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刘向林 王菲宇
最近《自然》子刊发布的一项纳入40万名参与者的研究中指出,相较于300米缓冲区内绿地接触最少的参与者,那些长期暴露于绿化环境中的人,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分别降低了16%和14%。正在上班族中风靡的“公园20分钟效应”又多了一份可靠的依据:一个人只要去公园待上20分钟,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会变得心情更舒畅。
这貌似就是老话说的“接接地气”,中国的古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花草树木、土地河流,与自己的生活同为一体,自然远比人造之物更重要。古人们生长于土地上,受万物恩泽。如今过去的诗意栖居已被时间碾轧,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量人群涌入城市,土地变成了柏油马路,混凝土的高楼一幢幢林立。在焦虑时时来袭时,有人意识到某些重要的东西越来越少,比如那些“植蔬果花木之地”,那曾是古人们精神依托的根基。
其实早在19世纪,大城市病同样就困扰着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大陆。1898年英国社会规划家霍华德发表了论著《明天的花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甚至掀起了一场运动。霍华德想解决当时大量人口涌入伦敦产生的种种问题,试图建立一个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
“花园城市”理论在实践中常被简化成注重城市园林绿化,但霍华德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花园”仅是一个表层,背后是雄心勃勃的城市乌托邦计划:居民随时随地身处自然美景中;拥有高工资、低税收和低租金的理想生活;拥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光辉的前途;人民拥有最大范围的自由。
北京昌平区天通苑街心花园生机盎然
来源:视觉中国
乌托邦终归不长久,“花园城市”计划被各国效仿后只剩下一个外壳,霍华德追求的实质消失不见。同样的,到了20世纪的东亚,脱离农耕社会进入现代化之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也再难回头。
幻想破灭,但过去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景保留下来。重提“花园城市”的意义已不同往昔,解决的都是人、自然与城市的关系。在人口过于密集、高楼鳞次栉比的当下,不仅需要通过合理规划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公园20分钟效应”,还有更深入肌理的生态系统、交通问题、社区营造等等民生问题。
4月25日,“城市就是花园——北京花园城市高峰研讨会”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主办,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三联人文城市承办。
为期一天的分享和讨论,不仅邀请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生态环境、风景园林、人文社科等领域的专家们建言献策,围绕北京建设花园城市的政策、方法及实践等问题交流研讨,展望北京花园城市建设蓝图,更聚焦北京这座城市,讨论了一些大众关心的话题:建设花园城市,对北京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北京历史上有着建城营造的优秀底子,在当今时代,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做?
各界代表参加“人人都是园丁——北京花园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倡议仪式
花园城市的
七种药方
怎样度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
杨开忠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IWB模型与路径
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家有不同的定义。从人与自然互动的界面来看,关键在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冲击越小,生态越文明,人与自然共生越和谐。我们要揭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机理和路径,关键在于揭示人类驱动环境变化的机理和路径。上个世纪60年代末学术界就开始相关探索,最早是强调人口或技术等单一因素决定;70年代初期开始转向多因素的综合分析。
北京十里堡二道沟畔桃花盛开
来源:视觉中国
传统的综合分析模型把人类系统视为“黑箱”,无法完整准确揭示环境变化的人类驱动机理。基于这种局限性,我们抛弃了把人类社会作为黑箱处理的方法,建立了环境变化人类驱动机理综合模型。这个模型以报酬递增经济增长和经济地理理论、资源纽带理论和技术经济范式机理为综合基础,整合了各种分散的相关探讨,包括空间规划特别强调的城市化水平、容积率和紧凑度,可以作为多学科共同对话、分析本领域相关因素的平台。基于这个模型的理论逻辑和碳排放、水足迹、废水排放等不同粒度环境影响的中国经验,我们进一步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完整路径,指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要“六线共同发力、四极综合引领”。其中,“六线”即碳线、能源线、资源线、生态线、空间线、增长线;“四极”即碳、能源、ICT(绿色计算)、交通运输。
我们的居住环境是怎样恶化的?
