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财务管理、育儿责任...... 揭下包裹着浪漫的恋爱糖衣,由结婚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义务」和「责任」,令无数年轻人望「围城」而却步。
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当年轻人「三“不”曲」成为社会热点,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背景下,除传统婚姻之外,两性关系是否还有另一种存在形式?
图片来源自Pexel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第三条有关「同居析产纠纷的处理」,再度引发网友热议。
依据该司法解释,同居不等同于结婚,不实行夫妻共同财产制,原则上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分不清你我的部分,则参照夫妻婚内共同财产的方式来处理。
对此,部分坚守传统家庭观念的网友首先表示忧虑,法律如此大张旗鼓的讨论同居,如此事无巨细的析产,事实上就是让同居合法化、常态化,那往后还有多少人愿意走进正式婚姻?“一夫一妻”会不会就此走向消亡?
而另外一部分声音则是质疑:新的司法解释是否更偏向女性?本就被婚房和彩礼压迫的喘不过气来的男同胞们更是集体破防:无论结婚还是同居都要被分割财产,那以后谁还敢招惹女性?谁还敢要孩子?
图片来源自网络
也有一些思路更开阔的网友指出,也许这样的举措根本目的在于鼓励生育......
一个法条,几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同居法该不该实行?该怎么实行?实行是会有哪些现实问题?
在我们下定论之前,不妨先看一下看看世界上同居关系法制最健全的国家——法国,PACS 制度的前世今生。
图片来源自Pexel
不结婚,
也可以是合法伴侣
早在1999年,法国政府为了将大部分传统家庭所享受的权利赋予同性恋团体,推出了紧密关系民事协议(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以下简称PACS)
与缔结正式婚姻一样,PACS关系申请人只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成年;2.非直系亲属; 3.未与第三人处在伴侣关系中。并且办理程序也十分简单,只要填写好相应表格,到所在地政府、公证处登记,生效后身份证件上就会显示伴侣状态。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与正式婚姻一样,PACS关系双方可以合并申报所得税、共用一份医疗保险、共同承担生活开支,但互相之间只有物质帮助的责任,没有绝对忠诚的义务。关于财产和继承,登记时双方可以协商,若无特别约定,私人财产属于自己,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继承权。
法国属于天主教国家,离婚法律程序复杂,动辄请律师,离好几年,且离婚后男性需要持续为没有工作的女性提供赡养费,费用最高可达其收入的3/7。比较之下,结束PACS关系就容易得多,只要其中一方提出解除协议即可行政申报,没有离婚冷静期和赡养费,不用走任何法律程序。
在PACS关系里出生的子女,虽然被官方统计为未非婚生子女,但出生申报、享受生育津贴、接受教育、儿童保险福利等等和婚生子女完全一样。
总结起来,结成PACS关系的伴侣,能享受正式夫妻的权利,却不必承担正式夫妻的义务,所以原本旨在为同性伴侣提供平权的制度,意外吸引到大量异性伴侣。
图片来源自网络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的最新数据,人口约为6500万的法国,2023年共有45万对情侣结合到一起,其中24.2万对为正式夫妻,21万对为PACS协议伴侣(其中超过90%为异性伴侣)。
与统计数字高度吻合的,是法国人民自由选择、并行不悖的两种婚恋生活。
有人嫌麻烦,宁可同居几十年也不结婚。比如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年轻时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萝亚尔相识、相恋,后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并生育了四个子女。2007年他与萝亚尔分手后,不久有了新的同居女友瓦莱丽.特里维勒,后来竞选总统成功,瓦莱丽一直以“第一女友”、而不是“第一夫人”的身份出席活动。
图片来源自网络
有人把PACS当做“试婚”或一种过渡,待感情彻底稳定下来,再转入正式婚姻2008年,PACS伴侣数量减少23448对,其中超过40%转入婚姻关系。
有人囊中羞涩,于是借PACS找一个合住“搭子”,以谋求政策优惠或分摊生活成本。2019年,法国人口研究所专门在已婚和已同居人群中,调查他们对法律、税务、行政方面的考量,其中3/4的PACS伴侣表示“这是考虑的主要原因”,而出于相同原因的已婚人士只占到16%。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与制度一起与时俱进的,是整个社会的观念,如今的法国,父母不干涉孩子的感情,同事和朋友不妄议他人的生活,学校和行政机构,对待婚生与非婚生孩子,都一视同仁,大家对个体的选择充分尊重和包容。
不结婚,
妇女儿童权益如何保障?
单纯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生活,而不必被传统家庭束缚,这样的生活听起来似乎十分美好。
但也有不少人,尤其在现实层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提出了一个最扎心的质疑:同居之后不结婚,男性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女性一个人该怎么既工作又带孩子?眼下处在正式婚姻关系里的女性尚且活得左冲右突,签个“半吊子”协议的女性处境难道不是更加艰难?
