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三年 来自《顾礼先生》
一个人辛苦一辈子,到老了最后的十几二十年还要生活在缺乏安全感,不知道明天的饭有没有着落的窘迫里,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民的悲哀还是国之不幸?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再次火爆网络,无数自媒体都发文提到她。这类视频或文章看都不用看,肯定是骂她的;评论自然也不用看,肯定也是骂她的。文!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虽然不是骂她的,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我们都会老,我不希望杨燕绥的提议最后能成真,一旦她的提议成真,那将是我们每个人的不幸。
国内的网络环境一直不好,网民们总喜欢互怼互骂,但像今天这样全网团结一致去骂一个人,也实属罕见。
杨燕绥被骂来源于一段视频,视频中她提出了延迟领退休金的方案:
“职工50岁退休,65岁领养老金,中间15年从生产企业退出来,经过培训,男性去做一些养老院或者园林设计义工,女性给老人做做饭,洗洗衣服,做点编织。”
本来以为这是哪个无良自媒体为了流量博眼球编的新闻,直到我上网搜了搜,发现杨燕绥的这段发言居然是真的。
这段话是她于2013年在某个报告会上说出来的,当时有记者质疑她的构想,可她却不以为然,大手一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聪明”中无法自拔,最后还不忘感叹一句:多好啊!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不完全统计,当时互联网上仅骂她的文章就高达五位数。要知道,那时候的自媒体还没有现在发达,一些老牌自媒体平台甚至刚刚诞生,也就是说当时声讨她的很多都是传统媒体。能被所有媒体异口同声质疑和声讨,杨教授可谓是做到了空前绝后。
杨燕绥当了8年知青,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政史系,1998年又取得了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2000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任教。
在她发出这番言论后,包裹就像雪片般寄往清华大学。其中有个来自辽宁锦西的包裹,里面是一根已经缠好的塑料绳扣,包裹里有封信,信上写着一句话:“你别上课了,还是去上吊吧。”
还有上海的一位网友特地寄来了一块搓衣板,让她去养老院带头当洗衣工。这块搓衣板虽然她保留至今,但我们都很清楚她肯定是不会去当洗衣工的。
还有清华的学生说:“你把老百姓得罪了,你要向全社会道歉,一星期之内我如果看不到你的道歉,我就去你的办公室泼东西。”
遗憾的是,就算与全世界为敌,她还是没有道歉,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
不管是体制内的,还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很多人的人生规划,无非就是辛苦工作大半辈子,等到了退休年龄,可以依法享有自己应得的养老金,趁着还能走得动,停下来去享受一下生活。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到了杨燕绥教授眼里就变了,她觉得哪怕到了退休年纪也不能领养老金,还可以继续“发光发热”,毕竟我们把养老金领了,他们这些专家怎么办?
既然如此,那我们交的社保和养老保险有什么意义?我们累死累活的,既要养家糊口,又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挤出一部分资金去交养老金,交到最后还不能用,想想都觉得可悲。
另外,按照杨教授的构思,我们在退休后的15年里继续工作。可是她全然没有考虑过工作到底有多难找,35岁以上就是一道坎,找工作就是难上加难了,她居然要我们五六十岁了还去找工作。
万一在这期间身体不好,或者找不到工作又怎么办?不吃不喝不穿?
退一万步说,退休后依法领取养老金,和退休后自愿参与劳动获取报酬,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压根就不能混为一谈。杨燕绥作为清华教授,居然连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不懂。
或许她懂这些道理,但她还是这样说了,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坏。
杨教授当然不需要领养老金了,她作为上流社会的教授,早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不仅这辈子不用担心养老问题,或许下辈子也不用担心。然后却跑过来建议那些还处于温饱线的老百姓,先不领退休金,这是人话吗?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专家,退休年龄才会一再延迟,医保社保政策才会一再改变。
对此,我只有一个建议:
先停发杨教授15年的退休金,她原来的积蓄也不给花(因为很多退休人员也没多少积蓄,让她也尝尝没有存款的滋味),让她去给别人当保姆洗衣服做饭挣钱养活自己,有病也不能停。
来源: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