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中俄欧亚安全合作新构想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在4月9日举行的中俄外长北京会谈中,俄罗斯与中国商定吸纳志同道合的国家,开启欧亚安全对话。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会谈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俄罗斯和中国“在加强欧亚大陆的安全方面有着共同的优先方向”。拉夫罗夫说,美国主导的欧洲-大西洋安全体系长期以来以北约和欧安组织的形式存在,将自己置于国际多边体系之上。正因为如此,出现了构建欧亚安全任务的必要性。
虽然中国官方部门在中俄外长会谈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未提及欧亚安全对话有关内容,但俄罗斯媒体已经将其作为会谈成果报道,且在王毅与拉夫罗夫共同会见记者时,拉夫罗夫也就相关问题作出过表示,因此“欧亚安全对话”应该确为中俄以及有关国家正在协调推进的议程。那么,它为何会出现,又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01
俄罗斯难再融入西方安全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英国推行了一项基本外交安全政策——大西洋主义,它强调北美(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和西欧国家在军事防卫、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团结与合作,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对抗社会主义阵营。
北约即是一个大西洋主义组织。事实上,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便迅速启动。1991年,俄罗斯加入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997年,双方签署《俄罗斯联邦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为双边关系奠定了基础。
此后,双边关系虽曾因在科索沃问题上的分歧以及俄格战争而有过停滞,但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对话与合作。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北约相互指责对方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双边关系受到较大影响。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二者更是站在了对立面。
北约作为冷战遗产,持“排他”思维,对俄罗斯始终心存芥蒂。纵观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发展历程,二者虽然开展过一系列对话与合作,但北约似乎从未真正考虑过让俄罗斯成为正式成员,反而通过北约东扩使得双方分歧越来越严重。
欧洲还存在另一重要的安全对话机制,即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简称“欧安组织”,它源自冷战时期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现成员包括所有欧洲国家以及北美、亚洲一些国家,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成员国之间就欧洲事务,特别是安全事务磋商提供平台。
作为欧安组织成员的俄罗斯,一直将其视作自己有效参与欧洲安全事务的重要平台。尤其在俄罗斯与北约的安全合作完全停摆之际,欧安组织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仅存的多边合作平台。俄罗斯希望通过欧安组织保持在欧洲事务中的影响力,同时在北约东扩并与后苏联空间国家开展安全合作之际,增加自身影响力,避免被边缘化。
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种种制裁令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的反俄情绪,欧安组织提供的俄欧对话平台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急剧减小,甚至一些极端反俄国家试图完全关闭与俄安全对话的大门,欧洲安全环境出现极大的不确定性。
欧安组织每年举行一次外长会议,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共举办过两次。2022年底,反俄情绪浓厚的轮值主席国波兰史无前例地禁止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入境参会;2023年底,轮值主席国北马其顿邀请了拉夫罗夫出席会议,但就拉夫罗夫在会议中遭受的谴责、抗议,各国难以掩盖的诸多分歧,以及次数十分有限的俄罗斯与别国双边会谈来看,许多欧洲国家仍在“自说自话”,通过逃避对话的粗暴非理性方式表达反俄立场,欧洲走出安全困境依然道阻且长。
拉夫罗夫在会议发言时表示:“欧安组织已沦为北约和欧盟的附属品,该组织正处于消亡的边缘。所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出现了,振兴它还有什么意义吗?”足见俄罗斯早已厌倦在欧安组织乃至西方安全体系框架下解决安全事务。
从其每年发布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来看,“去西方化”也越来越明显。俄罗斯渴望寻求一种新型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作为欧安组织的替代品,以确保持续发挥对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的影响力。
02
中俄安全合作现状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双方在政治、经济与能源、军事与国防、文化与科技等安全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不断取得成果。
2023年3月20-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受到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热烈欢迎
政治互信为两国安全合作奠定基础。中俄始终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高层交往频繁,政治对话机制不断完善。中俄元首会晤频率高,双方还建立了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源谈判代表会晤三大机制。中俄在多边事务中也保持着密切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经济与能源领域合作有力保障双方经济安全稳定发展。从2010年起中国一直是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如今,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和西方对俄罗斯的重重制裁与孤立,俄罗斯与中国扩大贸易、开展更广泛合作的需求进一步加深。
