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ciyu
让父母找到存在感、价值感,才是真正的孝顺。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这几天,看到一件让人很感动的事。
在成都,一位朴素的阿姨在火锅店打工洗碗,其他员工都以为她家境不好,出来洗碗是为了补贴家用。
可有一次,看到女儿开着宾利来接她的时候,众人才发现真相。
为什么家境如此优渥,一把年纪了还出来折腾呢?
原来,阿姨习惯了忙碌,在这家火锅店干得非常起劲,也干得非常开心。
女儿也想让母亲颐养天年,但母亲既然喜欢找点事做,就顺着她的心意来。
因此,女儿就每天都准时开着宾利来接送母亲上下班。
以前,我以为给父母买昂贵的衣服,住豪华的房子,就是孝顺的。
可是呢,却很少走进父母的内心,探寻他们真正的需求。
什么是孝顺?
顺了,就孝了。
博主@二两清风,说过他邻居林叔的故事。
林叔早些年在深圳广州做服装批发,顺风顺水,挣了不少的钱。
他在老家盖了一幢新房子,想让母亲享清福。
可母亲穷习惯了,一闲下来就走街串巷去捡垃圾,在家里也会囤着一些瓶瓶罐罐。
林叔劝了好几次,咱家又不缺那点钱,而且整天钻垃圾桶,让人看着笑话。
说归说,听归听,但几十年落下的习惯哪能改得掉。
林叔无可奈何之下,也就任其母亲捡废品换钱。
他后来发现,母亲虽然走路有点蹒跚,但她干起活来却显得精神百倍。
每一次卖完废品后,母亲手里攥一沓皱皱巴巴的零钱,脸上洋溢着快乐。
林叔也就彻底打消了劝说的念头,反而一有时间就会开着自己的保时捷去帮忙,让母亲把一些废品装进后备箱里。 
就如博主所言,豪车装的也不是废品,而是儿子的孝心。
《礼记》有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百孝不如一顺,顺从父母心意,让父母开心,才是真正的孝顺。
01
有一次,作家贾平凹被母亲叫去,一定要让他喝一个瓶里的凉水。
贾平凹微笑着问:“这是什么?”
母亲说是气功师给她的水,治百病的。
贾平凹心里明白母亲是被骗了,但是脸上依然微笑不改,不仅乖乖地喝了半杯,还夸“真好喝!”
他母亲听了之后,高兴不已。
学会讨父母开心,不论长短、不争胜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三毛说过一句话:“父母年纪大了,要改变一个他们的观念总是困难的,很多时候,便必须请青少年包涵父母,谅解父母。”
到了这个岁数,父母的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
我们与其苛责他们落后、厌烦他们的固执,不如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
一个人对待父母时,如果太在乎道理,就容易输了感情。
网友@张照山说过他对待父母的态度转变。
以前,他很厌烦母亲经常一天到晚给他发一些伪养生文,或是发一些观点偏激的鸡汤文。
这让他又气恼又无奈,干脆就直接不回母亲的消息了。
可现在呢,他都会一一回复。
如果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养生问题,他就跟母亲瞎唠嗑,哄得老妈开心。
如果真的涉及一些健康隐患的,他会耐心地跟母亲讲解一番。
为什么会这样的转变呢?
有一次,母亲重病住院,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陪护的他心血来潮打开了他和老妈的聊天记录。
一整年下来,老妈絮絮叨叨地分享了好多篇文章给他。
但他回复的信息寥寥无几,要么直接视而不见,要么发一个不耐烦的表情。
他看着病床上的母亲,再看着自己冷冰冰的聊天语气,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很对不起母亲。
他就认真反思了一番:为什么要跟母亲较劲对与错?非得改变他们的一些观念?
孝顺,就是顺父母的三观。
父母一辈子奋力托举,我们懂得了他们不知道的道理,见识了他们没见过的世面。
我们又怎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去埋怨他们的落后呢?
