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真实挑战,通过实例分析了某些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成功经验,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应当以业务需求为核心,务实推进。
———— / BEGIN / ———
不少企业,在开始推动数字化的时候定调很高,外部咨询和内部宣讲起头并进,轰轰烈烈的持续了几年,但最终就是无法落地。
而另一些传统企业,不声不响,也从来不提企业数字化。但是打入内部,深入研究,却发现已经落地了多年,数字化不仅成为了企业稳定投入的重要板块,也和业务交织融合,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很早就应用数字化并持续多年大量投入显然是需要勇气的。这些企业是怎么看待数字化的?又是如何坚持下来达成数字化目标的?
今天结合个人在传统企业内部数字化的经验,聊一聊他们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01

从不得已中来

前几年中台这个词特别红火,借着互联网大厂的明星光环,让大家开始认识到这个概念。无论是否是互联网公司,无论是否有数字化基础,大家全然接受,甚至回头就要造自己中台。
但是做企业数字化,从中台开始,可以说是一个大大的错误。
中台是一种抽象的能力平台。就像订单中台,仅仅是对于订单这个概念的一种抽象,但是不放入具体的业务场景,没有描述好订单从哪里来,要去到哪里,订单的各个环节如何流转,内部是无法应用的。
而没有合适的落地业务,中台再强大,也发挥不了作用。
就像你集众家所长,学会了江湖上的一流武功,成为了一流高手,却回家种田耕田,何其哀哉。
纵观数字化进展靠前的传统行业,最开始打造数字化能力,没有这样多的外部信息,没有所谓的热门趋势,基于非常现实的发展需要,被业务死与活的形式所迫,带有“不得已”的意味。
比如快递行业,在2001年,几个大品牌先后成立。
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很快全行业达到了上亿件的业务量级,并在接下来几年逐一突破十亿、百亿。暴增百倍的业务量,全靠人力运作的老模式根本无法承接。除了基础的路由体系,需要对车、人、路线、网点等数据有更精细的描述,以及资源间更有效的匹配,才能真的把快速增长的业务做下来,不然所有人只能看着暴增的单量兴叹。
且在当时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不仅是内部需要数据的高效运转,客户同样需要。客户希望及时看到自己的物流信息,需要更快的运输到达,需要有及时的预警。谁能更好地满足客户,谁也就在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人力毕竟有穷时。而大量数据存在的领域,天生就是信息技术的舒适区。数据量带来的推力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势”,数字化转型成为了必然,每家都开始建设自己的业务系统,从业务出发,落实到管理数据,协同数据,改善数据上,实现单量承接和运营效率改善。
时至今日,每家快递公司竞争的并不是现场的运作模式,而是基于系统的调度改进,提升效率,数字化系统也随着服务于业务,到后续承接数据,分析业务甚至反过来引导业务,开发出以智能调度为首的新能力,并在此生长出新的业务——同城配送。与此同时,智能调度也成为新业务的基础建设,再也无法和业务割裂开来,数字化融入了业务的骨血。
再聊聊金融行业。
纵观其发展历史,可以说和信息技术发展相伴相生,凡科技有重大进展,金融行业总是不吝惜于最先尝试。
1970年末,个人计算机刚开始进入公众视野,金融行业已经率先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产出了银行卡和自动取款机。
2000年,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加速,成为家庭和办公室的常见设备。此时交易者已经可以通过基金公司提供的平台,在线申购和赎回基金。
2010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网上银行和在线交易已经成为了普遍的选择,在而后几年也进一步发展成移动端交易。
可以看到,金融行业拥抱科技的最后结果,给客户带来了越来越好,越来越便捷的体验。在这个高度竞争的传统行业,瞄准客户体验,在每一个新技术到来时,都分寸必争的思考如何结合现有业务去创新,去思考端到端的流程,已然成为了他们的标准动作。
快递、金融这两个传统行业去拥抱数字化,其实各有各的不得已,但是恰恰是他们的不得已都来源于业务,受困于业务的发展,才让数字化转型这件事真的被提到了很高的优先级。
剖析这两个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你能看其中的共性。他们的数字化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瞄准目标,也有明确的结果考核。对于快递行业,就是要能承运更多的订单,对于金融行业,就是要有更多的客户能在线交易。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而只有都困于业务发展,急于破局的企业才能在这一点上互相施以理解的目光。感而后动,动而后变,需要真的感受到变动的势能,内心有很急切需要去解决的东西,数字化才能成为企业的好帮手。

