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更新语境下的生态修复与韧性设计逐渐成为当代社会和全体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2015年拟定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提出了“城市和人类居住地边的包容、安全、有韧性且可持续”的理念,之后的巴黎气候协定中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和立刻干预也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如何推进城市发展进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提高生物多样性,环境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山水共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前环境下面向景观行业从业者的严峻课题。
活动现场
2024年5月9日,BAC(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园林与景观设计分会、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人居生态分会联合主办, UAD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联合承办了以【山水共鸣,重塑未来:生态视角下城乡空间有机更新与韧性设计】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与专业培训,邀请到WLA世界景观网创始人/主编 Daniam Holmes 丹米尔·霍密斯、BAM百安木创始人 Daniel Gass 丹尼尔·葛思、TLS Landscape Architecture副合伙人 陈嘉雯、RAUM径合间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徐星、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杭州分部负责人 章静谦、浙江省勘察设计协会园林与景观设计分会会长 李永红、UAD生态景观分院院长 高黑、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副所长 谢雨婷等学者专家,从各自的经验与视角出发,共同探讨城乡更新与生态修复下的韧性设计主题。
作者|Heloise,Sherry Li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设计,尤其是以景观为主导的设计,在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转为存量的当口,究竟能为城乡发展、自然共生、生态修复、和谐发展做些什么,又能给与什么样的启示?
在生态视角下,展开对城乡空间的有机更新与韧性设计的探索,是一项复杂但无比迫切和重要的任务。这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强大的创新思维,共同探索和实践,以此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城乡空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活动现场
汇聚全球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城乡空间有机更新与韧性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让“山水共鸣,重塑未来”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我们不能仅仅目光向内,开拓新视野,发现新机遇,才能共同推动城乡空间有机更新与韧性设计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在考虑城乡更新和回复自然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明白这些问题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关联并相互依存的。在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已经在尝试改变,但有些破坏和衰退却是不可逆的。
活动现场
Damian 介绍了海外多种不同尺度下的景观实践与思考模式,探讨了多样的参与形式和跨学科的设计理念。墨累达令盆地计划由联邦政府推动,从国家层面带领不同的州和城市共同面对和探讨对环境的可持续管理、针对农业的水资源分配管理等战略问题。
作为12个政府试点项目之一的墨尔本直线公园由ASPECT设计。该项目对原有铁路沿线的改造在一开始遭到了居民的反对。但在2015年完成建设向社区及市民开放之后,当地的居民反而自愿选择打开院墙与公园相接,绿地形态也开始扩散并融入城市肌理。随后此项目也成为了政府主导的公共空间改造在城市和社区尺度的标杆。
墨尔本直线公园 图源网络
在街区尺度上,墨尔本城市森林计划在生活质量和城市感受方面更加专注:种植行道树并提供监测和保护,来尝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早晚的巨大温差,同时稳定和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
墨尔本城市森林计划
而在更小的场地尺度上,景观设计师也可以针对城市生态修复和提高韧性有所作为。无论是西方流行的绿色屋顶设计,还是由日本植物生态学家宫胁昭提出的迷你森林概念,都能在节约能耗,改善土地和城市环境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场地尺度上的生态修复
Damian的分享虽然以尺度为题,但目的反而在于打破尺度的限制和边界。目前,政府所主导的大型项目看似更加重要,是因为其影响范围广,能调动更多的参与者和资金,更有可能推动具有巨大社会环境影响力的项目。但我们绝不应该因此而忽略个人的能量,对未来景观和生态的改善与重塑无关对象和尺度,个人、社区、政府面对家中花园、社区绿化、地球生态都应该有所作为和贡献。作为景观设计师,可以尝试通过跨学科合作,在不同规模的项目中实现自然恢复与韧性修复,激发人类活力产生积极影响。
BAM百安木以“Bombastic Excesses 另类的浮夸”为主题,宣告他们对设计师所持的固化理念的批判,通过展示自我的、新颖的设计以及对工作方法的追求和积极探索,彰显积极向上,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和目标。
活动现场 BAM
从自然资源的净化与保存和景观美学的角度入手,龙净智慧园环保产业园区的景观项目实践利用现有的空间和设备,加入工厂自身持有的专利技术,让废水和废土重新回归自然无害的状态。通过湿地的自然自净过程,让来源于自然的资源和财富重新回归自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循环和修复。
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洪水和碳排放问题,BAM提出“super-forest 超级森林”理论,即通过培育不同密度的森林,从城市规划的尺度开始来重新缝补城市硬地,思考并推测最理想的城市状态。再依靠 “iTree”系统,为城市进行绿化模拟和相对应的经济回报预估。这套理论研究成功的运用在了苏州太湖科学城项目上。
苏州太湖科学城项目
北京缦合住宅花园和天津远洋未来城体育公园则体现了园林美学中的“动”与“静”。材质、肌理、植物形态、可持续需求和生态的考量都通过人文的手法表达出来。
北京缦合住宅花园和天津远洋未来城体育公园
通过艳丽的色彩和大胆的手法“Bam(嘭地一下)”登场,再结合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来解决环境问题和自然危机。BAM分享的项目,同样包含了不同尺度下对自然的责任,通过对设计目标和参与度等问题的回应,强调“nature is an idea”。自然是一个想法,从观察、研究、体验再到设计,自然本身强大的包容和韧性就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蓝本和方法,引导融合共生,自然和谐的景观和建筑设计;自然也是一个灵感,激发设计师们对更加绿色和谐的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创新设计手法的不断尝试。

