期,四大运营商首次宣布在联合宣布在新疆正式启动全球首个5G异网漫游试商用,试商用过去一年时间,如今启动全面商用推广,可以看出试商用推进顺利、效果明显。
5G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接入网共享和异网漫游被认为是大幅度降低5G基础设施成本的有效手段。从5G商用至今,我国大规模的5G接入网络共建共享已实现,并为运营商带来数千亿元成本的节约,并形成全球最大的5G共建共享标杆。如今,异网漫游全面启动,我国形成全球最大异网漫游标杆也开始启动。在异网漫游支持的场景中,物联网也逐渐成为一个广泛应用的领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多年的理想,如今全面实现

按照官方新闻稿的解释,5G异网漫游是指,当所属运营商无5G网络覆盖时,用户可接入其他运营商的5G网络,继续使用5G服务。实际上,在5G之前,国内外多家运营商就进行过异网漫游的探索,当然大部分集中在LTE网络的异网漫游。
此前,从通信业领域专业社区对异网漫游做过一个详细的解释,其中部分观点包括:
  • 异网漫游其实也是移动网络共享的一种方式,而且开通异网漫游速度最快,对网络改造最小,成本最低。(但是,从实施路径来看,接入网共享走在异网漫游之前)
  • 异网漫游界面比较清晰,按统一的漫游结算费率计量结算。(虽然理论上结算相对简单,不同运营商也有成熟计费系统,但真正实现不同运营商之间较为满意的结算模式并不容易)
  • 在归属运营商网络没有覆盖、信号弱、终端不支持所处位置的网络制式、拥堵、故障等状况时,自动漫游切换到其它运营商网络,继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归属运营商网络恢复可用时,自动切换回来,优先使用归属运营商的网络。采取系统自动控制,优先使用归属运营商的网络的漫游策略,不会导致客户大量漫游,恶性竞争。这种漫游策略,更多的是互补。
  • 客户只与归属运营商结算,客户漫游出去,归属运营商从客户那里收取的通信费,要分一部分给漫游服务运营商。
  • 在城市楼宇、地下停车场、电梯间等等覆盖盲区、信号弱的区域,只要有一家运营商有信号,就可以为所有客户提供服务。
  • 通过异网漫游,每家运营商可以花更少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
异网漫游被提出已有超过10年时间,而且各方也在努力推动其实施。过去数年中,主管部门也针对异网漫游发布过多个指导性政策,希望通过异网漫游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早在2014年,工信部、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的意见》中,就提出了推动实施4G用户异网漫游。
2016年,工信部发布了首个异网漫游试点通知的征求意见稿,希望在部分地区开展异网漫游的试点。
2017年7月,工信部和国资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深入推进提速降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017专项行动的意见》中又一次明确提出:“研究推进不同基础电信企业全国网络之间的异网漫游试点,提高全国尤其是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水平。”
2020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开展5G网络共享和异网漫游,加快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打造资源集约、运行高效的5G网络。”
2020年7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促进网络开放共享推动5G异网漫游的实施意见》指出:“应积极推进5G接入网共享和核心网漫游,进一步拓展5G网络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保障用户合法权益,确保异网漫游用户不换卡、不换号、不换终端 、不额外缴费;接入网共享显示归属企业标识,核心网漫游方案显示归属企业和漫游企业两家标识;2022年底前,在全国推广5G异网漫游,各电信企业在县级以下行政区(包含县城)建设的5G网络,均应具备异网漫游功能。
在后来出台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再次重申异网漫游这一要求。
将近十年时间的呼吁和各类政策的推动,但异网漫游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实际上技术方案已经趋于成熟,但不同运营商对于网络投入的成本、市场营销成本、用户资费套餐情况、计费标准的差异,同时,手机终端网络制式、5G网络频段方案的差异,都让异网漫游落地困难重重。
不过,在产业链各方克服了重重困难,推动5G异网漫游实现落地,这个落地并不是小打小闹,去年同期启动在新疆试点,今年已经全面商用,即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异网漫游落地,为大型基础设施共享模式树立另一新的标杆。

