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是故宫博物院内最大的殿堂,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动中心。皇帝登基、万寿、大婚、册立皇后,都在这里行礼庆贺,所以在建筑设计上用重点突出的手法,极力表现其庄严高贵
对于这样一座规格体制等级最高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仅仅走马观花游一遍,未免有点遗憾。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太和殿》一书的作者周乾在故宫工作二十余年,亲身参与了太和殿的百年大修。在国际博物馆日这天,活字君特与书友们分享周乾老师在首届SOIL TALK上的演讲实录,细数太和殿建筑里的秘密。
故宫博物院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周乾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参观故宫的人真正走近故宫,不虚此行。

故宫太和殿:
读一殿而知万殿
周乾
大家好,我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周乾。大家都去过故宫吗?可能每个人都感受到近来故宫的受欢迎程度,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这是太和殿的一张照片,太和殿是我“进宫”之后参与的第一个古建筑大修工程,而且太和殿它位于故宫中轴线的C位,以太和殿为代表的故宫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建筑艺术的精华,包含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智慧。
2003年周乾硕士毕业后接触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太和殿大修
2003年刚从学校出来,我学的是力学专业,当时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想法,自己是学工科的,在学校里会计算机模拟,这类工程我懂得很多,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我错了,对古建筑的历史构造其实还不了解,好在有幸向老师傅老工匠学习,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第一次开展古建筑科学评估:太和殿三次间正身顺梁榫头下沉与加固分析
在老工匠的指导下,我对太和殿三次间正身顺梁榫头下沉与加固做了科学的评估,而后做出的方案获得了认可。到今天我在故宫工作21年了,我现在看到故宫的古建筑是充满着虔诚,充满着敬畏的,因为以太和殿为代表的故宫古建筑太博大精深了。
2006年周乾太和殿屋顶工作照
这张照片是2006年4月,到现在也快18年了。当我第一次踏上太和殿的顶棚的时候,顶棚的灰足足有30厘米厚。太和殿在历史上历经五次火灾,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建。至今300年没有进行过大修,所以它的梁架里面的灰非常厚。我刚踏进太和殿的梁架,顶棚的灰被吹出来,我不断地打喷嚏。当时我的领导对我说:”小周你太荣幸了,你闻到了上百年的灰。” 
太和殿初建所使用的木材:楠木
网上有传言,故宫是飘来的工程,太和殿是飘来的宫殿,请问这句话对吗?我想告诉大家这句话是对的。因为以太和殿为代表的紫禁城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刚完工的时候,所有的材料都是楠木。楠木的树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也被民间称为金丝楠木。
深山伐楠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
与普通木材相比,楠木具有气味芬芳、不怕虫子、不怕糟朽等优点,是古代宫殿营建、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材,生长周期也比较长。这些楠木源于四川、湖南、山西、浙江、云南等地的深山老林地区,木材体型巨大,直径可达2米。木材的个头大、数量多,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运输就成了问题。聪明的古代工匠便想到,可以通过水运的方法把楠木运到北京。具体的做法是:工匠在深山老林里找到楠木后,耐心等到第二年山洪暴发期,再将楠木砍倒,并推下山,运到附近的河流。
木材的水路运输
