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澳洲拥有超过六万公里的海岸线,
宽广的地域、两极化的气候、
纯净无污染的自然环境,
造就了品质绝佳的海鲜。
然而,一向以食品安全自豪的澳洲,
最近海鲜竟爆出重大隐患!
澳洲专家称,
一种能将鱼类变成“肉泥”的寄生虫,
正在出现在澳洲,
已经有几种常见鱼种受到影响...
另外,
在虾类中传染性极强的白斑病,
又一次卷土重来...
此前,早已有澳人因吃海鲜感染寄生虫,
数年来饱受病痛折磨,
甚至一度落下残疾...
01
澳洲常见鱼类“暴雷”,被曝出大量寄生虫

澳洲一向以食品安全自豪,然而,最近海鲜竟爆出重大隐患!
澳洲专家称,由于在悉尼附近发现的寄生虫越来越多,携带着一种能将鱼肉变成肉泥的寄生虫的鱼可能正在新州向南迁移。
受这种微型寄生虫影响的鱼种包括:帝王鱼、鲭鱼和鲯鳅。
最近,Craig是悉尼港的一名专业钓鱼向导,他说最近他在悉尼附近海域捕获了更多带有这种寄生虫的帝王鱼。
他说:"我在过去两个季节里钓到的鱼比我 30 年钓鱼的总和还要多"。
McGill说,鱼被钓上来时并没有寄生虫的蛛丝马迹,但煮熟后就很明显了。
"只要一加热鱼肉,它就像土豆泥一样黏糊糊的,甚至直接变成液体。”
以往澳洲的鱼类身上也有一些寄生虫存在,但今年情况特殊,寄生虫泛滥数量急剧增加。
新州、昆州都有很多水域似乎被寄生虫霸占了一样,钓上来的鱼大部分都被寄生虫感染。
(图源:9News)
专家也分析了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海洋温度变化,现在的环境非常适合寄生虫繁衍生存所以数量暴增。
渔业研究与发展公司(FRDC)表示,预计将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签订合同,开发一种快速诊断测试,以确定鱼类是否感染了寄生虫。
说到寄生虫,就不得不提起2016年澳洲爆发的“虾荒”。
当时,全澳超市和市场里的大虾价格都疯狂上涨,普通的Tiger Prawn甚至到了52刀一公斤!
(图源:网络)
而这场“虾荒”的闹剧的原因,就是White Sopt,白斑病毒——一一种寄生虫传染病。
受感染的虾将会减少觅食,外壳松动,身上出现白点。
(图源:网络)
在虾感染后数天内,让整个虾塘死亡率达到100%,而且任何预防、治疗措施都是收效甚微。
受这种病的影响,那一年全澳的虾死了大半,造成供应短缺,价格飙升,大部分消费者也变得人心惶惶,不敢购买。

这种恐怖的病毒,最近也开始出现在新州的虾类上了......

据9号新闻网报导,新州初级产业厅(NSW DPI)发现,4月底从拜伦湾(Byron Bay)南部埃文斯角(Evans Head)附近的近海水域捕获的195只野生虾中,有大量的虾感染了白斑病毒。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基因检测,以确认此次发现的病毒的DNA,检查它是否与之前在新州和昆州检测到的病毒有关联。
新州初级产业厅的首席兽医官库姆比(Jo Coombe)表示,已经单独设立了一个新的白斑病控制区,以尽量降低病毒传播到新州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风险。
希望,这次的白斑病毒不要再重现在维州......


02
已有患者染病,恐落下终生残疾

很多人对于澳洲超市里的海鲜有绝对的信任,认为它们不会存在寄生虫,导致近年来因误食含有寄生虫海鲜而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

