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一个帖子:
我18岁生日,在另一个18岁女孩子的成年礼上当服务员。
不少人看完就破防了。
有人评论说:
“18岁的那年,我在骑着电动送外卖。”
也有人感叹道:
“为了去看上海的夜景,我用了整整20年。”
看着这些散落在评论区的尘埃,不少人都难掩心中的苦涩。
好像我们这一生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到达梦想中的灯塔。
有人拼搏一生仰望的百米高楼,它的下一任主人早已在楼顶呱呱坠地。
于是,不少人开始彷徨:
我们的努力真的有用吗?
出身微苦,到底有没有出路?
低开的人生,有没有希望高走?
这样的疑虑,十点君也曾同样存在。
而每次迷茫时,我都会去翻翻曾国藩的人生。
他是那个不少人口中出身寒微、甚至有点“笨”的人,但他这一生低开高走,走到了多少人都够不到的高度。
他说,人这一生要想逆袭,只有一条路。
熬。
熟悉曾国藩的人,大都听过一个故事。
说少年时期的曾国藩在屋内挑灯夜读,有一小偷潜入房间,准备等他熟睡后实施偷盗。
不曾想,当时的曾国藩正在背书,短短一篇古文左背右背,还是磕磕绊绊。
小偷都睡了一觉起来了,曾国藩还是没背下来。
小偷忍不了了,怒气冲冲地冲进来责骂曾国藩:“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接着,洋洋洒洒地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随后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原地错愕。
这一故事虽无从考证,但从民间访谈中,多少也能看出曾国藩的天资平庸。
从后来的史料中我们得知,曾国藩的出身确实寒微。
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祖辈务农的家庭中,家里也没什么人从官从政。
智商也确实不高,甚至还有点家传。
父亲为考取功名,参加了十七次科考,才勉强考取了秀才。
他呢,虽比父亲强点,但也考了七次。
那些后来和他同样声名鹊起的人中,大都年少成名,多的是十几岁就考取了功名。
而他呢,考中秀才的时候,已经23岁了,这样的成绩,确实拿不出手。
或许是上天垂怜。
熬过了秀才这道坎儿后,曾国藩往后的人生顺遂了不少。
他接连考中了举人、进士,顺利开启了自己的为官之路。
后来,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求学之路时,说过一个学习方法:
“拙看似慢,实则最快。”
在读书上,他要求自己每日省,每月省,不读懂上一句,不会读下一句,不完成一天的任务,绝不休息。
正是靠着这样的勤勉,让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了后来的“平步青云”。
其实人这一生,哪有什么一夜成名。
对于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熬过了那些无人问津的岁月,才会有后来的厚积薄发。
早年的曾国藩,就是那一类虽然笨拙,但从不停歇的一类普通人的代表。         
只是,普通人的上升之路向来荆棘遍布。
很多时候,你到了那个阶层,并不意味着你就进入了那个圈子。
曾国藩的为官之路,就差点以被咸丰帝罢免为终。
那时,初入职场的他,身上总有股读书人的清高气,加上是从穷乡僻壤考进的京城,更是自诩斐然。
他看不惯官场里的灯红酒绿,接受不了同僚之间的阿谀奉承。
他想做一个流芳百世的好官,他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那段时间,他将傲气写在脸上,看到不爽的就怒批两句。
结果呢,人脉没拓展多少,反倒与各大名流者结仇甚多。
以至于“诸公贵人见之或引避,至不与同席”。
就连当时的皇帝,他也没放在心上。
咸丰皇帝继位之初,其他官员都在想办法如何讨皇帝欢心。
曾国藩偏不,他立马上书一折子,痛批官场不良风气,言辞之犀利,将皇帝的江山社稷贬损得一文不值。
咸丰帝大怒,下令要治他的罪。
好在当时,京中尚有正直清廉之人愿意为曾国藩站台,这才使他免遭罢官流放之罪。
这一次化险为夷,让曾国藩后怕不已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我。
心中自幼种下的圣贤之道在这时候重新萌芽,试图去为自己寻求“安身立命之根本”的本能,也在这时候爆发。
他开始明白,才能固然重要,但在这个没有等闲之辈的官场,为人处世的分寸也同等重要。
那段日子,无人知道他是靠什么熬过了不被众人理解的日子,也不知道他靠怎样的信念度过的艰难的岁月。
只知道后来的他越来越“仁德”,越来越通透。
他的官位也越做越高,短短10年升迁7次,37岁官至礼部侍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二品官员。
以至于后人曾这样评价过当时的晚清三杰:
左帅(左宗棠)严,人不敢欺;李帅(李鸿章)明,人不能欺;曾公(曾国藩)仁,人不忍欺。