02

到解决不得已上去

不得已的形态有很多种,或困于业务发展,或受制于行业竞争,但最终的目标,都需要通过融合技术手段,来解决当前的困境。
困境从业务中产生,所以我们要回到业务中去,找寻破局的办法。
假设你现在是一家酒厂的老板,先不说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这些场景,仅仅是酒的产品线,就可以拆分成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让它们同时都实现数字化,难度有点大,那先选哪个做呢?
可以先考虑主要矛盾。
对酒厂来说,酿酒工艺非常复杂,生产加工环节的数字化是有风险的,粮食蒸煮、投料、发酵、取酒等,主要靠人工。这通常是一家造酒企业的独门手艺,也是很难数字化的部分。所以,这就不是主要矛盾。而对酒厂来说,不论是已经生产出来的瓶装酒,还是生产酒的原材料,都事关重大,必须得有非常完善可靠的仓储。这就是这家酒厂现在做数字化应该抓住的主要矛盾。比如,可以靠数字化仓库控制,实现恒定的温度、湿度,等等。
如果再往下细分,仓储也有很多业务场景需要考虑,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
酿酒靠的是基酒,这个基酒就像是酒的坯胎,酒的生产全靠它。所以,仓储中最核心的场景就是确保基酒的安全。如果基酒出了问题,比如被污染了或着火了,那后果不堪设想,危及的可是整个酒厂的生命线。
这是《华为数字化转型》中谈到的真实案例,这家酒厂也是华为的客户,基于客户数字化转型的业务目标,华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这家酒厂提供了一套数字化安防系统,不仅能感知到仓库的温度和湿度,还能对电力、消防等多个维度实时监控,更高效地保障基酒仓储的安全。
除此以外,华为还建议通过三个关键词去找到矛盾。
  1. 高频高频度重复发生的业务场景,每次发生的步骤、逻辑和结果是相同或类似的。
  2. 高能耗:那些影响成本的关键场景,即海量重复的业务作业中投入资源多但效率较低的环节,资源往往随着业务量线性增长。
  3. 高风险:那些人工作业产生错误的概率很高,或者后果严重的场景。
通过对内部业务流程是数字化的破局方法之一,但也可以把视角放宽,以外部客户为核心进行数字化。
比如将交易过程搬到线下,以数字技术为客户交易带来更多便利。更近一步,通过向前向后扩展客户触点的全视角,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体验场景,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向前延伸到客户交易前的行为习惯,向后延伸到客户交易后的使用感知。
学姐在近几年购买了立邦的刷新服务,全程通过小程序完成选色,预定,将刷墙变成了类似电商的标准化作业,同时在完成预定后,立即制定了不同的人来负责基建、施工、以及售后三个环节,再加上项目经理,一共四个人服务于我这个几千块的小项目。
每个环节的过程都清楚明白的体现在了小程序上,无论对于价格还是对于施工进程的细节图片,随时可以追溯,事后还可以进一步评价和开票,完全做到了对客户的信息全透明,业务细节全透明。
也是让我感受到传统企业如果把自己的业务流做精做细做标准,完全就可以带给用户超乎想象的体验,相信这样的体验也会造就更高的粘性和不俗的收入。
论语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数字化的紧迫程度,不是通过立项的宏大,反复宣讲的此处来表现的,而是要立足于业务,真的知道这件事要解决什么业务的什么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知之”,立足于“知之”后采取的所有行动,才会“是知也”。
深扎的根才会长出漂亮的果实。通过行动解决了业务上一个又一个的卡点,效果也会随之反映在业务指标上。或者是交易额的增长,或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或是客户满意度的抬高,无论是什么,都会让团队对转型充满信心。
愿你别着急,找到那个最让你不得已的点,挖深挖透,去解决它,打造自己的小胜。

———— / E N D / ————

作者:Saas学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来源微信公众号:Saas学姐
品牌推广| 内容撰写|广告投放|培训合作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