02
不知多少人跟我一样,以孝顺之名想改变父母的生活方式:
父母舍不得浪费一粒米饭,不敢多开一会空调,我们却满不在乎地说,这才几个钱而已。
他们想趁腿脚还利索,赚点小钱,我们劝着他们无聊时可以打打麻将,不用折腾。
可是呢,他们节俭惯了,看着铺张浪费的行为,心里哪能不难受。
他们也忙碌惯了,若一整天无所事事,心里自然也不得劲。
你之蜜糖,父母之黄连。
孝顺,不是按照自己的活法去干涉父母,而是尽量迎合他们的生活习惯。
看到一则暖心的新闻。
潘先生是吊车驾驶员,当天他从外面干活回家,看到年迈的母亲在忙着摘长在自家树上的小枣。
最近刚下过雨,母亲担心枣子容易生虫,便决定抓紧时间进行采摘。
枣子离地较高,母亲够不着上面的枣子,于是潘先生于是开着吊车,将母亲举起到几米的高度,这样老人就可以直接拿着麻袋摘枣了。
就这样,母子二人配合着摘了一个多小时。
潘先生笑着说:母亲辛苦养育自己大半辈子不容易,尽量做点让她高兴的事情。只要她高兴,自己三天不出车都没问题。
有时候,理解父母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大的孝顺。
让父母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博父母一乐,比什么都重要。
这几天,看见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
济南有一位男子看见自家窗户看见楼下小区的绿化道边上丢了一大堆纸皮,就赶紧兴奋地打电话给母亲:老妈,你在哪儿呢?楼下有纸盒子,赶紧来捡呀。
母亲现在外面还没有过来,他担心有人中途截胡,提前把纸皮拿走了,于是一边打电话给母亲,一边叫来年幼的女儿,让她先下去守住那堆纸皮。
女儿爽快地答应了,并赶紧跑下楼去守着那堆纸皮。
不大一会儿母亲从外面赶回家,一家人一起将地上的纸皮一一折叠起来,放进车里,母亲满脸都是笑容。
有时候,物质的尽孝,不过是一种自我感动和安慰。
真正的尽孝,是尽自己的能力,让父母过上想过的生活。
父母们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有的想在城里跳广场舞,有的想在农村里跟街坊邻里唠嗑;
有的想享受儿孙绕膝的晚年生活,有的想再搞下事业,发光发热下。
也许,我们可以坐下来,认真倾听下父母的想法。
03
最近重温了《请回答1988》,有一个情节戳动了我。
有一天,正焕妈要回娘家。
回去之前她很担心家里没有她生活会一团糟,苦口婆心地各种叮嘱。
事实上,家人很快适应了没有正焕妈的生活,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正焕妈回来后,发现家里干干净净的,吃的孩子自己能解决,下雨没有忘记收衣服。
但家人发现,妈妈并没有因为他们表现得很好、很独立而高兴。
正焕去找朋友问原因,朋友告诉正焕,“因为家人过得太好了,因为,妈妈不在,家人过得还很好。”
于是正焕回到家就制造出各种麻烦,把煤饼弄碎、把衣柜弄乱,然后向妈妈求助。
正焕妈忙活了半天来收拾,却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没有我你们怎么活呀,什么都做不好。”
最后旁白里说:
好不容易到了能够安慰妈妈的年龄时,已经太懂事了,真不好意开口说,“谢谢妈,我爱你”。
现在,想让妈妈高兴的话,就说,“我现在需要妈妈”,就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我们有时拒绝父母的帮忙,看似是一种孝心,其实是一种伤害。
为人父母,都渴望被孩子打扰着,被孩子麻烦着。
所谓孝顺,其实就是理解父母的情感需求。
现在我既会报喜,也会报小忧。
工作遇到什么问题了,人际关系上哪些琢磨不透,我就会让他们支个招,他们就你一言,我一语,两人说得非常起劲,一副姜还是老的辣的神态。
每次回家时,我都会提一些要求,比如想吃大螃蟹了,妈妈总是一边嫌弃我馋嘴,一边高高兴兴地给我准备。
前几天,他们准备了一些家里特产要送来给我吃。
换成以前,我会不耐烦地拒绝:路途遥远的,折腾啥,我想吃又不是买不到。
现在呢,只会说:好呀好呀,多拿点。
无论我们小时候牙牙学语,还是长大后工作成家,父母们都想参与进来。
只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到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慰藉。
许多人理解的孝顺,是有事自己扛,不让父母担心。
但在一段关系中,让父母找到存在感、价值感,才是我们为人子女要面对的真正课题。
毕淑敏曾在《孝心无价》一书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
很多人尽孝的宏愿:努力挣钱,让父母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但我们都误解了尽孝。
给的钱财再多,都不如给到一份理解。
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念,这才是最高级的孝顺。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洞见新书全网首发
《把自己活明白》
6大维度解码人性,讲透人生智慧
洞见君独家签章+寄语+书签
精美装帧,可阅读可收藏
原价56元,限时5折优惠
洞见读者专属福利价,到手只要28元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抢购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