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跟此前「金三银四」的盛况相比,谈到就业问题,目前整体的时代情绪无疑还是凝重的。就业需求缺口激增;五花八门的新业态、新岗位也在不断涌现——在双重冲击下,当代职场人的求职诉求与心态,逐渐变得复杂又多元……
流行「祛魅」之后、抛开泡沫和光环,大家找工作变得越来越「务实」了吗?
越来越多职场人真的转行去做轻体力工作了吗?
我们是否变得越来越关注「工位之外」的价值与生活?
……
基于种种「切身之问」,@知乎职场 携手 @拉勾招聘,在今年 4 月至 5 月,联合发起了一场名为「职场进化论」的活动,聚焦「职业转行、新业态&新职业冲击、春招找工作、跳槽换工作以及职业心态的转变」等高频问题展开讨论。
@知乎职场 希望除了给大家供给实用的求职、就业方法外,还能为大家提供——更多视角、更多元的行业经历。我们也在本次活动中,招募到了大量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职业背景、经历过多次职业身份转型的「职场懂行人」,让他们在知乎上述说亲身经历,给大家带来「过来人」的经验参考,以及做出职业迈步的勇气和信心。
Q:当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感觉停滞不前时,应该如何应对?
|答主:
崔璀

职业背景:优势星球创始人、优势管理研究者
在我还没有足够成熟到去认清很多本质的时候,我也有过这样的呐喊: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离我想到达的地方还那么远!现在我理解了,其实这是委屈啊。委屈只是感受,并不是问题的解药。如果一旦委屈就放弃,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
只要人生或者职业真的往前再跨上一个台阶,再推进一个阶段,你就会发现,之前的努力那么低效,是因为方向还不够好,或者路径不够清晰彻底,又或者是你的重点放错了。我把这些都称作是「努力的策略」。策略对了,你就不会对这样的问题产生怀疑。
当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感觉停滞不前时,解决办法也不难,一是坚持,二是换赛道。说到底,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发挥自己的优势。

Q:你是否能感受到当代职场人开始越来越关注「人生的新曲线和新杠杆」?

|答主:苏洋
职业背景:资深程序员、技术布道师
这几年我能够明显感受到身边许多小伙伴都在折腾「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曲线,努力匹配这轮技术变革带来的效率红利和时间杠杆。
有的平台和媒体让我们恐慌 AI 抢走了饭碗,我们将被替代。但是,明明国家大方向之一(新质生产力)、商业环境(更高效率)、你的公司和所在组织都在和你说,把 AI 用起来,我们还有好多事情要做,亟待解决,机器擅长的事情就让机器去做,我们来找和做人该做的事情,你是有限的生命,有限的青春,你明明还有爱好可以去折腾,明明还有家人可以去陪伴,明明还有很多懒可以偷。
知乎上有很多经典的回答,善用搜索和工具、搜索对你真的有用的东西,相信你一定能够收获很多。

Q:你如何看待数字游民这一职业?哪类人适合当数字游民?

|答主:卫小妖GOGOGO
职业背景:景观建筑设计师、婚礼品牌创始人
这个话题我很有发言权,因为我的职业生涯……有那么点「特别」。2013 年研究生毕业到今年 2024 年,我已经工作了 10 年+了,前 8 年在美国的一家景观建筑设计事务所,8 年中外派回国那 3 年我不需要坐班,就是飞来飞去;
后来 21 年辞职回国 GAP 了 1 年半,做自媒体,更是没有了坐班这个概念。去年到现在我重新回归职场,居家跨时差远程工作+自媒体,这样看来,我的职业生涯竟有一半时间都在做「数字游民」。

(那会每年的出行航线图)

如果你也想要做「数字游民」,最核心的还是要有一些护城河的技能。除此之外,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自由工作者非常「自由」,但其实这么多年自由工作做下来,我觉得这类工作反而要求你更能抗压、耐得住寂寞,能够拥有自我激励等心性。

|答主:
鲍艾乐

职业背景:拉勾招聘联合创始人、CMO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数字游民」更像是一次消费(类似于旅游游学这样的消费),而不是一次投资。更不是职业的终极归宿。
他们中有一部分是天然的自由职业者,比如编剧、设计师、外包技术人员等,这类人群长期以来已经存在。另外一部分,是指原本有固定职业的人,选择离职之后 GAP 一小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旅行、游历、同时做一些原本专业的工作。
总的来说,如果你年龄在 28 岁以内,职场有一定积累,但生活负担不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以选择阶段性的 GAP,让自己游历、休息、重新出发。

Q:如何看待「越来越多职场人转行去做轻体力工作」?