木材的水运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通惠河运到北京的神木厂。神木厂设在今崇文门外。运至神木厂的木料源地主要有:浙江的木材由富春江入京杭大运河,经天津入北运河,再经通惠河进入北京,再运至神木厂;江西地区的木材通过赣江入长江,两湖的木材通过湘江与汉水入长江,四川的木材通过嘉陵江与岷江入长江;然后在镇江、扬州等地交汇,经京杭大运河北上,再抵达通惠河,并进入神木厂。二是山西的桑干河经永定河,把木材运到北京的大木仓。现在北京城内西单稍北的大木仓胡同,就是为营建宫殿所设木仓的位置而命名的。当木材被运送到上述地点后,再由骡车运送至太和殿营建工地。在缺乏大型运输机械的情况下,太和殿所需楠木大料就是这样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漂”到漕运码头。
北京通州漕运码头
网上有人说故宫是越南人建的,请问这对吗?我想告诉大家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越南古称交趾,交趾是中国的属国。主持营建北京城工程的阮安,正是来自交趾。阮安一生清廉,死的时候“囊无十金”。
太和殿金砖地面
太和殿地面的砖,属于粘土砖,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泥巴做的砖,但是这种砖叫金砖,并非用真的金子做的砖头,而是一种大型号方砖的“雅称”。“金砖”名称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金砖由江苏省苏州市陆慕御窑村所造,运送至京城,所以称之为“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二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宛如金子一般,故名“金砖”;三是这种砖烧造工艺复杂,造价极为昂贵,因而民间唤其为“金砖”。与普通方砖不同,金砖在烧造、砍磨、铺墁等各方面要求极为苛刻,所铺墁的地面平整如砥,光滑似镜,质坚无比,数百年光亮如新,非一般普通方砖地面所能及。
金砖的烧制,有着极为苛刻的工序,从取土到出窑,共包括8个步骤。烧制工序往往费时一年半,而普通方砖的烧制,仅需十余天。烧制后的金砖必须颜色纯青,敲之声音响亮,形状端正,毫无损伤。为保证金砖使用,每块金砖还配有副砖,也就是备选砖。金砖烧制好后,由京杭大运河船运至北京通州漕运码头,再由骡车运至紫禁城。
金砖的铺墁工艺与普通砖地面类似,但要求尤其苛刻,且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砍磨二尺见方的金砖,每一个工人每天只能砍3块;铺墁金砖地面,需要瓦工1人和壮工2人,且每天只能铺墁5块。太和殿金砖地面铺墁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处理垫层、定标高、冲趟、样趟、揭趟、浇浆、上缝、铲尺缝、刹趟、打点、墁水活、泼墨钻生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工序是泼墨钻生。
“泼墨”即将热的黑矾水分两次泼洒或涂刷在地上,其主要目的是对地面进行防止风化的保护。黑矾水的制作方法为:把10份黑烟子用酒或胶水化开后与1份黑矾混合;将红木刨花与水一起熬煮,当水变色后取出刨花;然后把黑烟子、黑矾混合物倒入上述水中熬煮,直至水的颜色变成深黑色即可。钻生即在地面浇筑桐油,以增加砖层的硬度。
当地面干透后,在地面上浇约3厘米厚的桐油,然后将桐油来回推搂。当桐油充分渗透到砖层中后,再用刮板将多余的桐油刮去。之后在生石灰粉中掺入青灰粉,使之与地面砖的颜色相近,然后将灰撒在砖面上,厚度为3厘米左右,2至3天后,灰与砖面粘牢后,再将砖灰刮去,用软布将地面擦净。
泼墨钻生之后,还要对金砖地面烫蜡。“烫蜡”即打蜡,是用蜡烘子将石蜡烤化后使其均匀地淌在砖面上。烫蜡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地面光亮,且蜡固化后可隔绝空气、水、灰尘,还可起到防止磨损作用。上述工艺铺墁后的金砖地面坚硬无比,油润如玉。
说到这里,我要扩展一下“中轴线申遗”。为什么扩展这一话题?因为太和殿位于中轴线的中心部位,什么是中轴线?“中轴线”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连线。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总结出了中心、中正思想与建筑及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将自然法则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根据正午时太阳的投影方向进行南北方位的确定,而晚上则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一旦确定了南北方位,那么东西方位自然也容易确定。
立面:坐北朝南,负阴抱阳