前期的探索的经验,促成全面商用的落实

昨天,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接受媒体采访,针对5G异网漫游商用推广进行解读。其中,提到5G异网漫游跨了哪些门槛,她指出:
在技术标准研制方面,在所属运营商当地运营2G/3G/4G网络但缺少5G网络覆盖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5G异网漫游,这填补了国际上现有网络漫游的场景空白,做了大量首创性工作。
在端侧功能支撑方面,我们研发并推动网络端、终端设备支持5G异网漫游功能。在去年11月份以后,所有进网终端都能够支持5G异网漫游,而且有可能现有部分存量终端也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支持5G异网漫游。
一年时间内,在新疆全域进行的试商用,更多的是在技术基础上,完善了服务和管理体系,这促进了5G异网漫游商用推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使用。同时在不同运营商之间,包括用户登记的各个服务流程、网络协作管理、跨运营商结算,都做了较为完善科学的试验工作,这为我们今年来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正式商用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一年来,四家基础电信企业与行业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在新疆全部地州市开通5G异网漫游,支持5G异网漫游的终端达到400款,单日漫游用户数、漫游数据量、漫游通话时长分别超过3.4万人、2000GB、200小时,有效验证了5G异网漫游现网商用可行性。
当然,异网漫游并非新的事物,早在4G时代海外多家运营商就进行过实践。公开资料显示,在4G时代,全球范围内已有约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跨运营商的异网漫游,这些国家和地区集中在欧美,例如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
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内有超过50家中小运营商,服务广大农村地区。其中,有些中小运营商尤其是农村地区运营商有些只有数万用户,但他们的用户并不会固定在当地使用手机终端,他们在离开本地时,这些中小运营商依然能够提供服务,实际上背后是这些中小运营商和大型运营商通过异网漫游的形式实现用户的连续性服务。例如,Verizon在2010年启动了“美国农村LTE”计划,将其700MHz频率租赁给农村地区运营商,并与农村运营商开展LTE的异网漫游,到2015年,有21家农村地区中小运营商参与这一计划,覆盖了15个州270万人。
当然,4G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异网漫游的实践规模非常有限,受益于异网漫游的用户量也不多。不过,5G时代异网漫游具备了较好的条件,笔者曾在《从全球最大的5G共建共享标杆到全球最大的5G异网漫游标杆》一文中从4方面分析:
第一,全球统一的5G标准降低了异网漫游的难度
虽然异网漫游也有跨不同制式移动网络的形式,但不同制式漫游无缝的实现,对于运营商之间的技术协调、漫游测试提出更多要求,运营商之间也需要推动更复杂的流程和更多测试,而且也要求终端必须支持多种制式。5G实现了全球统一的标准,所以针对5G网络开展异网漫游就不存在跨制式漫游的技术困境,统一标准对于漫游合作的运营商来说流程、测试更为简单,加速了异网漫游商用的实现。
第二,SA技术路径成为主流的选择
从目前全球运营商5G网络部署路径选择来看,独立部署(SA)已成为一致的选择,国运营商很早以SA为目标推动网络演进。5G SA从架构、技术、服务多维度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各行业多样化的场景需求。更为重要的是,SA模式给异网漫游提供便利条件,SA组网提供的是全新的5G核心网,通过全新核心网,为异网漫游降低实现门槛,从而为5G异网漫游打下基础。
第三,现有芯片模组支持5G主流频段
异网漫游需要用户终端的支持,尤其是芯片和模组必须支持参与异网漫游合作运营商的所有频段,否则将无法实现。目前,全球主流芯片厂商推出的5G芯片均支持5G主流频段,也支持SA部署模式,模组厂商基于此推出的产品也能够实现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漫游。可以说,不论是手机终端,还是物联网终端,终端生态针对异网漫游已准备就绪。
第四,异网漫游的经验积累
此前,异网漫游的经验积累主要来自于国际漫游,国内运营商与海外上百家运营商签署国际漫游协议,为国内外用户提供国际漫游服务。从技术角度来看,国际漫游和国内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漫游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国内运营商多年的国际漫游经验可以对未来5G异网漫游提供较好的支持。加上中国四大运营商在新疆进行一年的试验,这些经验既包括技术方面的协调,也包括流程的制定,更为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制定。
最后,产业链上下游以共同的目标和决心、协同推进更为重要,才能让最大规模的异网漫游将在中国5G网络中实现。

