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网
撰文/小酒
最近几天,高端健身连锁机构Space的会员或许有种“家被偷了”的无力感。
4月30日,五一小长假来临前一天晚上,Space突然宣布自5月1日起所有门店停止运营,公司将依法进入清算状态。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让准备快乐迎接假期的会员们措手不及。
“跑路”魔咒还是降临在了这家明星健身房身上。
01
“跑路”猝不及防
从会员、教练及商场的反应来看,Space的“跑路”无异于一场蓄谋已久的背叛。
有会员表示,Space在三月底表示即将涨价,并开始大力推销年卡,有不少会员因此升级课包,通知闭店时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卡。倒闭前一周,Space官方还在推送岗位招聘通知,发布闭店公告当天,Space门店还在正常上课,有会员称“老师还在说五一每天都有他的课,4月30日突然就收到了所有课取消的通知”。
图源/公众号@Space音乐健身
图源/小红书@扑妹
同样被“跑路”伤到的还有业主方。据北京国贸商城贴出的《致顾客的通知函》得知,国贸商城也是在4月30日突然收到Space方的邮件,告知其将于5月1日起全面停止经营,解除租赁合同。国贸商城表示Space方单方面停止经营店铺、解除租赁合同的行为属于严重违约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损失,将保留向该公司主张索赔的权利。
不过,某招商资深人士向《联商网》透露,“购物中心在招健身会所时,对于其可能倒闭是有预期和预案的,会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
图源/小红书@ZGG_
这次“跑路”中更严重的是,与以往其他“跑路”机构的做法不同,Space甚至没有留下一个联系方式。
尽管如此,Space的突然倒闭也并非没有预兆。
闭店之后,有用户回忆,自己经常去的门店设施陈旧损坏,但却久久不维修,有用户表示之前的Space需要采用黄牌制控制人流,现在反而常常因为凑不够人数取消课程,还有用户透露Space在3年前取消了此前一直提供的环保袋服务。
此外,2021年,Space APP突然转换为付费模式,在此之前,Space还在APP里举行过众筹活动以便支撑软件继续运行。不过,该软件最终还是被下架,Space选择转战微信小程序。
图源/小红书@海里肥草莓
2022年,Space上海港汇恒隆店闭店,2023年,杭州湖滨银泰店闭店,2024年1月,上海新天地店闭店。
此外,有网友表示,“在大概4个月以前,知道我一直在Space健身的招商同事就提醒我说Space可能要倒闭了,让我当心一点。”
图源/小红书@Mojito&Tequila
以上种种细枝末节,都在暗示Space的运营早已出现了问题。
02
内外交困
2015年,Space由前索尼音乐台湾及内地创始人Matthew Allison创立,他创造性地将音乐和动感单车结合在一起,由此获得音乐圈内不少明星的个人投资。之后Space每次新店开业,还会有明星为其站台。
2016年9月,Space北上大陆开店,首店落子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进入大陆市场时,Matthew曾表示计划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开设近百家体验馆。
2018年,Space获得阿里巴巴台商基金领投、吴彦祖个人投资的1亿元B轮融资,加速其在中国大陆门店的扩张。
但之后即便在鼎盛时期,Space门店数量也只超过了10家。据Space官方公众号显示,截至倒闭前仅剩6家门店。
既有百店目标,又获得了融资,为什么Space还是沦落到倒闭的地步?
从Space的发展模式来看,成本高企是Space拓店缓慢的关键因素之一。Space始终坚持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选址,房租相对较高,坚持自己搭建教练团队,且要求教练不能在其他健身房授课,坚持课程自研,因此导致整体上运营成本较高。
在某社交媒体上,自称Space第一任市场总监的网友透露,“据我所知,在取消了健身顾问(就是销售人员)之后,营收一直走下坡路,单个门店月均十多万收入,成本大几十万,扛不住房租和运营成本了。”
图源/小红书@EtG
也正因此,面对疫情冲击,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选址让Space承担着更大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主要消费客群中产阶级出现消费降级现象,会员消费能力的下降让Space的境遇进一步糟糕。
为了改善自身经营压力,Space选择投资线上。2021年,Space宣布收购家庭健身公司myShape。myShape是国内最早主推AI智能私教的家庭健身品牌之一,产品为连接电视或投影的AI健身设备、AI健身电视、3D健身镜等,通过捕捉分析用户健身动作给到相应训练指导,公司也曾和国际一线健身器械商合作,发力健身镜。
但Space忘了,线下优势才是自身独树一帜的存在基础。随着线下经营的逐渐恢复,以及线上健身的退潮,这笔投资最终以失败告终。
更糟糕的是,Space在积极展开自救的同时忽略了用户,在今年强推订阅模式,导致客户体验下降,不少客户流失。有用户直言,“Space缺乏定期的用户调研,对用户反馈置之不理”。
内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叠加外部资本市场降温,最终压垮了Space。透露Space营收下降、被房租和运营成本拖垮的网友表示,他帮忙问了几个投资人,但都因为Space“负债太多不愿意收购”。
03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Space闭店一事,运动教育品牌“宾果未来”创始人&CEO、原乐刻运动联合创始人David向《联商网》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企业生存的基本法则是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和规模优势。健身品牌想要有长期的竞争力,成本领先战略才是最核心的战略优势,先建立核心优势,再去做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
他强调,“可以谈产品创新,但没有成本优势,基本是无法跑赢的”。
他以乐刻和中田健身为例,分析它们的成本优势。他表示,“乐刻虽然有很好的数字化能力,但它的根基是成本领先,中田虽然有不错的股权裂变机制,但核心也是从选址和股东上大大降低总体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享中,David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健身仍然不是必需品。”因此,健身习惯的培养也是健身行业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不过这也恰恰说明,健身行业市场仍有待挖掘。灼识咨询报告预计,2027年中国健身人群规模将达到4.64亿,中国健身市场规模将突破两万亿元。
据《联商网》统计出的《2023年度中国健身房连锁品牌TOP20》显示,中国健身市场充斥着挑战与机遇,未来的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
写在最后
查阅近三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每年有10%-14%的商业健身房倒闭,而全国广义上的健身类场馆数的数量在11万左右,即每年有10000家左右健身房倒闭。
因此,Space的倒闭并非个例。近年来,梵音瑜伽、一兆韦德健身、卡莫瑜伽等机构的接连倒闭揭示着当下健身行业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消减消费者们对预付费消费模式的信心。
在倒闭的健身品牌中,Space或许最令人扼腕叹息。宣布闭店之后,不少用户流露出不舍与惋惜。从自身硬件来看,Space师资力量雄厚,健身氛围浓厚,在不少用户心中是“团课天花板”般的存在。
健身赛道的玩家们应该明白的是,摆在健身机构面前的难题自始至终都是如何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健身行业的大考还在继续。
今日互动:
你去
Space健身过吗?

欢迎
留言评论

欢迎关注联商网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