很多宫殿的规划上也都体现出了以南北为正向、坐北朝南、中心明确的建筑特征。位于南北方向的正中位置即中轴线位置的建筑群,是宫殿建造的最为核心区域。
紫禁城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纵剖面图
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群在紫禁城总体规划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紫禁城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午门、太和门、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含钦安殿)、神武门。
紫禁城宫殿总平面示意图
接下来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太和殿的台基,它和普通宫殿的台基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太和殿“三台”:古代宫殿台基的最高形制
包括太和殿在内的前朝三大殿,不仅它们自身的建筑底座是须弥座形式,甚至下面的高台也做成了三层须弥座形式,我们称之为“三台”。三台总高度达8.13米,表面铺设地砖,地砖之下为分层夯实的灰土,不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建筑防潮,而且能够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须弥座是在东汉初期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最初用于佛像座,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
太和殿屋顶:重檐庑殿式,古代最高等级
太和殿屋顶为重檐庑wǔ殿形式,为我国古建筑屋顶等级的最高形制,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壮观和雄伟。重檐屋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两层屋檐,且屋顶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需要说明的是,“脊”是两个坡面的交线。如前后坡的交线称为“正脊”,斜坡的交线称为“戗qiàng脊”。正脊由多层瓦件叠加而成,在断面上形成凸凹相间的曲线,在立面上增加了建筑的总高,凸显了建筑的壮观和威严。戗脊的曲线和舒展翘起的翼角给人一种飘逸向上的感觉,笨重的大屋顶立显轻盈,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有的造型特点。太和殿屋顶由上至下坡度由陡变缓,形成柔和优雅的曲面,各坡面相交的脊则形成优美光滑的曲线。
北京房山大石窝村
太和殿所用石料的主要产地为北京房山大石窝村。石窝是采石和运输工程的集中地,每次工程都会汇聚一两万人,有时达数万人。这些人员的生活物料供给,及牲畜、草料的供应,使石窝逐渐形成了一个喧闹的集镇。
旱船的使用
为了解决石料装车之后将其从距离北京城75公里的房山运进皇宫的这个难题。工匠们发明出一种专门用来运载特大石料的工具,叫做“旱船”。它由巨大的方木联结成木排,架在两排方木上面,乘严冬结冰时,沿途每里挖一口井,以井水浇路结冰,由军夫、民夫、畜力拖运装载巨石的旱船在冰上缓慢移动,一路拽运至工地。由房山到北京一路直到现在水井仍较多,就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
平面:太和殿总长:总宽 = 9:5
太和殿面宽(长度方向)11间,进深(宽度方向)5间,长64米,宽37.2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太和殿的平面布局还体现了“九五之尊”的思想。我国古代的阳数(奇数)中,“九”最大、“五”居中,《周易·乾》中爻辞有:“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因此,“九五”即为皇帝的尊位。太和殿建筑轴心距总长度为60.13米,总宽度为33.35米,二者之比恰好为9:5,该比例与“九五”吻合。
太和殿三台近照:千龙吐水(蚣蝮)
这是故宫非常有名的打卡地,每当北京下大暴雨,故宫就会出现了千龙吐水的景观。故宫前朝三大殿有1142个龙头,它们的学名叫做蚣蝮。有传言说这是螭chī首,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解释得很清楚,螭是没有角的龙,虬是有角的龙。在龙生九子之中,把有角的龙称为蚣蝮。千龙吐水的龙指的就是蚣蝮,内金水桥上的神兽也是它。
太和殿立面:百尺为形(1尺=0.32m)
