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留学圈里发生了一件让人咂舌的事:知名英国大学UCL突然向已经拿到了offer的同学进一步索要材料。
熟悉申请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提交相关材料按理说应该是拿到offer之前的步骤,既然offer已经到手,学校为什么会突然又找上门来要资料呢?
UCL突然有这样的骚操作,还要从一位申请UCL被拒的同学家长说起…
某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女儿申请UCL被拒,非常不服气:
女儿这么优秀,平时都看不上UCL的,要不是被剑桥、牛津这些顶尖的大学给拒了,自己是绝不会放下身段去申请UCL的。
嗯......这是UCL去年的世界排名:
脑回路正常的人,应该是冷静下来,检查一下提交的材料有没有问题,同时联系学校招生部门,提出复议的申请,看看还有没有扭转局势的可能性。
而这位家长也确实去找学校理论了,只不过是以一种极其“癫”的方式—
她先是小红书上疯狂搜索,把同届所有晒了UCL的offer的同学翻了一个遍,并且一个一个私信问他们,可不可以说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条件和背景(成绩、实习经历、毕业学校等),顺便能不能给自己发一下他们的申请材料。
一些好心的毫无防备的同学,怀着淋过雨的人,想给后来者撑把伞的想法,不仅把自己的申请经验倾囊相授,还贴心地把自己申请的相关材料都发给了她。没想到,就此上演了一场农夫与蛇的闹剧!
这位家长开始认真比对这些好心同学给的材料,把她觉得所有不如自己孩子成绩优秀的人都做了excel表格。
然后,最绝的来了!这位家长写了一封超长的邮件,质疑学校招生部门的招生标准,认为他们拒绝自己的女儿是非常不公平的!!理由则是因为那些学习成绩比自己女儿差的人都收到了学校的offer。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在瞎说,这位家长附上了那些她认为成绩不如自己女儿、却被录取了的学生的申请材料。
学校既然收到了家长的邮件,也不能坐视不理。为了保证招生的公平性,招生部门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背调,这就导致了文章开头说的,UCL向已经发了offer的同学进一步索要材料。
这件事不光影响了那些已经收到offer的同学,还没有收到申请结果的同学也遭了殃:因为这一茬,学校发offer变得更加谨慎,甚至有一段时间还直接停发了offer,害得他们只能在无尽的焦虑中等待。
整件事谁听了不说一个字,惨!
留学申请被拒后的失落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想尽办法搜集别人的资料,这种无证据举报的心态属实让人唏嘘。
僧多粥少是既定事实,可以合理质疑,但别造谣。
而类似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MIT早申得主被举报作弊!
爬藤之路细思极恐
去年,拿到麻省理工学院(MIT)录取的三名学生,被各大机构和媒体如数家珍一般,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的所有学习规划都被一层层扒了出来。
但还没等家长们做完“功课”,一颗关于“北师大实验的MIT得主作弊被举报”的大瓜扑面而来。
网传她被同校家长集体举报,说她资料造假,要求MIT撤回录取Offer
申请落榜,把事情弄得如此不体面,说白了,那些恶意中伤的人就是觉得:
凭什么是ta?为什么不是我家的孩子?
