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829篇原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
管理,是反人性的。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大多数人的理解或许是这样的:
“慈不掌兵”有人可能理解为以为仁慈的人不应该或不能管理军事或团队,认为仁慈与管理是对立的。又或者是认为管理者要冷酷无情,完全摒弃仁慈。
“义不掌财”有人可能理解为讲义气的人不适合管理财务,或者认为义气与财务管理是水火不容的。又或者是认为掌管财权的应该完全摒弃道义和正义感。
那这种理解对么?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慈才能掌兵,义才能掌财
想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或许首先需要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慈”,什么是真正的“义”。
《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的“慈”指的是一种由内心生发出来的“接纳”的态度。正如同“慈爱”和“仁爱”不同,慈爱是接纳的爱,而仁爱是付出的爱,一个是“无为”,一个是“有为”。所以慈是“接纳”。
《道德经》中提到“慈故能勇”,意味着拥有慈爱的人会更加勇敢。这种勇敢并非莽撞,而是建立在对生命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的勇敢。也是你接纳了“事情”之后,反而会很有勇气。
很多人做事情,之所以不敢行动,背后是不肯接纳现实。
说完“慈”再说“义”。在《道德经》中,“义”不算是最高维的层次,但是也算是如同人能够做到和遵循的方向。
《道德经》中提到:“大道废,有仁义。”这句话表明,在大道被废弃或不被遵循的时候,仁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力量。
那仁和义,又有什么不同?在《道德经》的语境中,“仁”和“义”常常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仁”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普遍的、无差别的爱,而“义”则更侧重于外在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二者共同构成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支柱。
所以“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说的对么?大概是有些偏颇的。实际应该是,慈才能掌兵,义才能掌财!
这里的“慈”不应该是那种“心软”“怜爱”,而应该是一种接纳的态度。当一个管理者能够坦然接纳一切(“慈”的时候)的时候,相对来说是更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有慈之心,不受情绪影响时,才会有足够的决断力和严格要求,以确保团队的效率和纪律。
这里的“义”更不应该是那种不问是非的“哥们义气”,而应该是那种有足够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外在行为,也就是“立规矩”,其实是更能够掌管好财务的。
一个负责任的财务管理者需要客观、理性地分配和管理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管理,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其实质远不止于分配任务和监督进度那么简单。它更是一门洞察人性、理解人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决策的艺术。
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这是因为管理往往要求我们在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之后,做出可能并不那么“人性化”的决策。例如,在面对团队成员的失误时,一个负责任的管理者应该指出问题,并要求其改正,而不是出于同情或怜悯而选择忽视。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近人情”,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却是对团队和个人成长最为有利的。
管理的真谛,并非总是顺应人性的弱点,比如懒惰、自私或是贪婪,而是在深刻理解和尊重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来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这往往需要管理者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有足够的同理心来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感受,又要有足够的决断力来推动团队向前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有足够的“慈”,一方面也要有足够的“义”。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中国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各国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2021年1月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