此前,徐女士在墨尔本华人一家海产鲜肉店购买了近4公斤的冰冻带鱼,耗资约27澳元。
当她切开鱼肚子的时候,注意到了一根白色长条状的东西。此时徐女士以为那是鱼的内脏,便没有太在意。
谁知过了一小会儿,徐女士突然发现那个白色长条开始在菜板上扭动了!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条虫子!
(图源:今日澳洲App)
徐女士告诉今日澳洲App记者,自己当时非常吃惊,于是立刻检查了一下鱼肚子,结果又发现了好几条寄生虫。
“大的有四五厘米长,小的就短一些细一些,”徐女士回忆,“而且鱼肉里面也有很多细长的东西,可以从鱼肉里面抽取出来,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我买的是冰冻带鱼,已经切成段那种谁能想到寄生虫居然还活着?”徐女士说,“如果不小心,可能就把它们当成鱼肉了……”
(图源:今日澳洲App)
此前,在某社交平台上就曾有华人网友爆料:在Costco购买的野生三文鱼上有一条细长颜色偏红的蠕虫!
另一位来自西澳的渔夫抓到了一条黄尾鰤,当打开鱼肚子的时候,发现了足足八条的红色寄生虫...还在不断蠕动,试图从鱼内爬出...
(图源:网络)
要知道水产经常感染名为异尖线虫的寄生虫疾病,其成虫寄生于海栖哺乳动物、幼虫寄生于某些海栖鱼类。
人体可以通过生吃而引起感染。被异尖线虫感染者可引发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
澳洲女孩Carly Goff自从和家人一起去斐济旅游回来后,就饱受病痛折磨。
(图源:Yahoo)
“我感觉全身疼,脚部和脸部整天都像在被火烧,经常在半夜活活疼醒,生不如死。”
(图源:网络)
而这种会在内脏游走性的寄生虫,就这样依靠她的血肉,生存了五年多...
更有一位爱吃海鲜刺身的澳洲男子因脚部疼痛入院治疗,令人感到恐怖的是,竟然在其脚部发现一条寄生虫,已经在该男子体内存在数年。
(图源:Yahoo)
这种寄生虫可以长到1米长,好在发现及时,才保住了一条腿!
而且,有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哪种海鲜。
《先驱太阳报》报道称,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澳洲各地销售的海鲜产品中,超过十分之一“名不副实”。
研究人员对在鱼市、餐馆和超市出售的672种海鲜产品进行了采样,结果发现11.8%的产品存在明显的标签错误,即产品与包装、菜单或市场标牌所显示的不匹配。
(图源:先驱太阳报)
来自Twiggy & Nicola Forrest的Minderoo基金会研究人员发现,15%的进口海鲜贴错了标签,而澳洲本地产品的比例则是9%,鲨鱼和鲷鱼是最有可能被替换成其他鱼类的海鲜。
基金会渔业和保护项目主任兼首席研究员Chris Wilcox说:“我们发现,每三种鲨鱼产品中就有一种不是正确的鱼种,四分之一的鲷鱼与包装上标注的鱼种不符。”
(图源:《先驱太阳报》)
澳洲助理贸易部长Tim Ayres表示,这一行为,让澳洲人“更难知道他们的食物来自哪里,也就增加了食物中毒、患寄生虫病的可能。”


03
生食肉类不可取,病从口入要小心

那么,为什么在食品安全治理,已经大大进步的现代澳洲,仍然有很多人,因食物中寄生虫“进了医院”呢?
一位澳洲食品安全专家解释,以前人们因为知道肉中有细菌,所以习惯把肉煮得很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感染越来越不在意”。

(图源:网络)
“在很多澳洲烹饪节目中,厨师经常宣传,不将肉做熟就吃……甚至像鸡肉生鱼片这样的东西也开始流行生吃”
有人喜欢吃“生腌”,以为酒和盐能杀菌。然而,实际上,浓度达到75%的酒精才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一般饮用酒最高只有五六十度,其杀菌消毒功能非常有限。
还有人觉得,澳洲污染很少,海鲜不需要做额外的操作就可以吃。但其实,新鲜并不等于捞上来的海鲜就可以放心食用!
要防止"虫从口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对食物进行充分的加热。
(图源:网络)
澳洲疾控中心建议将食材加热到63摄氏度以上。
而一些华人喜爱的烹调方法,比如爆炒、涮都可能会因为加热时间不足而无法杀灭寄生虫。
(图源:网络)
因此,还是建议大家熟食水产品,切忌贪‘生’怕‘熟’。
另外,无论什么寄生虫都怕热,烧熟煮透就是蛋白质,冷冻也可以杀死寄生虫,需于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里至少放置24小时。

处理水产需要生熟分开,以免交叉污染。吃海鲜刺身等生食时,不管蘸酒、醋、芥末、辣油、蒜汁等,都不能杀死寄生虫。
此外,如果进食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腹泻、肢体肿胀等症状,应尽早就医、尽早治疗。
今日结语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美食人人爱吃,
但病从口入要小心。
家庭烹饪时,
牢记食品安全知识,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
饮食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评论。
今日哥重点推荐阅读
突发!波音737航班起飞失败,冲出停机坪,爆炸起火!2天内3架波音出事...航班降落轮胎突然爆裂!澳洲波音787曾“急速下坠”

编辑:OP
材料来源:太阳报、Yahoo、今日澳洲App等
Ref:
https://www.sydneytoday.com/content-1023489936261018
https://au.news.yahoo.com/aussies-warned-of-dramatic-rise-in-parasites-turning-home-cooked-fish-into-mush-011543514.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MuVy4de_ymn4dMnUQX9JE07YcMUk79hui5IOhPJMgwXK91e2tQ75xaH-tCQB3WbBSXW4ztBFOpHbfbKVeoD9mHz5_kHuH4XQ9X5igFhu3jONO6WpADi0-4-7tO-cL-UIZvlUg46rG9nX2eLK1ikPuBMxsVxevoamZo1P8Deromz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