|答主:
Arci

职业背景:猎头公司合伙人,前企业资深招聘负责人
「轻体力工作」可能一点都不「轻」。随着职场的内卷,年轻人开始讨论起「轻」体力工作,但是很多人对「轻体力工作」的认知是镜中花、水中月。
有句老话说:「隔行如隔山」:当你不在一个行业中,其实很难明白它的门道,也不了解他其中的苦和乐。
我本人是做招聘的,最近两年遇到很多空档期陷入求职焦虑的候选人。其中有不少,当初憧憬轻体力工作「美好」,但是一周、一个月的新工作的「蜜月期」后,很快磨灭了激情。
|答主:
狐狸君

职业背景:跨境电商资深运营
做轻体力活,在很多人看来是逆职场的行为,毕竟大多数人的认知便是职场里只有不断往上爬,才能对得住自己的学历、能力、家庭等。但在不断内耗的职场环境下,「让自己开心」反而变成了眼下非做不可的事情。
轻体力活是否会造成「断档」的职业发展路径呢?其实不一定。从事轻体力活也许只是「gap year
的另一种平衡方式,一边打工一边让自己迅速降低内耗,维持生活的同时又能让自己远离精神紧张的环境,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适当让自己感受一下不同类型的轻体力工作,或许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思考清楚未来的职业规划。

一直无法抽离出来只会不断加深自己的负面情绪,反而不利于自己长久的职业发展。

Q:「只要有网,在哪都能办公」自由职业是种怎样的体验?

|答主:
Luna Li黎瑾

职业背景:自由撰稿人、Lonely Planet 内容策划
从 2015 年中告别全职工作算起,我已经做了多年的自由职业者了,绝大部分时间以撰稿为生,偶尔也从事一些副业,包括摄影、旅行定制、自媒体……本质而言,自由职业也是职业,不会因为挂了「自由」两个字就什么工作上的烦心都没有了。
前几年我一直做 Lonely Planet 的内容策划和作者,确实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时随地完成工作。这让我拥有了充分的自由移动性,每日工作时间也是由我自己说了算,这些都是我选择自由职业所看重的。

(我参与编辑和撰写的部分书籍)

2015-2016 年我自驾亚欧旅行的一年期间,我在移动过程中参与了 LP 两本指南书的编辑,跨越地理与时差和国内的同事们进行沟通,在北极的冰雪、大西洋的风声、地中海的海鸥骚扰下,审阅和修改国内分省旅行指南的稿件。

(在秘鲁探访马丘比丘)

无论去哪儿都要带着电脑,无论去哪儿都要想办法连上网。在北冰洋的海冰上,伊拉克的沙漠里,新西兰的森林中,我都进行过工作……做自由职业者最真实的体验或许就是——周末和假期对我而言都不重要,只有截稿日才值得记住。
|答主:
李壮丁

职业背景:资深自由职业者,前国企职员
自由职业已经六周年了,并且准备延续到退休。我每天的办公状态和环境,就是这样:

自由职业者,尤其是做创意型工作,不能一直待在某一个地方,也不建议一直待在家里。你需要人为的、主动地给自己营造一种「他人在场」的环境。
一方面,周围有人,能够对你起到一定程度的心理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你去了咖啡厅,点上一杯红茶或者咖啡,你要对得起你付出的这个成本,你在心理上会更加集中去办公,你要在这个时间内,产出的收益要值回这个成本。这么多年下来,我一直都是这种状态,别人上班,我就抱着笔记本电脑,去我熟悉的地方办公,有网、有一部电脑和一台手机,就行。
Q: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爱搞副业?如果主业的收入比较高,还会继续搞副业吗?

|答主:
你察妹呀

职业背景:个人工作室媒介、前外企品牌人
不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搞副业,而是相比起更加追求稳定安逸的父辈,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更自由开放、异质分化、追求自我价值的经济社会中。
大学寒假我去肯德基上一天三倍工资的班,不必节省生活费也可以去看音乐节、追喜欢作者的签售、买吉他和上舞蹈课,做自己财力范围内的任何喜欢的事;
也曾在春节期间把家乡的特产推销给远方的网友,算是吃到了古早的网购红利,因此复刻并创造了很多其他商机;
参加过支教,做过托管班辅导老师,激励过一位留守小朋友从 40 分考到了 60 分,深以为傲;
辞职后一边做自媒体,一边帮创业的朋友做新媒体运营、项目经理、全案策划、独立媒介,为后面创办自己的工作室积累经验……
在我年纪尚小时,尝试的副业/兼职往往机械单一、可重复性高;随着年龄增长,选择的副业不再是可重复性的劳动,需要「动点脑子」,它带来的收益回报也更高。

当我将施展兴趣和获得财富相结合,我才有机会一遍遍突破我的主观阈值。
当代职场人,在更多元的新业态、新职业环境背景下,好像确实变得拥有了更务实、更切身的职场发展观。

在我们看来,所谓「职场进化」其实不仅仅是对一份收入满意工作的期待,也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更是在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主动寻求破局、主动寻求「确定性」的上进本能。
👇点击「阅读原文」,诚邀你来「职」点迷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