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发展离不开三驾马车:算力、算法和数据,但别忘了,还有一块 AI 的基石——人才。
如果要给这些因素排个座次,那人才无疑是推动 AI 进步的 No.1。
作为目前生成式 AI 最高的山,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OpenAI 深谙这一点。
深扒 GPT-4o 背后团队,不乏华人身影
两天前,OpenAI 用「大道至简」的 PPT 向全世界展示了效果炸裂的 AI 智能语音助手——GPT-4o。
得益于新模型的加持,GPT-4o 不仅支持宛如真人的交流,还展现出灵活多变的情绪,一时间风头无两。
GPT-4o 的诞生,自然不是掉下悬崖捡到的「武林秘籍」,而是背后研究团队——Omni 团队日夜研发的成果,这也是为什么尽管 AI 发展日新月异,却暂时还取代不了人类的原因之一。
今天一早,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社交平台 X 上发文盛赞 GPT-4o 背后的研究团队负责人 Prafulla Dhariwal。
GPT-4o 的诞生,离不开 @prafdhar 长期以来的远见卓识、才华横溢、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正是这些(以及众多其他人的贡献),有望引领计算机使用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Prafulla 曾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学士学位,2017 年本科一毕业就加入了 OpenAI,并参与了 GPT-3、DALL·E 3 等多个重大项目的研发,可以说是 OpenAI 的元老级人物。
据他透露,GPT-4o 是 omni 团队推出的首个模型,也是 OpenAI 的首个原生全多模态模型。早在一年前,他们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而 GPT-4o 的成功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没将功劳全揽自己身上的 Prafulla 也不忘提及其他团队成员的贡献。
James Betker
无论是图像、音频、数据、集成还是训练后处理,James 都能应对自如。
这位 AI 大神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 Google 等多个大厂担任软件工程师一职,前年才跳槽到 OpenAI,并在五个月后迎来了 ChatGPT 的一夜蹿红。
Jamie Kiros
为了让 GPT-4o 的视觉感知成为目前市场上最优秀的, Jamie Kiros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8 年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后,Jamie Kiros 在 Google 担任了 3 年的研究科学家。
Rowan Zellers
Rowan Zellers 使我们的模型/产品能够像人类一样自然地观看视频,这是他的杰作!
2022 年,Rowan Zellers 从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他先是在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I2)做了一段时间的实习生后,后与 James Betker 同期加入 OpenAI。
Alexis Conneau
Alexis Conneau 在 OpenAI 任何人之前就提出了 HER 的愿景,并且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
Alexis Conneau 目前是 OpenAI 音频 AGI 的研究主管,是一名 X 的活跃分子,在 GPT-4o 发布之前,他曾激动地预告这可能会开启人机交互的新时代。
曾在 Google、Meta 等大厂有过丰富工作经验的他,于 2023 年 4 月加入 OpenAI。用他的话来说,主要工作就是给 GPT 模型装上了「会说话的嘴巴」。
Gabriel Goh
所有的「Scaling Law」工作都至关重要,当 Gabriel Goh 和 Ishaan Gulrajani 将这些模态结合在一起时,我们才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2016 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 Gabriel Goh 三年后加入 OpenAI,参与了 GPT-4,DALL·E 3 等多个项目的搭建。
此前,他在苹果工作了两年,主要是负责深度学习研究领域。
和上面的 Gabriel Goh 一样,Ishaan Gulrajani 也曾对「Scaling Law」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Alex Nichol+Heewoo Jun
Alex Nichol 和 Heewoo Jun 确保我们拥有了能够震撼人心的图像/3D 生成技术。
Alex Nichol 和 Heewoo Jun 在团队中专攻 3D 图像生成,也是 DALL·E 3 的共同作者。
Alex Nichol 在 2017 年加入 OpenAI,一年后短暂离开,但于 2022 年「二进宫」,继续在 OpenAI 发光发热。
Heewoo Jun 曾获得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以及多伦多大学的学士学位,2019 年从百度离职后,一直担任 OpenAI 研究员至今。
Christine McLeavey
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的 Christine McLeavey 有着多段出彩的经历。
她不仅曾在 Unity 从事 2D、3D、VR、AR 游戏的工作,还是钢琴家和旧金山合奏团的共同创始人。
值得一提的是,华人在这场 AI 大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根据智谱 AI 旗下的 Aminer 开放数据平台发布的《全球十个大模型核心团队成员分析报告》,在挑选的国外大模型团队成员中,华人占比高达 18.7%。
一些华人在各自领域内的贡献,也为 GPT-4o 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Jiahui Yu
他负责领导 OpenAI 的感知团队,从事序列建模(包括语言、语音、视频和金融数据)、计算机视觉、生成模型和高性能计算等工作。
于嘉慧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而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旷视科技、百度研究院等多个知名公司机构实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Mark Chen
在如此漫长的旅程中,他一直是我们不断奋斗的支柱!
他是 OpenAI 的前沿研究主管,也是美国 IOI 队教练。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于 2018 年入职 OpenAI,此前曾在微软实习,在哈佛做访问学者等。
Huiwen Chang
她在 Google 有过 5 年的工作经历,去年才加入 OpenAI。
2009 年,她在清华大学计算机取得学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OpenAI 史上最大离职潮来临
OpenAI 员工的输入和输出是两条并行的轨线,一边是新生代的崭露头角,一边却有不少老将选择离开。
昨天,正当大家伙还沉浸在GPT-4o 带来的震撼时,Ilya 发文官宣离职。
自此,在外界的印象中,Ilya 负责技术,Altman/Greg 负责商业化的的黄金铁三角就此正式分道扬镳。
Ilya 的离职,只是 OpenAI 离职潮的一朵浪花,更准确地说,自「宫斗大戏」之后,OpenAI 内部就经历了一轮轮人员洗牌。
出走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昨日同步宣告离职的超级对齐团队负责人 Jan Leike、Ilya 亲信 Leopold Aschenbrenner、前开发者关系主管 Logan Kilpatrick……
当然,这其中有自愿离开的,也有被 Google 等其他大厂「撬墙角」的成员。
网友还借着 Jan 的离职消息玩起了梗,跟风发起了一场假装自己刚从 OpenAI 离职的推文运动,火爆程度不亚于当年的「是的,我们有一个孩子」。
负责人的离职似乎也预示着超级对齐运动的「名存实亡」。不知道一直扯着 AI 安全大旗的 Altman 在面对马斯克的怒喷时,是否真的做到波澜不惊?
但现在,一切都回不去了。
当我们回望网友分享关于 OpenAI 早期的合照时,不难发现,那时的团队成员清一水都是年轻人的面孔,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都已成为 AI 领域的中坚力量。
而在 OpenAI 内部。学历结构也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据去年智谱研究的统计,ChatGPT 团队中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数大致持平,占比分别为 33%、30%、37%。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即便是初出茅庐的的应届生,也有机会在 AI 的舞台上独挑大梁。
在之前的报道中我们也提到过,令业内震惊的 AI 视频生成模型 Sora 主要是由 13 人完成的,其中甚至不乏应届博士生和 00 后,主打的就是出道即巅峰。
去年,Altman 被踢出 OpenAI 董事会时,数十名内部员工宣布辞职,并在 X 上刷屏同一句话,「没有员工,OpenAI 一无是处」,表达了对共同事业的坚守。
如今,这句话再次在 X 上被广泛传播,但这一次,它所承载的个中意味已然截然不同。
的确,OpenAI 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人才始终是这个故事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