202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401.1亿美元,完成了两国领导人此前制定的五年时间里将两国贸易额增长一倍、提高至2000亿美元的目标。
中俄贸易额在2023年创下了新高
双方在能源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国是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等的重要出口对象,俄罗斯也是中国油气的重要进口来源。两国的一系列能源合作项目,包括位于北极地区的液化天然气项目等,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军事与国防领域同样拥有密切合作。中俄两国军队和防务部门一直致力于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军事互信。两国在武器制造、飞机、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两国多次举行联合军演,著名的“海上联合”系列演习已经常态化。
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安全合作亮点纷呈。近年来,中俄均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侵袭,也面临着西方国家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否定与攻击。两国共同保卫彼此的国家历史与文化安全,这尤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75周年之际共同发表文章、举行纪念活动为代表。
科技领域两国共同遭受西方的封闭孤立,明确要加强互信,开展高新技术领域交流合作。两国在航天、人工智能、5G、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随着国际及地区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全球性威胁挑战日益上升,对全球安全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中俄作为在维护地区安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大国,以“百年变局”的共同认识和现有的安全合作为基础,具有推动人类安全共同体建设的责任。中俄共同探索构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为更多国家应对安全挑战,保障各自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平台,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03
开启“欧亚安全对话”的意义与前景
前已叙述,构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俄罗斯维持影响力的需要,也是中俄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而从欧亚集体安全所带来的共同利益及欧亚实际安全情况来看,开启欧亚安全对话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与俄罗斯在欧亚集体安全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中俄都强调维护欧亚大陆和平稳定,防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带来破坏性影响,同时主张欧洲寻求战略自主,不受美国的意志裹挟。中俄也都反对北约东扩,谴责其为地区安全和稳定增添不确定性因素。欧亚大陆还存在诸如恐怖主义、贩毒、政局混乱等其他挑战,需要包括中俄在内的大陆各国合作解决。
欧亚安全具有一体性,身处同一片大陆的民族和国家相互依存。因此,建立一种欧亚安全对话机制,并吸纳志同道合的国家加入,从而以欧亚集体安全来应对一系列危机和挑战,是中俄的共同需求,也是欧亚大陆维持和平稳定的应有之义。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政治与经济部门主任谢尔盖·卢科宁称:“上合组织和集安组织成员国中志同道合的国家可能会参加中俄打造的欧亚安全对话。”上合组织本就因安全而生,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是上合组织成立宣言和宪章中明确规定的根本宗旨,在发展进程中,成员国也不断丰富上合组织安全合作内涵。
集安组织是区域性军事同盟,从其全称“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便能看出成员国之间安全合作之密切。上合组织和集安组织成员国加入欧亚安全对话的可能性较高。除此之外,谢尔盖·卢科宁还认为,伊拉克、叙利亚等曾遭受美国入侵的国家会是“志同道合者”,但印度“可能有自己做事的办法”。
匈牙利与塞尔维亚等与中俄关系较友好且一贯反对关闭与俄对话的欧洲国家,或许会参与欧亚安全对话。斯洛伐克总统大选刚刚结束,新总统佩列格里尼与总理、议长均主张国家独立自主,反对美国及欧盟、北约干涉,既然加强安全沟通符合国家利益,那么斯洛伐克或许会对欧亚安全对话抱有兴趣。
俄乌冲突爆发已经两年多,一些欧洲国家在自身对俄制裁以及欧盟和北约框架内的对俄制裁中,利益严重受损,在此援乌乏力且乌反攻不力之时,或希望与俄罗斯恢复一定程度上的对话,则欧亚安全对话有望成为实现此愿望的平台,毕竟在中国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约束下,欧亚安全对话不可能是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温和的性质使它对这些国家具备一定吸引力。
谢尔盖·卢科宁表示:“这条道路上有很多困难,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利益……但这对于共同制定长期战略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可以预见,作为不由西方世界主导的多边合作平台,欧亚安全对话将经历不少外部的阻挠和反对,内部也会因各国利益与诉求不同而产生分歧和矛盾。
但若能吸引到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克服外部施压,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和寻求交汇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探索新可能,欧亚安全对话将为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共同应对安全挑战,保证各自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在不确定世界中开辟一条确定之路。
欧亚安全对话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焦奕格
编辑 | 张咪咪
责编 | 李昊鹏 吕雅晨 李闻多
 郑心 
热文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