欧阳志云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2023年城镇化率超过了66%新增城市人口超过7个亿。这个过程中,城市生态空间丧失、生态功能退化,城市人居环境恶化。北京市开展城市花园建设就是希望从生态的角度对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我们从2000年开始开展北京城市研究,系统观测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的水、土、气、生要素,水、氮、碳等物质流和生态过程,土地利用格局与变化,我们观测项目包括土地格局、城市环境、城市生物、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等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猫头鹰出没
来源:视觉中国
从2004年开始,我们建设了301个长期生态监测样地。还建立了和健康相关的花粉监测和微生物调查。
比如研究城市植物,城市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我们对城区五环内做了调查,北京植物是848种,北京当地的只有46.3%,国内引用种是27.2%,国外引进的是26.4%;也分析了北京花粉致敏植物,发现有68种,其中乔木36种,灌木5种,桃木27种,其中国外引进13种,相对比例比较高。
我们还做了环境净化调研,研究主要植物的吸附净化量是多少。分析了北京每个城区的总的吸附量,面积越大绿地比例越高,吸附量越多。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面临绿地结构简单、生态功能低的问题,是城市人居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花园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环境净化、休闲游憩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
“千年古都”北京城如何成为花园城市天花板?
石晓冬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彰中华风光 叙古都新韵 绘生活画卷——北京花园城市的价值认识与规划响应
“花园城市”在中国语境上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古人讲“凡立国都,非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天津大学的王其亨教授说,北京的园林是在更大的区域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城市、水利和园林的统筹规划。尤其到了清代,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最大限度贯彻了传统生态自然美学思想,将城市规划和园林水系规划相结合,达到了“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的境界。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每轮总体规划都有一个园林绿化篇章。绿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在今天不断延伸,是一脉相承的。
路旁的围栏上蔷薇花陆续绽放
来源:视觉中国
北京建立花园城市,从规划上,我们认为要构建一个“一屏五带、两轴三环、九楔十五片”的城市空间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推动城和绿之间的融合至关重要,衔接各类专项规划,强化多要素的统筹,具体的空间策略总结为五个字——“连、亲、融、丰、韧”。

这些事做完之后,再下沉,营造花园场景。这些花园场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北京塑造了八类花园场景,有关于居住的、街道的,还有关于公共服务、商圈、厂区等等。
面向花园城市的可观、可感、可量化,我们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重点围绕人的生产、生活、休憩等需求,探索创新指标,比如全市各类科普教育的场所,消极空间转化的面积,全民友好公园的数量,花园式特色场景个数等。
花园城市的建设还要不断探索城市运营的模式,提倡全民参与,科学层面加强宣传和科普。要推动花园城市建设,还要注重经济可行性,要鼓励资本参与,探索绿色金融,以及生态价值实现的转化机制。最后搭建一个北京的花园城市的品牌。
公园城市指数是怎样的一种引导体系?
段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
公园城市指数的研究与应用
建设公园城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自然和人共同体的生态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时代精神的重要发展模式。城市指数与这些是积极相关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城市指数成为全球科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2014年,全球城市指数开始关注中国,北京和上海以外的更多中国城市进入评估体系。国内也诞生了一些指数,但大多指数都是以某一项内容进行排名。
2020年10月我们正式提出公园城市指数的框架,提出来以后受到广泛的关注。2021年建立了全国联合课题组,紧接着就是1-5-15-45指标体系的正式发布,也即是1个目标5个领域、15个方向、45项具体指标。2023年6月,公园城市指数和联合国人居署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启动了公园城市走向国际化的研究。
北京天坛公园里二月兰绽放成花海
来源:视觉中国
公园城市指数也并不打算成为一个标新立异的新排名体系,而是想提供更温和、更包容的新型公共技术产品来解决一些问题,强调价值导向、人民感受、客观数据、科学计算,对政府形成一个建议,能够让它朝公园城市价值导向的方向去努力发展。
我们先挑选了10个城市作为首批样板城市来分析比较,并请各方面专家进行反馈,由此形成10个城市的“雷达图”,在5大领域、15个方向、45个指标,都能够找到相对的排比,能够形成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满覆盖评估研究,建立了130项10万余条的数据库,初步绘就公园城市指数“城市画像”。近期,我们将正式发布《中国公园城市指数报告2023》,未来也会持续发布,实现人民性、引领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四项目标。
人的体验与感受可以测量吗?
