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泉州的石雕、簪花、珠绣等手工艺品带到伦敦,还将泰晤士河畔的OXO画廊内部装制成水密隔舱福船......这些中国策展人有新点子!
“我们将展厅布置成水密隔舱福船的样式,盛放展品的装置被设计成货柜的样子,让观众感觉真的走进船中一样,探索每一个隔舱内的手工艺珍品。”2024年伦敦手工艺周“海丝回响·石头记”策展人之一卢川说。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术是闽南一项代表性造船工艺:用隔板把船舱分隔为多个小货舱,当某个船舱破损时,船员可以堵塞破损处,防止水灌入其他舱,保证了远洋航行船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造船厂厂长⻩乌锥与他制作的水密隔舱船模。图⽚由朱岚清拍摄,受访者供图。
分隔的船舱凝聚起“吃海靠海”的闽南中小商人们,不仅缩减了成本,也让他们“结为一甲,互相作保”。
卢川说,一艘船将闽南商人从各个方向聚集,共同克服航海的艰难与挑战,如同水上的浮萍一般相聚;航行到港埠后,商人们各自散去做生意,犹如太阳升起后的雾一样散开。“萍聚雾散”的船上社会体现了闽南商人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是泉州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既然是讲泉州的海洋文化,为何将展览取名为“石头记”呢?卢川解释道,石头是泉州“海丝”故事的记录者。
九日山中的祈风石刻记载了古时泉州官员每逢海舶扬帆之际,为商船祈风保平安的场景。此外,包含洛阳塔、六圣塔在内,泉州22个代表性古迹遗址中有17处都与石头相关。
“石头作为一种常见材料构筑了泉州的城、桥、塔、厝,并与泉州的石材产业、海洋文化、习俗信仰息息相关。”卢川说,伦敦也有石文化和海洋文化,以石头展开叙事拉近了与当地观众的距离。
除了展示精妙复杂的手工艺品外,展览同时用影像呈现了手艺人们的故事。在筹备展览的五个多月内,联合策展人洪雪梅走访了多位手艺人。
“我好喜欢做簪花的黄淑阿姨啊。”洪雪梅受访时一连说了三遍。
黄淑今年六十岁,拥有四十余年的簪花制作“工龄”。黄淑的母亲是蟳埔渔村少数可以跟船出海的女性之一。没有父母的陪伴,黄淑就做她喜欢的手艺活打发时间。
由于跟船出海的女性难以找到鲜花,也鲜有时间做簪花,黄淑想出用质量上乘的布料制作簪花的办法,以便母亲和其他跟船出海女性保存和佩戴。
黄淑在簪花的制作上还加了一些“小心思”。她将铃铛缝在簪花上,海风一吹,铃铛声响与渔女歌声交织,很是动听。
泰晤士河畔,泉州学子佩戴黄淑制作的簪花。受访者供图。
“黄淑阿姨不识字,但她在村里的角色很重要。我第一次见到她时是在妈祖巡香日,她正在给妈祖做造型。她是村里大大小小的民俗活动的组织者。”
洪雪梅说,以往外界对闽南渔女的印象只有勤劳和节俭,她希望能挖掘和记录这些渔女的才华和生活,让大家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立体的女性形象。
除了黄淑,同样六十岁的陈克忍也给洪雪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克忍出生长大在晋江深沪渔港,自小与奶奶相依为命,5岁时就开始学习穿针引线做珠绣。她的奶奶也希望她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我们这边家家户户都会买桌裙。陈克忍阿姨做一件金昌绣桌裙要1到3个月的时间。一片珠片也就2-4毫米,她要一个个地绣上去,很费眼睛。”
陈克忍的珠绣作品。受访者供图。
洪雪梅说,陈克忍做的珠绣桌裙很受下南洋侨胞的喜爱。20世纪80和90年代,很多侨胞都找她订货。不过后面订单量就相对缩减了。
“手艺人也要兼顾营收。一件珠绣作品耗时耗工,最后也赚不了太多钱。这是这些手艺人的困境。”
洪雪梅说,陈克忍也希望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近些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提高了手工艺的“声量”。
洪雪梅和团队通过这次展览也联系了不少青年设计师。这些设计师对泉州的手工艺很感兴趣,也希望能碰撞出新的想法,让传统手工艺有新的视觉表达,或许能拓宽市场。

编辑:王琴

责编:马海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