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收官
不少观众纷纷直呼不舍,有《我的阿勒泰》相伴的一周,治愈了无数人疲惫的内心
有人在工位上赛博吸氧——看得人班味都淡了
有人羡慕张凤侠女士美丽的精神状态——原来这就是不内耗的人生,这才是不扫兴的妈妈
一帧帧壁纸一般的画面看得人无心上班,当然,还有很多人为了文秀与巴太的CP是he还是be操碎了心……
《我的阿勒泰》剧照
虽然剧中的故事结束了,但阿勒泰的故事仍在继续。

在地理书上知道阿勒泰,

在李娟的文字里了解阿勒泰

8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阿勒泰系列代表作之一《我的阿勒泰》,是散文的首次影视化改编之作,原著中,李娟以细腻明亮的笔触全景式记录了北疆边地美好闪光的时刻,围绕在阿克哈拉村和喀吾图的乡居生活,展现了游牧民族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可以说是许多读者认识新疆、认识阿勒泰的第一扇窗口。
作家李娟,曾获2017年度“中国好书”奖,2018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9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国家大奖,作品被译为英语、法语、韩语、阿拉伯语、俄语、越南语、土耳其语等多语种版本,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她的文字多年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几乎本本都在9.0分以上,多次入选“豆瓣热门散文图书Top10”“中国文学非虚构Top100”“微信读书神作榜”等多个口碑榜单。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
李娟的大部分作品皆以书写北疆阿勒泰地区的生活为主题,将阿勒泰塑造为独一无二的文学原乡:《我的阿勒泰》是“关于北疆大地最美丽的文字”,全景式记录北疆美好闪光的日常生活。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我的阿勒泰》
而被俞敏洪归纳为“游牧四部曲”的《羊道》(《羊道·春牧场》《羊道·前山夏牧场》《羊道·深山夏牧场》)和《冬牧场》,则聚焦于这世界近乎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北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他们随着羊群逐水草而居,一年四季南北迁徙,一直“在路上”。李娟以数十万字的庞大细节,还原出一个壮阔纯真的游牧世界,是动荡与感人并存的史诗,古老感人的传统与古老感人的心灵在草原上游荡。
她用细腻的情感和质朴的笔致描述了个人的生活,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新疆大地的风貌。流动的生活让她深入遥远的北疆,与陌生的人事物相逢,从牧民文化与大自然的力量之中,体验到生命的深厚底蕴。困顿艰难的生活,在李娟笔下却呈现出明亮细腻,文字背后是对生命最为真诚敬重的态度。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回应当下精神困顿的反内卷之书,

疗愈心灵焦虑的勇气与力量之书

新疆,面积占据全国近六分之一,遍布雪山、大川、戈壁、沙漠、丘陵、高原等地形的广阔大地。一个从内地第一次进疆的孩子,她的眼睛、童心,被伟大的自然一下震撼了。李娟在采访中数次提到这种经历:“童年最早对新疆的记忆就是无边无际”,来到新疆的第二年,她喜欢给老家四川的小朋友写信,童年生存的艰难,为自然的壮美、大地的包容反复冲刷、疗愈。至此,李娟的写作虽然是围绕个人生活的,却不是私人化的,而是更为本质的,探索人类本质精神与话题——关于赖以生存的大地的,生存的疑虑与面对艰难命运的克制与豪气。同样的,她笔下的人物,母亲、外婆,女性角色,如扎克拜妈妈、女孩卡西、加玛等等,总是有一团抵御一切的豪情。当三个女人和一堆破烂,被司机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她们也能在荒野中支起帐篷,迎来“我们破破烂烂的家”;在哈萨克族聚居的小村过上汉族年,向漆黑华丽的星空燃放三支烟花。
《我的阿勒泰》剧照
她的作品以日常闲话的方式讲述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远方平凡的人们及他们平凡而努力的生活。戳中人们的痛点与笑点,世人所向往的诗与远方。
如果阅读真的有“精神避难所”,我想,李娟的作品,会是最好的代言人。
她未经规训、浑然天成的文字,让千万里之外的人,也能和她同享北疆大地的寒冷、艰辛、原始和质朴。她的文字化解了艰难与寒冷,让千里之外的人,超越地域与国别,感受到同样的明亮与希望。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李娟非虚构系列(8本)

如果花钱没办法让你快乐,肯定是买错了东西

除了写牧场生活的细腻与明亮,李娟的文字另一个被大家所称赞不已的风格就是她独特的幽默——
有人说,在当下这种环境里,快乐这件事似乎越来越重要了,但快乐本就短暂而珍贵,琐碎生活中常常是苦乐交织,与其一直寻找快乐的“镇痛剂”,不如试着让自己学习从庸常生活中获得快乐的能力。
李娟无论是在鲜有露出的直播与视频,还是在作品当中传达出的似乎就是这样一种能力。
李娟(花城出版社供图)
在被读者称为“脱口秀天花板级”文本的《记一忘三二》中:
她写自己小时候经受的“校园暴力”,老师用教鞭打人,并规定断在谁身上谁就得负责赔一根。她不只一次遭受过这样的暴力,但她记下的却是“李娟共赔了两根……真倒霉”,同时不忘抱怨一句,老师对找来当教鞭的棍子的要求“跟美猴王挑兵器一样挑剔”。(《挨打记》)
她写自己滑雪时,第一次滑,只滑了一圈就把两条腿都摔断了,当时躺在雪地上,她想的却是“总算可以向单位请长假了……请假是我多年来的愿望,却一直没有机会”。后来得知同去的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也摔倒了,冲出雪道撞到石头上,雪橇板都撞成了两截,可人没事。但自己“腿都断了,雪橇板还好好套在脚上”,不禁觉得“真丢人,我连人家十岁小孩还不如,我连块雪橇板还不如”。(《滑雪记》)
读过这些故事的人说:
“她的生活读起来很苦,却很有趣,因为是她,这一切才如此有趣吧。”
“李娟有趣的文字下掩藏着童年的阴影与落寞,也许换个人都难以从中得到乐趣,但是她自身治愈了自己。”
“有时候会想,如果李娟的生活经历(童年时老师同学的羞辱和姥姥妈妈的大骂,我简直不敢想,小孩子太可怜了)放在我身上,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很肯定,我会陷在不知如何自我救赎的痛苦里,苦苦挣扎,生活得没有李娟坚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拯救了她”。
李娟似乎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痛苦归痛苦,崩溃归崩溃,可无论生活中有多少艰辛,都不会让她沉溺在痛苦中,不会让她对生活失望,依旧可以生机勃勃,洋溢出独特的快乐能量。
有读者将《记一忘三二》中的文字形容为“李娟式的快乐”,读过的人都被其中的独特幽默深深感染着。
我们为什么喜欢李娟的文字——
或许是她文字中治愈平和的力量,生活艰难、“万物可爱”,或许是她在复杂的世界里幽默地理解生活的能力。
这一切也源自作家对人的命运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特书写——因为李娟的文字,我们得以看到人与土地的深刻联结,人类相通的悲欢喜乐,看到这片大地上蓬勃而起的明亮希望,也看到人的坚韧、勇敢、温暖、生生不息。
好书推荐

《我的阿勒泰》

偏远寂静的阿克哈拉村,

缓慢而永恒的喀吾图,

沙依横布拉克的夏牧场……

感受李娟生命力与治愈力拉满的文字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