张利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城市人因 阅读和设计高质量生活
建筑史上一直存在两条平行进展的线索:一条是在建成环境的物体空间,另一条是衡量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求和评价。后者长期滞后于前者的发展。因为物端总是易于量化描述,更容易得到科技支持。人端的量化,特别是空间体量的量化是非常有限的,进展受到制约。差距逐渐拉大。
现在是弥补这两者差距的历史性窗口期,来源于两类技术的成熟:一是人因的测度,一是沉浸式的环境。
人因测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测量使用者的体验,它是对人进行空间体验时的感官活动、神经活动、肌体活动等测度的总称。相较于传统的方法,通过更多维度的数据采集,更精准地分析空间体验。
沉浸式环境的技术可以引发几乎接近建成空间的反馈,引发的被试者的反馈高度近似于建成空间中的反馈,这样形成对城市建成空间或者待建成空间的试错方法,或者对已经建成空间的回溯式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讲的人因技术分析路径。
北京北芦草园胡同打造出花园景观
来源:视觉中国
通过人因数据分析,可以识别和量化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任务,如识别、漫游、共享和体感任务,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和分析城市空间,包括几何数据描述、活动叠加、行为归因和未来场景预测。这一技术和分析方法在文化遗产再造、城市集体记忆的延续、新型空间界面的发现和实验,以及日常生活环境的改进中都可以获得利用。

通过“城市人因”分析,把人的因素纳入建成空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之中,通过人因的数据量化,用人因科学的角度再现沉浸式的环境反馈,让城市空间能够被感知、被数据量化,真正做到“见物又见人”,从而更好服务高质量城镇化的时代需求。
花园城市的“北京方案”达成了吗?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住建部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秉承公园城市理念,谱写首都花园城市新篇章
北京花园城市是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全域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的赓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北京方案。2023年北京全域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9.3%,生态空间(林地、绿地、湿地)的比例超过了70%,北京公园数量达到1065个,每年接待游客达4亿人次,为花园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本底基础。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需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碳汇功能、林木蓄积量等方面需要不断强化。生态产品服务供给能力、绿地景观风貌雷同、花园城市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等需要完善。
北京校尉胡同西侧“口袋公园”是满眼的嫩绿
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希望从六个角度来强化花园式建设和研究工作:
构建全市域、多层级的生态大花园;加强花园城市生态体系的科学认证与评价;在花园城市建设过程中营造清新自然,低维护、近自然,乡土性的绿色景观;开展花园式的更新,在老城区内释放更多的绿色空间,通过小微绿地、口袋公园、胡同花园等手段释放老城区绿色空间;激活花园式经济,建立多样化的公园新型消费场景;探索公园多元治理的方式,提倡公众参与花园城市建设的治理模式。
中国草木讲出了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董梅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语言与文明系系主任,古典文学学者
东园之树 以招余情——以古典文学管窥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草木与人
在古代,人们不太使用“植物”这个词,而是代之以草木称呼。中国文化之中的草木是有感情的,是如人一样,有着人格,有着人的情感,有着温度,是可以与我的、与诗人的、与人的喜怒哀乐相交融、相呼应、相慰藉的感情。
距离现在近三千年的《诗经》里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有着人的情态,是战士将要去戍边,和自己家人、父母、妻子相别,离别有可能是永别。但是在《诗经》中,“杨柳依依”隐去了人的表达,只保留了非常含蓄的草木植物代人以言情。
人与草木、自然、植物的关联,已经进入到我们族群的基因之中。中国文化之中人与草木的关系,是多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我们本身就是农耕文明,身上衣裳、口中食都是来自于植物。另外有着情感层面的深厚关联,在数千年族群史的进程中,我们因为对于植物的物质性依赖,同时延伸出和植物草木之间的情感关系。除了物质、情感层面,我们还和草木植物有着精神层面的关联。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夫子的思想体系之中,他已经将草木引入到理想的体系,以草木所含有的某种自然特性来隐喻文化、精神、人格之中的理想。
北京圆明园的谐趣园春意盎然
来源:视觉中国