足以看出,曾国藩在于本性对抗、改变性情这条路上,做出了多大的付出。
从这件事过后,曾国藩的性格愈发稳了。
看透人性,通晓官场,也让他在后来的带兵打仗岁月中总能稳住心智,拿下一城接一城。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曾国藩正好在老家。
看着一路来势汹汹,从广西直逼湖南,势头甚猛的太平军,曾国藩立刻筹建团练,准备一举消灭太平军。
他原本以为,这支农民起义军没什么威胁,能轻轻松松拿下。
谁知道,早期太平军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清政府的正规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曾国藩所率领的部队更是屡战屡败。
这样的贸然进攻,不仅使得湘军伤亡甚众,也让将士们士气大减。
实战上的受挫,让曾国藩不得不好好重视这支起义军。
后来,经过多个回合的交战,曾国藩采取了新的作战方案:
放弃肉搏战,采用地理优势的方式,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同时,从敌后方进行围剿,切断补给,斩断他们的退路。
靠着这样的方式,曾国藩多次率领湘军战胜了太平军。
董宇辉在推荐《战安庆》时,提到过曾国藩这种作战方式:
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指的是,在行军打仗前,要先确保自己的防御能力,抢占有利地形,修筑坚实的防御工事;
打呆仗指的是,在战争过程中避免盲目冲锋,而是选择合适的战术,稳定地对敌军进行压制和打击。
要知道,这并不是个讨巧的办法,尤其是扎营上,花费的时间特别多,湘军在行军时,半天行军,半天扎营,可见花费的功夫。
但是靠着这种方式,曾国藩在率领湘军攻打安庆时,用了整整16个月,直到城里的人无心守城,无力守城,饿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曾国藩才发动攻城。
这时候,对方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随着城墙垮塌,湘军直逼天京,彻底挽回了颓势。
而这样的作战方式,又何尝不是他靠着“苦熬”的心态在硬撑。
哪怕过程没有那么风光,结果也大多是险胜。
曾国藩也在后来总结过自己的作战方法:
“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但至少,他稳扎稳打的做法减少了伤亡的人数。
胜利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没有缺席。
有人问,这个年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读曾国藩?
其实,读的正是他的笨,他的痴,和他的苦熬。
他并非生来完人,相反的,他身上的问题一直都很多。
当年求取功名时,他也不像我们想象般凿壁偷光、夜夜苦读,而是时常在懒惰和进取间徘徊。
戒烟也是,反反复复循环了很多次,最终也没能彻底戒掉。
但不同的是,曾国藩身上虽然有着和我们当代人一样的“想要偶尔躺平”的心态。
但他的人生主线始终是步履向前的。
31岁那年,人生已经逆风翻盘时,他给自己定下了每日12条必修课。
其中囊括的“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等,虽然没法真正日日做到,偶尔也有懈怠,但整体上都在遵守。
他也在对儿子和族人的要求中,贯彻着自己为人自持自修的本性。
告诫儿子: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告诫族人:
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正是靠着这样日复一日对品行和操守的要求,使得他和家族在那个年代实现逆袭。
也让他这个平民出身的寒门子弟,后官至清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青史留名。
十点君知道,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会抱怨自己出身不好。
“人生最大的分水岭是羊水”这句话,也反复出现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愈发使我们感觉到命运的无力。
但命运这件事,向来休论公道。
看了曾国藩的经历就知道了,其实对于大部分人的人生而言,哪有什么一夜成名。
有的,不过是慢慢地熬,一步一步地走。
在负重前行的时候多朝前走一步,在想放弃的时候多坚持一下子。
也许走着走着,命运的转机就会出现。
有时候,熬得住眼前的苟且,才会有日后的出头。
与你共勉。
作者 | 周美好,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专家,公众号:北辰在找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