太和殿的立面造型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天圆地方”理念。“天圆地方”其实指的是测天量地的方法。“天圆”指测天须以“圆”的度数,即圆周率来计算,古谓“三天两地”的“三天”指的即是圆周率;“地方”指量地须以“方”来计算,“两地”即“方”,指边长乘以边长。
最简单的方圆比例关系
方圆比例的最直接数字体现就是√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例为√2,成为紫禁城诸多宫殿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数字。如太和殿建筑本身高度为26.10米,而下檐柱头位置至屋顶的高度为18.54米,二者之比为26.10:18.54=1.41≈√2。
紫禁城古代工匠“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从比例构图来看,太和殿下檐柱顶到屋顶的距离为直径,绘制一个圆形,该圆形外切正方形的对角线旋转至与地面垂直的角度后,该对角线的长度恰恰为太和殿建筑的高度。不仅如此,以太和殿建筑高度为直径画圆形,则该圆形的外切正方形恰恰占据太和殿最高与最低的四个角点位置。以上说明,太和殿立面造型是以“天圆地方”的理念为依据的。
太和殿斗拱:均匀、对称、协调与力学美
斗拱是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的由斗形和弓形的木构件在纵横方向搭扣连接,尔后在竖向又层层叠起来的组合木构件,其外形犹如撑开的伞。斗拱最初是为了满足高大宫殿屋顶出檐深远的要求而创造的,初始功能是支撑屋檐,并把屋顶的重量往下传递给柱子。后在实践过程中其构造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纯粹的支撑到集建筑力学、美学于一体。
太和殿明间6根蟠龙金柱:皇权与豪华
太和殿内的髹金漆云龙纹楠木宝座,在紫禁城内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它设在大殿中央七层台阶的高台上,后方摆设着七扇雕有云龙纹的髹金漆大屏风。宝座上部采用圈椅式椅背,下部承托以宽阔的“须弥座”式椅座。太和殿皇帝宝座上的漆金和脚踏,设计均采用最尊贵的形式。
太和殿藻井与轩辕镜:皇权与四方六合
太和殿宝座的上方、天花正中有“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特殊装饰,称作“藻井”。太和殿藻井的纹饰布置均匀、对称,装饰华丽,种类丰富,雕刻手法精美绝伦,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宝座两边有6根蟠龙金柱,分为两排,东西各3根。每根金柱高12.7米,直径1.06米,点缀着太和殿宏伟的空间。金柱上各绘制1条巨龙,龙身缠绕全柱,龙头昂首张口,似在穿云驾雾。每根柱子的下方均绘有海水江崖纹,汹涌的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层层浪花,烘托出巨龙升腾的磅礴气势。
太和殿的色彩:黄、蓝、红、灰、白
对太和殿建筑整体而言,蓝天与黄瓦、绿色屋檐与红色柱子、白色台基与灰色地面,各种色彩巧妙对比运用,给人以雄伟、壮丽的整体色彩感觉。
太和殿瓦面的颜色是黄色的。古人认为,黄色为中和之色,是最正统、最美丽的颜色,是皇权的象征。屋顶瓦面采用黄色,寓意建筑为皇帝所专用,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场所。相比而言,平民百姓的屋顶瓦面颜色不能用黄色,而一般用黑色。
太和殿的梁枋与斗拱是青绿色的。青绿色属于冷色调,其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强,轻盈而又遥远,使得厚重的屋顶给人以轻松的感觉,而且增强了建筑的高度感。由于屋檐往外挑出,因而在梁枋下部及斗拱部位会出现阴影。采取青绿色的彩画对上述部位进行装饰,有利于体现建筑的阴柔之美。
太和殿的柱架和墙体颜色为红色。红色给人充实、稳定、有分量的感觉。从功能上讲,墙体对建筑起到维护作用,柱子则是支持建筑屋顶的重要构件。二种构件均能起到对建筑的防御、保护作用,其颜色采用红色,因而有利于体现阳刚之气,护卫皇家建筑之意。
太和殿的台基和栏板是白色的。白色是高雅、纯洁与尊贵的象征。由于太和殿台基栏板和望柱有着精美的龙凤纹雕刻,因而采用洁白的汉白玉材料,有利于突出建筑本身的高贵之处。同时,白色的台基与黄色的屋顶、红色的柱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显示出太和殿的壮丽与高雅于一体。
太和殿地面为金砖地面,其颜色是灰色的。从位置及功能角度上讲,太和殿地面不宜采用亮丽的色彩,因而采用灰色。这种灰色位于各种色调中间,并融合于各种色调中,形成了很好的补色效果。
太和殿屋顶小兽:10个(紫禁城仅此一例)
