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酒店时,房间里有热水、早餐吃到热食......都是我们如今已习以为常的“必备品”。
实际上,在十几年前,它们没有那么理所当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酒店设计在开放的浪潮中缓缓起步,由于起步较晚,经验和人才相对空白,设计师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模仿西方酒店为主要思路。
这导致,即使是一家看起来富丽堂皇的高档酒店,住进去却好像总有各种各样的不舒服。想喝热水,要找前台拿烧水壶;早餐吃沙拉、喝咖啡,不提供豆浆油条;床垫太软、枕头太高......
用全季酒店首席设计师周光明的话来说,在接近40年里,“我们把自己硬掰成另一个形状”,“一直在学习怎样住别人的酒店”。
这样的时代已经在悄然落幕。几十年间,伴随着经济飞跃,酒店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再到如今成为满足多种场景、多样需求的消费品,我们逐渐意识到,在这样一个跟文化属性和生活方式强关联的领域,如何“设计酒店”和“住酒店”,应该回归国民本身。
“为中国人设计,让外国人体验”。真正的国民酒店,终于出现了。
周光明是谁?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那么熟悉,但对他设计的酒店大概率不会陌生。
华住集团旗下,众多广受好评的酒店品牌均出自他手。作为全季酒店首席设计师,周光明团队伴随全季从2013年的3.0版本来到如今的5.0版本,让全季酒店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中档酒店天花板”,“公司差旅标准内的最优选择”。    
周光明/全季酒店首席设计师、朱周空间设计创始人‍‍‍‍‍
周光明出生并成长于中国台湾。一路走来,从入行到成为一名优秀的空间设计师,他常常觉得,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
90年代,周光明参加高考,获得数学满分。学商科是他原本的兴趣和计划,100个志愿栏里,他把自己能想到的相关专业全填了上去。但不巧的是,他偏偏撞上了0.02%的概率,落在了志愿表上唯二的非商科专业,其中一个就是设计。
大三时,又是一个转折点。原本决定继续考研的周光明,偶然得到机会,到美国参加了一个为期17天的游学项目。
对在此之前没有出境过的他来说,这趟旅行带来的震撼,从登上飞机就开始了。随后是洛杉矶的环球影城,圣地亚哥的海洋世界,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大洋彼岸的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光是进入环球影城之前的那一条商业街,就让人觉得太丰富了。那是30年前,到现在我还没遇到能够超越它的。”
美国之旅让周光明当即决定要出国进修。1998年,他飞往西班牙巴塞罗那。
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整个学院里,只有两个东亚学生,周光明和一个日本人。语言障碍、文化冲击、生活习惯差异,每一项都是艰难的挑战。    
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光明有些摸不准自己的方向。他尝试钻研西方建筑文化,努力在作品中模仿西式风格,但总觉得自己无法真正地融入这里,也极难超越那些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母语者。
在同学们眼中,他来自一个“遥不可及、神秘、未知”的国度。周光明能隐约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有强烈的好奇,但双方似乎都不清楚怎样去了解彼此和建立链接。
周光明/西班牙求学期间在各国游历探索
某天在课上,周光明试着跟同桌聊天,问他叫什么名字?对方用西语回答了他。那时周光明的西语还不太熟练,为了记住同桌的名字,他将其音译成中文写在纸上。结果同桌看到后,一下子被自己的“中文名字”吸引了。旁边同学都陆续围过来,纷纷让周光明翻译他们的名字。
那一刻,周光明突然意识到,无论走到多远的地方,中华文化都是自己的根。“我的同学们对我的尊重、好奇,以及交流的意愿,是因为我来自东方,而不是我对西班牙文化有多了解。”
这让周光明渐渐明确了自己“以传统文化为框架”的设计基调。不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具体的元素和符号,他的作品中总是带有浓厚的东方情怀。
绵延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周光明希望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
周光明作品/上海嘉定图书馆,沿袭江南水乡的书院风格
周光明作品/北京松美术馆,松树、留白、几何形,东方古典美学与西方逻辑韵律的交融
酒店的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遵循着“国际标准”。而国际的意思,就是西方。
国内酒店业从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发展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沿袭着西方酒店的设计思路和服务标准。人们热衷于“和国际接轨”,在酒店里开设西餐厅、宴会厅、酒吧、泳池......但进入新的世纪后,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反思,这些东西,大部分中国人真的用得上吗?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综合国力的飞跃,使得差旅人群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酒店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不再是远离大众的奢侈品,同时具备优质服务和性价比的中档酒店蓄势待发。
2012年,季琦结识周光明,邀请他为当时处于风格摸索期的“全季酒店”定调。两人一拍即合,要把观念扭转过来,做一家“为中国人量身定制、让外国人体验”的酒店。
不久,以东方审美元素为主的全季3.0版本问世。周光明创造性地把儒家思想中“温、良、恭、俭、让”的待人接物准则,化用为酒店的设计和服务标准——温,温润的设计;良,良好的产品;恭,优质的服务;俭,节能环保;让,去掉客房家具的所有直角,改成圆弧。
全季3.0一举成名,让国内的住客第一次感受到东方设计之美,也证明了“现代酒店”不止有一个标准答案。         
全季3.0
2018年,周光明延续这一思路,推出全季4.0版本。在“温良恭俭让”的基础上,他再次融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之道,在全季酒店的设计美学中加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    
“客听”是全季4.0的另一个创新之举。通过把酒店的大堂、走廊升级为满足住客社交需求的第三空间,让中国人家里的客厅概念延伸到酒店。
全季4.0 / 客听
到了2023年底的全季5.0,周光明更为大胆地“彻底摒弃了西方酒店SOP(标准)”,“对国人审美进行再一次的提升和挑战”。
视觉呈现上,全季5.0极尽朦胧写意,不再“强调”,而是松弛、留白、晕染、化繁为简,满足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在全季5.0的大堂和房间里,茶饮彻底取代了咖啡。自助餐厅里,将提供更为纯粹的中式早餐。
“正式地,把对中国人来说非必要的东西都剥开。”
全季5.0
在这片茶文化的发源地上,喝茶是几百年前就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习惯。
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被很多人视为茶文化最早的记载。茶叶从早期的“万病之药”,到后来的“吃茶”,再到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饮品,继而发展出品茶、茶德、茶道、茶艺。
无论如何衍变,茶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对外的文化窗口。
从全季3.0开始,周光明就希望让茶成为全季的符号。这其中有茶叶的文化属性,也有他的“私心”。    
在平时生活中,周光明本人就是一个的传统文化践行者,茶、香、绘画、书法,样样皆通。每当要开始工作,他总会先沏一壶茶,品一品,让自己安静下来。紧接着,评图改图、设计方案,他都是用毛笔来完成。
周光明@朱周室内设计‍‍