首先,激烈的升学军备竞赛下,同龄的同学们都是竞争对手。
一个名额,被无数的学生家长盯着。追逐名校录取的“优绩主义”,难免将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裹挟其中
但是,留学申请从来都不是“唯成绩论”。
拿高考的逻辑去申请国外名校,肯定是行不通的。自身成绩,家庭,选校,各个环节紧扣不掉链子,自然就少了很多坎坷
另外,不得不承认,在“唯一”目标的吸引下,竞争激烈,恶性竞争可能性在上升,敌意会破坏所有学生的诚信度,伤害每一个参与竞争的人。
无论是否有家境或者资源加持,如果没有对学术的热爱,没有长年累月的坚持,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是不可能走进世界顶端的学术殿堂的。
可以合理质疑,但说人家“作弊”,除非有真凭实据,不然就是诋毁造谣。
我为什么不愿意发bg
而最近小红书上也有一篇文章引人深思:
 图片来自小红书,仅作为分享
这位博主坦言自己的背景并不出众,但从录取结果来看,她显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尽管如此,她选择不分享背景信息的原因在于,担心自己会被质疑。
这篇帖子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因为很多人也曾经历过在分享留学经验时被网络暴力的情况。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公开个人背景信息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质疑和批评,有时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压力。
例如,前几天的放榜,小编都听到很多声音。她IBXXX分,她能上史密斯学院,我还比她高一分呢。又或者“XXX”他很一般啊,他都能进藤?
有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人的成功背景,我们总忍不住要“探底”他们的来历。所有人就像一群爱搜刮八卦的绯闻记者,企图从这些表面现象中找到一种“成功公式”,仿佛一旦揭晓,就能轻松上名校。
但这种观念只会让我们陷入困境。美国留学申请不是高考。盲目追求“标准化”背景,就好比只看相亲对象的外貌简历,却没能深入了解内在品质。
在评论区里,我还看到了一句话:“有些人还习惯于小镇做题家思维,美藤录取过程更接近于实际生活,每人一手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确实,美国的录取过程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经历,就像每个人手中的一手牌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天赋,同时也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国藤校的录取过程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每个人都在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努力和机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申请人,那些不完美但却独具特色的申请人才会被录取。
不要让美本放榜成为人人自危的一场困局
虽然不建议大家对着成功的bg照葫芦画瓢,但是这些信息始终是值得参考的,而且是稀缺的。
留学本身就存在较高的信息壁垒,所以留学圈一直都流传着抱团取暖的传统,不是为了别的,这是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
很多家长盘踞在各种鸡娃群,学习别人家父母的育儿方法,收集信息。当自家孩子被录取也愿意无偿分享信息,反哺大家。
有的鸡娃群更是整合了多年的录取信息,这可是不外传的宝藏,一届届家长和学生从中获益。
可惜的是,恐怕再难看到这样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局面,一个良性循环已然消失。
只因为有一些心思叵测的人,毫无来由的质疑和举报破坏了良好的交流环境。
非要逼得人人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学校孩子不敢说自己的进度,妈妈们聚会平常三句不离孩子,现在半句都不敢提。
一种“人人都想害我”的氛围越来越浓烈,其实不过是把自己往信息闭塞的路上赶,到最后没有人再愿意分享真实且有用的信息。
面对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更不用嫉妒,致以真心祝贺真的没什么不可,家长们先别自己把路给走窄了。

去年,WholeRen Education发布的《2023 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报告中谈及了留学生被开除的问题。数据显示,其中有47.9%的人被指控存在学术造假等不诚信的问题。
调查结果在留学生圈炸开了,大家都说这哪是什么白皮书呀,这分明就是一份“剥皮书”嘛!把留学生的脸皮都“撕”烂了,太难看了!
舆论几乎一边倒,都在报道留学生是如何考试作弊,如何论文抄袭的。同时,留学生群体的学术能力也受到了大众的质疑。
对此,很多留学生表示了不满,但并不仅仅针对这次的调查数据,而是对被无辜冤枉作弊及学校处理留学生的方式都倍感无力。
关于举报这件事,我们一再地呼吁过,其危害性非同小可。一定程度上,今天我们大陆申请者在美本顶尖名校拿到的录取信越来越少,举报可能就是”罪魁祸首“之一。
在本已很惨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下,唯有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一起努力,共创一个好的留学生态。
END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文章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不代表本站立场。
靠谱英语——助你知世界,学英语!
给你带来最新双语国际趣闻时讯
出国必备英语知识和学习技巧
&育儿心得和留学资讯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内容对您有用
请帮忙点击“分享”“点赞”“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