在地性和本土文化是环境和景观再生的关键:不同于浮于表面的形式追求,而是通过有温度有思考的设计手法促进场地和使用者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我们一贯的设计思路。
“刚柔并济”作为大运河杭钢公园项目的主题,同时也是杭钢自身的文化内涵,旨在强调旧工业园区与自然和谐交响,更生成长的愿景。设计希望通过自然与人文的柔性与韧性包裹大型工业厂区的“刚性”,在柔化对抗的同时强调对比,让张力更加饱满,展现“温柔且强大”的内核。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地雕塑化展示,应该与功能和故事进行交互:回收原有的材料,重铸机房花园,让植物和实体的历史遗迹具备同等价值。
大运河杭钢公园项目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在发扬了铁路线性设计语言之外,创新性地使用了“铁路盒子”的概念:一个千变万化的功能空间,可以是小卖部,卫生间,休息站等等。互动装置的融入也让项目贴近大众,情绪和真实感也真正体现了项目的在地性。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
苏州狮山公园以景观为核心,尝试把周边建筑视作可以灵活变换的玩具模块。将场地,周边环境,设施和城市的成长变化考虑在项目概念中,灵活的增减却不影响核心且永恒的山水景观。
苏州狮山公园
在欧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细碎空间的使用方式和人群也在逐渐变化,通过更新设计来配合变化的需求变得迫在眉睫。但仅仅思考现状是远远不够的,把未来的需求也包含在设计考量里才是对可持续理念的回应,于是项目通过提供模块化的座椅这种看似简单的手法,为未来的变化和使用需求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在国内,上海南外滩的滨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现状:停车无序,管理混乱,垃圾处理不当,居民使用困难,防洪需求紧迫等涵盖生活、交通、水利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何适应多样化的使用方式,早晚空间特性的变化,融合复杂的城市文脉,增强空间柔性与弹性变得尤为关键。
上海南外滩滨江
循环经济和废弃材料的净化不仅在项目层面上展示着设计师们对生态环境修复的关注和思考,这样的思维也深入学校,让未来的设计从业者理解并将其融入设计语言。在温州苍南矾山镇矿区的规划研究正是如此,面对废烟、废水、废渣,保留厚重历史,关心健康环境和经济循环,将区域重新激活。
苍南矾山镇矿区规划研究
杭州芳塘社区作为一个老地产街区,过时的需求急需在地再生,从人群的感受和日常生活使用场景切入、引入、联动和激活商业,以邀请和吸引更多的居民自由使用和开拓社区景观新生命。
活动现场 杭州芳塘社区

景观能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引导概念生成。在杭州大运河的滨水景观带项目中,我们与多家单位通力合作,主要突出了“建筑在景之中”的结构形式:景观不仅是生态本身,更多的则是一种框架,为人和自然的和谐互动提供环境和空间。
建筑,也同样继承这样的理念,把人文带入生态景观,作为人开展活动的容器。以运河的水纹为灵感,融汇并贯通公园景观、建筑、日常功能和基础设施的整体架构。通过这种园林化的处理,让廊架本身既是一个景观也是一个空间。
杭州大运河北段滨水景观
即使是在城市语境下,建筑空间也可以由景观来主导。深圳龙岗村校园花园项目中,通过保留场地的原始草地和沟渠特色,再通过设计转化使用场景和功能,把海绵性的景观设计带入校园。
深圳龙岗村校园花园
被归为基础设施的桥梁本身自带强烈的景观属性。除了考虑基本的交通功能,桥梁作为城市链接的纽带,将两岸的景观汇聚到一点,能让城市公共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即使周边环境的复杂度和城市居民的体验感使得桥梁的更新设计充斥一些矛盾点,但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和韧性考量也为这些矛盾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南京秦淮新河梅西路桥

多年的城镇化运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缺失等,国内外的诸多实践与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指导未来如何更好地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活动现场
杭州的风景园林实践始于西湖,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引领着全国同类型的项目。在2011年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也成为了全国的典范。但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并没有止步,更是扩展到了城市层面:如何人文化工业地区、融入烟火气,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风景园林师一直在努力思考,勇敢面对。
作为风景园林师,我们的职责远不止是创造心仪的设计,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安全,复兴公共文化精神,活化文化遗产,重塑空间社区。经我们之手,将消极空间变为积极空间,给更多的市民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机遇、更绿色的空间,让所有人都可以休闲、交流和享受生活,提升国民的身心健康。
风景园林师可以变身为魔法师,在不同尺度下将城乡更好地结合,为市民创造更有活力更加安全的生活场景。
发文编辑|Heloise
专栏/审核编辑Helois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