让周光明一直难以忘怀的是,1999年,他在西班牙留学期间,首次来到大陆旅行。他想找一家专门喝茶、品茶的茶馆,“比如欧洲人有星巴克”,却到处都找不到。
“由于文化的断层和一些复杂的时代因素,我们现代人对茶的审美和价值判断,也就是喝茶的能力,也许还比不上700多年前的宋朝人。”
复兴的种子开始埋在周光明的心里。在他看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茶作为一个符号的加深,在全季酒店各版本的迭代中,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只在客房提供的咖啡旁边放上茶包,以增加住客的选择,后来加入茶具,再然后拿掉咖啡,增加可选的茶叶品种、茶的相关知识。
2023年底,全季酒店发布最新的5.0版本,将之前的会客空间“客听”升级为“茶空间”,把茶体验提升到一个更加核心的位置。
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空间,茶空间需要回到设计的本质,解决人们真实、具体的需求。周光明把它比作古代客栈门前的“奉茶厅”,来来往往路过的人,“外卖员、清洁工,渴了、累了,都欢迎进来坐一坐,喝一杯茶。来客奉茶,这是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  

全季5.0 / 茶空间包房

而除了完全开放的大堂,包间则更符合现代人的隐私需求。茶空间由此承载了更多功能,一处更体面、更私密的商务洽谈空间,或是一处临时办公、聚会休闲的场所。    
在茶空间中,茶是唯一的媒介。全国不同茶产地的源头好茶,煮、泡、冷萃三种不同茶体验,精致的器皿,古法手作的茶点,处处体现着“喝茶,一种中国人的社交方式”。
全季5.0 / 茶空间水吧
“以茶为代表,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血肉里的烙印。很多东西,不用解释、不用教,中国人自然就心领神会,这就是文化的可爱性。”
向下,继续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向上,则不断探究符合现代国人生活习惯的居住方式。在未来,周光明很有信心。
“要积极地把那些原本就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找回来,然后成为一家真正为国人量身定制、具备东方审美底蕴的‘国民酒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