异网漫游为物联网应用带来新的机遇

从目前舆论和宣传口径来看,5G异网漫游商用化的实施,更多集中在给手机用户带来的便利,实际上,目前蜂窝物联网用户数量已远远超过手机用户数量,当蜂窝物联网与手机使用同样一张网络时,异网漫游必然也会给物联网用户带来更多收益,而且物联网用户在一些场景中对于异网漫游的需求更为迫切,受益也更为明显。
一方面,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物联网应用将受益于异网漫游的商用。我国幅员辽阔,要实现所有偏远地区、农村地区5G的全覆盖成本较高,这些地区不但有人的通信需求,也有物的通信需求,需要至少一网托底来保障。对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物流运输等特殊行业来说,它们可能对异网漫游需求程度更高,尤其是一些行业需要部署低成本、长期免维护的物联网终端,保障网络畅通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卫星物联网的发展,为全球各个角落都能提供有效通信保障,但毕竟地面蜂窝通信能够达到的地区,相应的通信成本还是相对低,对一些成本敏感性较高用户来说,借助异网漫游功能,能够保证其物联网终端“不失联”是最好选择。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手机用户对异网漫游需求不高情况下,但物联网场景依然需要异网漫游。
首先,在城市或人口密集地区,可能会存在一些网络覆盖盲区,手机通信过程中,若碰到信号不足或暂时中断,人是会主动去移动找网络信号有保障的地方,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异网漫游就可以解决;但是,很多物联网终端只能安装在固定位置,比如水表、燃气表只能安装在固定位置,若这些位置出现网络覆盖或信号故障,物联网终端无法主动移动,此时若有异网漫游模式,则可以自动切换至网络覆盖有保障的运营商,保证物联网连接不中断。
其次,目前蜂窝网络的覆盖的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对人的通信的覆盖,网络优化运维等也是围绕这方面来开展,对于物的通信考虑不足,导致一些场景下物联网部署时网络覆盖不足,加上大部分物联网终端带来的收益较低,运营商专门对于物联网的网络优化服务的积极性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异网漫游意义就更为重要,只要相应区域有一家运营商网络能够达到要求,所有物联网终端都可以实现有效接入。
数年前,NB-IoT商用推广阶段,由于NB-IoT资费较低,导致很多场景下网络覆盖不足、网络优化积极性不高。彼时,笔者曾多次撰文建议各家运营商可以试点基于NB-IoT的异网漫游。一些厂商也通过eSIM虚拟写卡平台等方式,将三家运营商NB-IoT码号整合起来,为NB-IoT用户提供网络切换服务。
如今,5G网络异网漫游商用化开启,也同时为基于5G网络的物联网异网漫游提供制度和商业化保障。笔者认为,当前5G RedCap作为5G物联网连接的一个主力,但是支持RedCap的基站比例还不高,产业链各方应该大力推动RedCap的异网漫游落地,让有限的RedCap网络基础设施能够发挥最大作用和效能,提升对RedCap终端接入的支持能力。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24.14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和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的比重达57.9%。蜂窝物联网用户与手机用户数量的差距会加速拉大,虽然目前5G蜂窝物联网还不是主力,但随着RedCap的商用、NB-IoT的持续扩大,未来5G物联网终端数量会超过5G手机用户数量。业界需要尽早筹划,推动5G网络异网漫游尽快应用于物联网领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