德国哲学家杜勒·鲁奇说,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华夏族群主体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自然体系之中,土地、气候、季节、时令这一套紧密体系,和我们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就是草木。在我们的文化生活和文明生活之中,最为明确的对象化存在就是草木,野就是植物。从这里出发能够探知中国文化之中的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
中国草木在对我们讲出中国故事,它们是中华民族生活、情感、精神所系,也会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所在。
花园城市,
最终为了
城市里的人
城市是一个综合有机体,有直观的外在,也有隐藏在机理里的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花园城市”终究是要由表及里地维持一种全面平衡。“自然”,哪怕是局部的自然,也体现着许多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将自然之道融入城市,不是简单地堆砌一堆花草树木,有很多值得细究、探讨的地方。
主旨演讲后,两场平行圆桌讨论分别举行。平行研讨一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花园城市引领高质量发展”为题,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所所长吴克捷担任主持,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顾问柯焕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系主任、教授林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恽爽,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副总建筑师徐聪艺等专家与公众代表一起参与,就花园城市与历史名城、城市高质量发展、生态管控的关系等话题,提出了诸多从理论到具体落实的多角度观点。
平行圆桌研讨一现场,由吴克捷、恽爽、石楠、柯焕章、林坚、徐聪艺(从左至右)共同参与
与霍华德的初始理想相似,石楠认为,厘清“花园城市”的概念特别重要。“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花园,并不意味着只讲花园这一件事。花园城市背后还有它具体的理念,其实是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城市病,包括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背后更重要的是怎么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首都园林绿化工作在建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花园城市是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理念的赓续发展。柯焕章指出,花园城市编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从大地园林化开始,几代人一代一代、一版一版规划编出来的,是对首都园林绿化工作的继承与赓续发展。今天,建设“花园城市”,还应将范围从北京城区延伸至乡镇层面,因为“乡镇在北京的面积占比还是很大的,乡镇发展也很快“。例如,高碑店乡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且家庭收入较高,房屋更新成三层楼建筑,但在规划布局和环境建设方面还有待提升。
在历史上北京城的营造是集大成的代表。如今北京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功能的负载已今非昔比。在林坚看来,北京的花园城市建设有三个要点,看方向、讲特色、讲统筹。“今天谈首都建设花园城市,其实在谈人与自然和谐的国际一流宜居城市。”北京作为一个背靠燕山、太行山,有五大水系、拥有2000万人口的高度密集的大都市区,在未来城市花园建设中,如何彰显首都特色?这是给北京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游客们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踏青赏花
来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数据显示北京的绿化总量表现出色,全域森林覆盖率已达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此外,北京公园数量达到了1065个。“但真的生活在北京,就知道是靠外围的屏障拉高了指数。”恽爽在发言中说道,“绿地多了,公园数量够了,怎样去运营好一个公园城市?”也就是说,城市治理和城市运营,才是未来更大的挑战。另外,发挥北京公园四季分明的特色,给大家更高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也尤为任重道远。
与会的几个人中,徐聪艺在一线从事城市设计工作,他认为在实操过程里,首先考虑的是功能性设计。“建设花园城市,实际上是为了城市里的人服务。”城市公园和绿地中需要融入必要的功能性,确保能服务人的日常需求。另外,城市设计也应当关注人的心灵感受,提升居民对城市空间的归属感。从更广泛的层面看,花园城市的设计也应该是一个包容公众参与的过程,鼓励市民在各种尺度的空间中植入自然元素,如窗台花盆或门前盆景。这种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大型公园和绿地,涵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强调了小尺度绿地的重要性。