太和殿处处体现细节之美及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比如屋顶上的10个瑞兽。故宫古建筑屋顶的瑞兽数量一般不超过9个,且为单数。作为特例,太和殿屋顶的仙人骑凤之后,排列的瑞兽达10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押鱼、獬豸xiè zhì 、斗牛、行什。其中,龙为帝王专用图腾,是天子化身,凤为百鸟之王,是皇后的象征;狮子是百兽之王,寓意镇守宫殿;天马为有双翼的马,是护卫帝王的天空战神;海马是能够在大海中穿行的神兽,为护卫帝王的海中战神;狻猊是外形接近狮子的猛兽,寓意护佑帝王平安;押鱼是龙首鱼尾的异兽,寓意灭火防灾,獬豸代表我国传统的吉祥神兽和“任法兽”,寓意护卫帝王;斗牛是传说中的一种虬龙(一种有角的龙),寓意镇火;行什造型与雷神有着多处类似之处,寓意防雷。
龙:天子化身,寓意帝王,皇权象征
凤:百鸟之王,寓意天下飞禽
狮子(卷毛):百兽之王,寓意天下走兽
天马(有翅膀):古代神兽,汉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可腾云驾雾,为战神

海马(无翅膀):古代神兽,可畅游四海,英勇忠诚
狻猊 suān ní(披肩):与狮子同样威猛,吃虎豹
押鱼(有鱼鳞):海中神兽,能兴云作雨,灭火防灾
獬豸 xiè zhì (独角,后背有刺):俗称独角兽,古代神兽,象征刚正不阿
斗牛(牛头):龙的一种,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为镇水兽
行什(猴)雷震子,防雷的象征
行什在外形上很像雷公(雷震子),也就是上天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遭受多次焚毁,其重要原因之一即为雷击。在太和殿屋角放置这么一个神兽,寓意非常明显:不再让太和殿遭受雷火。
仙人(不属于小兽),不是姜子牙的小舅子,也不是齐湣王
另外我再做一个科普是“仙人”造型。我们经常会看到电视里网络里说“仙人”。我国近代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说过,故宫古建筑屋顶上的小兽造型,使单调呆板的古建筑立刻变得生动而又有趣。位于屋脊最前面的造型,是一个骑着凤鸟的仙人,我们称之为“仙人骑凤”。这个造型不属于神兽,是印度佛教中的迦陵频伽。迦陵频伽的形象为人首鸟身,它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带有翅膀天神的某些形象特征,是印度神话、希腊罗马神话相结合的产物。佛教认为这种“人首鸟”产于喜马拉雅山,并赐名迦陵频伽,称为“极乐净土之鸟”,又因歌声优美,而称之为妙音鸟。唐代佛教建筑盛行,迦陵频伽形象便坐落到了屋脊的最前端,寓意建筑本身吉祥如意,受到神佛护佑。
故宫的故事讲不完,它是一座文化大宝库。太和殿是故宫古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与传承弘扬。谢谢大家!
· 相关推荐 ·
周乾讲故宫古建筑
活字文化出品 bilibili播出

🛒 购买课程:
长按扫描上图二维码即可订阅

限时特惠89元
故宫建筑细探
周乾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01
马上复制淘口令 5👈¥dunCWu8DmcX¥
将《故宫建筑细探》加入购物车🛒
☆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全新力作 
☆ 单霁翔、晋宏逵、祝勇 诚挚推荐 
☆ 专业的宫廷建筑图文详解,有趣的故宫古建故事,235张高清彩图,从一片瓦到整座城,细探故宫建筑里的秘密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详实的文献资料,真实再现建造过程,细致拆解古建结构与布局,探究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辅以235张高清彩图,全面呈现故宫建筑之精妙与华美。
太和殿
周乾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01
马上复制淘口令 5👈¥slP7Wu8Ctbi¥
将《太和殿》加入购物车🛒
太和殿作为故宫中体量、等级都无出其右的建筑 ,除了宏伟的造型、华美的装饰赋予它极高的审美价值之外,从整体的柱架、屋顶,再到局部的榫卯、斗拱,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巧与智慧。
本书作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博士曾参加太和殿大修工作,他将带领读者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地了解太和殿设计和建造的巧妙之处。搭配以500幅彩图和历史背景介绍,从视觉和文化层面将太和殿更为丰满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