别急,法国政府还配套了一系列对女性友好、生育友好的政策,比如名目繁多的生育补贴项目:多子女津贴、家庭育儿津贴、居家保姆雇佣补助、家庭扶助津贴、幼儿抚育津贴、单亲家长儿童看护补助等等。
甚至,在2021年6月,法国议会还通过一项新的生物伦理学法案——全民医学辅助生育法,单身女性或女同性伴侣(43岁之前)可以使用试管婴儿等技术孕育后代,政府还会全额报销4次体外受精和6次人工授精的费用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些津贴的发放大多抽离于婚姻状态之上,且以个人账户为拨付终端,来自政府层面实打实的物质支持,既有力地保障了法国女性的生育自决权,又积极回应了民众对家庭生活的个体化诉求。
与此同时,法国多届政府在对抚育责任的分担上还做了一些兜底性的制度设计,比如针对男方支付抚养费和探视子女的责任,社工及执法部门不断加强监管,以确保父职的履行等等。
鉴于近年来法国家庭的形态愈发变动不居,离异、重组、非婚、领养已是常态,儿童作为缺乏生存能力的弱势个体更常受到不良生活环境的伤害,法国政府还多次出台规范和评价父母责权的条例。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其中,2009年的法案虽然饱受争议,但切实保障了儿童权益:赡养关系以伴侣关系为准,而不以血缘关系为准,未经女方同意,男方禁止私自做亲子鉴定,即便女方同意亲子鉴定,证明出来孩子非亲生,男方依然要支付抚养费,且这个费用和亲生孩子金额等同;抚养费的支付只凭借“被抚养方的经济需要”和“抚养方的支付能力”而定,和关系破裂原因没有关系,也不考虑过错因素。
加上增加托儿所数量、积极引进移民等多管齐下的措施,近二十年来法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8—2.0,多次位居欧洲国家之首,国内人口也以年均20万的数量稳步增加。根据OECD2018年的数据,超过60%新生儿都是非婚生子女。
新近的2023年,法国出生人数虽然创下二战以来新低,但1.676的总和生育指数,仍然排在欧盟国家前列。
图片来源自网络
说到底,对于女性而言,生育权是与生俱来的,婚姻只是人为外在规约,二者本来就可以分割,当女性无需依托婚姻而独立过活的时候,个体化的家庭形态选项不但不会阻挠她们孕育后代的意愿,反而为其营造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性别、生育与法律的辩证
说回国内这次有关同居关系的司法解释,它既不是无中生有,也非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有自己的演进逻辑:
2001年,司法解释删除了“非法同居关系”里的“非法”二字;
图片来源自网络
2004年,司法解释明确了因同居期间财产或子女纠纷提起的诉讼,法院应当受理,明确给予了同居当事人诉权;
2021年,民法典正式实施,对之前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做了承接和解释;
到如今,最高法把由来已久的司法实践以法条的名义固定,再拿给公众大大方方的讨论,其实并没有任何颠覆性的内容,不过是对社会原子化倾向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已。
所谓同居析产,主要是解决同居关系破裂后的财产分割问题,对比离婚财产分割,除了共同财产的认定不同,还有强势方对弱势方有无经济帮助义务的差别,二者有本质的不同。且对比法国过于偏向女性、成本过高的离婚法案,我们国家更偏向弱者、偏向无过错方,离婚成本更低。
图片来源自Pexel
所以我们的同居合法化,意在用尽可能健全的法制,引导公众慎重对待任何一种关系,从这一点出发来看,同居不会挑战“一夫一妻”的社会底线,同居关系也替代不了夫妻关系。
而针对「两性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法律也尽可能地平衡「男女双方」:
一来,同居双方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法律没有偏袒女性,而且从源头上增加了别有用心的“一方”向上求索的难度。
二来,虽然现如今「男女平权」的呼声迭起,让许多人误以为女性地位已经很高了。然而在广阔的农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多底层女性正在被不对等的伴侣关系伤害着,她们是真正的弱者,是「沉默的大多数」。
图片来源自网络
同居关系也好,婚姻关系也罢,“预防针”性质的法条让很多人“心惊肉跳”,还没有正式进入关系,就在想分开后自己会有什么损失。或许这背后,是水涨船高的婚育成本,不可避免的加重了两性之间的防备心理。
普遍来看,没有人结婚是为了离婚,没有人同居是为了分开,没有人生娃是为了遗弃...... 良好的伴侣关系,发端于身体和灵魂的互相吸引,茁壮于三观和成长的互相匹配,长久于相互包容和理解,要是从一开始就想着算计,那么关系必然不会长久。
图片来源自Pexel
最后,我们支持婚恋自由、鼓励生育,当然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同居析产的题中之义,但法律不能强制公民婚育,它的作用更多在于定纷止争,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生育友好的法制环境。
至于像法国社会那样真金白银、步伐超前的生育友好政策,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否可以借鉴,借鉴后效果几何,就让时间给我们答案吧。
作者:鸢尾花花儿,精英说作者。认真带娃,认真写字,拥有两件军大衣的80后宝妈。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参考文献:
1、《社会》期刊2023年第4期 个体化是生育的滞碍吗?——从法国家庭的政策演变历程与底层逻辑讲起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吴真 
2、Welens公众号 这里有一份“同居协议” 2020-07-31 lens 
3、知识万象公众号 最高法婚姻家庭司法解释 ,只保护女性权益,不管男性死活?2024-04-12 一起来学法
▼精英说优质视频推荐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