平行圆桌研讨二现场,由董丽、何芩、李延明、王磐岩、李忠、景泉(从左至右)共同参与
北京之所以是北京,不仅因为是首都,还有时间沉积出的风韵,气质鲜明。平行研讨第二场以“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花园城市中的四季风景”为题,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董丽担任主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芩、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延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王磐岩、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景泉等专家及公众代表围绕城市绿化品质的提升、公园与人的关系等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建议。
“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秩序壮美”是花园城市最终的目标,何芩提到,花园专项规划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具有很强的政治中心定位属性,在城市建设中需要重视大国礼仪空间。建设中需要关注,一些重要的对外辐射的道路,以及机场、火车站这种重要的节点,怎样提升它们的城市风貌特点,体现国家的空间秩序,这是下一步的具体工作。同时,她还强调,城市的风貌特色是山水形胜、古今交融、森拥园簇,而最终目标还是要回到人,让人能够感知、进入、识别城市的风景。
做了几十年园林研究的李延明,认为“用两个五年中造了两百多万亩的林地”,给北京的生态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本体。提出“花园城市”,是在已有的成绩之上锚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城市绿化本身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新的平台、新的理念有可能让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坐在一起,共同解决过去很难解决的问题。从园林这个领域来说,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一些方法、做法甚至是流程。
北京杨梅竹斜街的改造关照着草木的生长
来源:视觉中国
曾经杨梅竹斜街改造时,一位参与其中的资深设计师是与会者王磐岩的同学,“土地很紧张,生活环境很局促,是否要拿出空间来做绿化?”这是改造街区时常会遇到的实际矛盾。但是他发现,居民在一个非常简陋的罐头盒里都会种上一株植物,就是董梅所说的“草木”。当他把这个小盒子搁在外面时,周边的人都会细心保护。这个矛盾的焦点就化解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与精神的寄托,这是本源的东西。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文化、艺术同时纳入生态的构建。
《三体》里面有一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走得太快,完全脱离了自然。就像李忠所说的,人类曾在城市生活中把自然“赶”出去,现在要学习着把自然请回来,为的是多接触自然,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精神。多一点公园和花园,就是让人类在进化中,不要那么快地把本源丢掉。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农业塑造的民族,四季分明塑造了我们的文化,而建设花园城市中,就是将看得见的文化向子孙展示,是彰显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做景观的景泉是北京人,对北京这座城市厚爱。红旗渠的博物馆有一个景观项目,景泉明确说,景观不要做,这一片农田就是我们最好的景观。“我研究三山五园、康熙说‘以仁为美’,北京是首善之地。什么是‘善’什么是‘仁’,中国尤其是在北京,应该是‘山水林田湖草’,尤其是田很重要。”景泉认为花园城市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在其中,强调精神性与生命综合体的感念,人与自然应互相共荣、互相成就彼此的生长。
平行活动一“打造你的专属掌上花园”现场
在严肃的研讨会之外,4月26日还举办了两场轻松有趣的平行活动。
“打造你的专属掌上花园”邀请UrbanRoots城市根系创始人薛瑞子,带领热心读者亲身体验了活动盆景DIY。摆弄着泥土、苔藓和植物,15名参与者在东四园艺驿站一起度过了难忘的绿色时光。
“胡同寻‘植’启事”则邀请七书坊创始人、文创设计师纭七柒作为领队,带领超过30名读者和其他参与者通过植物寻宝的方式进行城市漫步。这参与感极强的两场活动,像是对“花园城市”这个议题做了一个小小、非常实在的注脚。
平行活动二“胡同寻‘植’启事”现场
城市就是花园
——北京花园城市高峰研讨会
时间:2024年4月25日-26日
地点: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指导单位:
自然资源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承办单位: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区域科学学会
国家公园研究院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东南大学等
三联人文城市联络方式:
官方公众号:@城市家City+
官方视频号:@城市家City+
官方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