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鲜战争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有形利益的收获,更在于无形的巨大精神意义。这是很多人忽视了的。
尽管很多人对朝鲜战争颇有质疑,往往倾向于盯住战争的消极面,但事实上,对于一场战争,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有形的事物,更要意识到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的巨大精神收获。
今天生活在强大中国的国人,恐怕无法理解1950年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要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弱国屈辱和苦难。在十多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不仅仅遭到了敌对强国日本的欺凌和杀戮,以至于国家的安全和百姓的生命财富无法得到保证;同时也遭到了同盟强国的压迫和出卖,在战争中英美苏以中国为肉盾牵制日本,在战后利益分配时这些盟友们又以牺牲中国利益互相勾兑,完全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以至于中国虽然在抗战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却并未收获战胜的尊严。
“咱们不是打赢了吗?怎么反而是中国割掉这么大一片领土?怎么好端端的一片桑叶,变成了一只鸡?”
——爱国华侨陈嘉庚1946年听闻中国失去外蒙,悲痛失声道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不论是左倾同情共产党的闻一多、李公朴,还是右倾支持国民党的傅斯年(反共著称)、于右任,都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大都极为期望有一个强大、统一甚至集权的国家,这是当时国内普遍期望。
“假如我们把国家整理好了,不但要灭了东洋小鬼子,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们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了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
——北伐战争后,傅斯年与几个同学到蔡元培家吃饭,酒后大家说出来自己心声
今天没有经历过民族屈辱的人,无法理解民族荣耀为何在那个时候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狂热追求。实际上,当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获得最初胜利,中国国内不论左右两派,都为中国的胜利而发自内心的兴奋。堪称遗老的前清海军司令萨镇冰,亲身经历过甲午战争的国耻,1951年,当年迈的他听到中国军队竟然打进57年前清军失去的汉城时,竟然欣喜若狂,当即作诗一首:
五十七载犹如梦,
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
终有扬眉吐气天。
萨镇冰,甲午战争期间的清军海军将领,亲身活到了1951年,目睹了中国军队再次攻入1894年失去的汉城
他的这首诗,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心态。亲身经历者萨镇冰的“扬眉吐气”,恰恰代表了中国人通过朝鲜战争再次恢复了自甲午战争之后失去的国家自信,这是一个民族至关重要的无形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朝鲜战争之于中国,恰如日俄战争之于日本,美英战争对于美国,波尔塔瓦战役对于俄罗斯。如果抗日战争对于中国的意义,乃是为民族求生存,那么朝鲜战争对于中国的意义,则在于为中国找到了舍我其谁的大国自信——就像日本民族只有经过面对世界大国俄罗斯的胜利,方才有了争雄世界的胆魄,美利坚合众国只有在美英战争中击退最强大的英国,方才自视为世界大国,俄罗斯民族只有在波尔塔瓦打垮欧陆最精锐的瑞典陆军,方才有自命强权的底气。有了这种底气,才敢行使大国的意志,追求大国的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当中国经历过朝鲜战争的磨砺之后,曾经的大国雄心就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这个民族的意志,这也意味着,中国将不可能再满足于扮演一个低人一等的角色——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基于苏联老大哥认知的中苏同盟将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
朝鲜战后不久,中国即从苏联手中收复了关于大连、旅顺和东北铁路的治理权,显示出中国日趋强势的外交地位。
对于中国的这种变化,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53年及以后的一系列报告中,实际上也暗示了这种结局。

“共产主义中国之所以强大,不仅仅是因为它已经重新崛起并且生机勃勃,更在于其决心重铸其在东亚事务中的核心角色,它不可能再甘于扮演二流角色”(AMCONGEN,Hong Kong,Desp.N.149,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CIA)
“除了鲁莽的革命热情外,中共还有强烈的愿望——想要在亚洲恢复中国传统的核心大国地位,这表明,中国在亚洲的野心要比苏联更大些……此后(朝鲜战争),他们的分歧将很难真正弥合。”(CIA《中苏关系及中苏间潜在分歧》)
而这种源于战争的大国自信,以及源于这种自信的铁盟决裂,就是当事国难以预料但难逃历史的国家运道了。
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

欢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点击二维码加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