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加拿大UBC华人博士回国4年后自杀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5月12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张截图声称:"我的硕士同学宋凯博士(加拿大UBC博士),2019年4月引进到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工程系,首聘期4年,考核被学校认定不合格,降级降薪处理,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宋凯于4月2日在南京自杀去世,终年38岁。"
宋凯自杀的消息从小红书开始,在微博上引爆,最终被网友盯上热搜。
公开信息显示,宋凯于1986年出生,2013年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在国家留学基金(CSC)资助下留学加拿大UBC大学攻读博士、博士后。2019年4月,时年33岁的宋凯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任职副教授。
令人倍感震惊和遗憾的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北大研究生、UBC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竟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随后,网上充斥着有关宋凯自杀原因的猜测。网友认为学校对教师"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是压倒宋凯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时间,南京林业大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从宋凯的履历可以看出,从本科到博士后,学校越来越好,学历越来越高,绝对是人生励志的典范。
而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是,宋凯因首聘期考核未通过,被降级降薪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在“非升即走”压力下自杀。
不过,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相关负责人5月13日证实,宋老师确已去世,但网传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
与此同时,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宋凯患有抑郁症,生前并没有被降职。
南京林业大学强调,学校根本没有“非升即走”的政策,只是按照聘用合同进行正常考核。工作人员解释,宋凯退还了人民币1万元的安家费,原因是他没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这是当时入职合同中学校约定好的条款。宋凯去世后,学校称将给予其家属抚恤金。
据报道,2023年南京林业大学发布《南京林业大学高层次人才首聘期考核办法》显示:
该办法适用于学校引进的F类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首聘期一般为3-4年。学校和引进人才签订《南京林业大学引进教师协议书》,依据协议书进行考核。

办法规定,考核总分满分为100分,其中,科研项目类满分50分,论文类满分50分。其中,科研项目类,获批协议中约定全部项目得50分,否则不得分。
该协议载明,合格为考核得分100分、基本合格为考核得75分及以上、不合格为考核得分75分以下。考核合格则一次性发放剩余购房补贴,基本合格不予发放剩余购房补贴,享受待遇者降级聘任。不合格则不再续聘;或经双方协商一致予以有条件降级聘任,不予发放剩余购房补贴,同时按下一层人才引进待遇退还安家费、购房补贴的差额部分。
而这个协议也是宋凯压力的由来。
澎湃新闻援引知情者的讲述称,宋凯生前确实面临着不小的考核压力。比如宋凯因为有基金项目申请书要交,年后开始就“忙得不得了”;提及基金时,说自己脑子一片空白,写不出来,还念叨着“来不及了”;因为考核没过,他退还了部分安家费,被知情人称为“面子上的否定”……或许是这些现实刺激,叠加他长期患有抑郁症,最终导致了悲剧。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就考核标准而言,如果教师手里没有国家级的课题,是很难达标的”。
当国家级的课题成合格的硬指标,不难想象其难度。而宋凯就是只有论文,没有拿到项目。

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很多高校出台了严格的青年教师考核办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已有110余所大学实行以“非升即走”为核心的新型聘任制度。
青年教师也将自己比喻成“学术牛马”,从工作开始就要接受非常严格的“抽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