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是一只脚站企业,另一只脚站公众的中间角色
维护声誉是根本,推动增长是前途
高管应该下场但不一定做视频
鼓励自媒体矩阵但要防范风险
公关一号位自媒体言论争议,带有招黑体质的百度再次陷入舆论漩涡,以维护企业声誉为己任的公关制造了声誉危机,几条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大大破圈了。
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个人和组织都有责任,公关一号位取得最高层信任既难得且必须,这种信任被用坏,极度惋惜,重大失误在准备和执行过程中没有遭到有效质疑和阻止,组织文化存在严重缺陷。
公关是企业与公众的桥梁,这个地位重要、独特且尴尬,公关一只脚站在企业,另一只脚站在公众一边。将公众的情绪传递给企业,让企业的声音触达公众,形成对话、共鸣。
企业都会强调外部视角,用户第一,客户至上,但公共关系面对的是公众,我们每个人都是公众的一员,老板也是。
但公众最难捉摸,它是复数的、群体的,你可以倾听用户,甚至可以接触到他们每一个,但是你不知道“公众”藏在什么地方,他们什么时候回突然跳出来攻击你。
公关一号位,一定有老板的信任,这当然是职场,也是公关人的第一要务。
但是决定职业终局的,是对公众的理解和尊重,对舆论的敬畏和引导能力。
公关的尴尬在于,自己是老板手下的人,但总要从公众的角度告诉老板不要做他喜欢的事,或者要做他不喜欢的事。
不受待见的状态,也决定了公关在企业中的独特价值。 
1
人人都做自媒体,是企业的趋势吗?
人人都是自媒体,战略没有问题,问题在执行。企业员工的自媒体账号,不管是创始人、公关一号还是员工,都应有声誉安全把关,明确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比如,要求员工过度加班,与员工情绪对立的表达,任何与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的言论,都是禁忌。 
自媒体本身就是流量生意,流量来自争议,来自冲突。
但是对公关来说,第一位是声誉安全,第二位才是流量。
声誉是1,流量是后面的10个、100个、一万个零。 
如果老板说,公关部不能创造生意就解散,而且给部门预算越来越低,KPI越来越高,不是老板有错,而是公关没有创造价值。
公关需要解决销售解决不了的问题,公关部卖货卖不过销售,公关创造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通过对话,让公众认同你,喜欢你。
这种稳固的信任关系是生意的持续来源。如果老板只盯着今天的订单,公关没什么用,如果老板要持续获得订单,他一定看好公关。 
不少同行问,现在不少企业取消了公关部,公关职能放在了市场部、或者总裁办、或者政府关系部,是不是公关越来越不重要了?
工作当然要有个岗位,确实不是每个企业都要有专门的公关部,但是公关既是岗位,更是方法论。
用对话沟通让别人说你好,建立好的口碑;用好的话题创造流量,带动业务增长。没有公关部的企业,也都要做这些事。 
2
创始人/CEO、公关一号位
要不要下场做短视频?
自媒体包括图文,也包括视频,一号位应该下场,但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
不少企业的创始人、公关一号位在微博上发声,都是磕磕绊绊过来。
企业真实的人与公众直接沟通,是互联网给企业的沉重的礼物,要好好接过来。
视频是一种看似简单实际高级的形式,无论创始人还是高管,如果你做不到能脱稿录视频,或者对风险有太多顾虑,对自己形象太过在意,还是谨慎做短视频,先上图文。  
企业高管自媒体与网红的区别是,前者要顾及所有的公众,后者只关心自己要的那部分公众。
自媒体矩阵是企业公关的方向,其实最早做自媒体矩阵的是央企,因为他们的员工相对稳定。
那些需要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企业,如美妆护肤、汽车、消费电子、房产经纪,更不用说直播电商,都早已下场并收获满满。
公关部为员工自媒体账号提供素材,做风险规避指导,早已成为常态。 
我希望百度公关团队也继续做下去,他们一些小伙伴账号做得不错的。 
3
媒体人转型做公关可行吗?
不仅在中国,在全球,媒体人转公关都非常普遍。主要原因一是收入高,二是企业公关对能力的需求与媒体记者高度相似,如大处思考,驾驭内容的能力。
媒体人多带有较重的书生气,不太理解商业竞争的残酷,也不太善于向上管理。 
优秀的公关人不仅理解公众,也理解老板。我认识的大企业公关一号位,都有这样的双重能力。
35-40岁的公关人继续做还是转行?
建议大家看宽,看广义的公关,过去我们做企业传播、CEO形象管理、媒体关系、活动管理、员工沟通、社会责任,现在要更广泛涉足数字传播、自媒体内容和运营、事件策划等,多贴近跟业务增长相关的岗位。
可以去市场部,你的公关思维一定市场部最缺乏的。
不管是公关还是其他职业,都要先做深,再做广,先当职能部门主管,然后去做CEO。跨行最好在服务多年的本企业跨出,然后再去新公司拿更高职位。
有的公关人转行做了自媒体,他们有优势,公关和媒体本来就是相通的。
但是保持创造的欲望和能力非常不容易,习惯上班的人不适合。
万一暂时失业,先持续找工作机会,狂投简历不如经营好自己朋友圈;退一步做一下自媒体,或者做兼职。 
4
百度的声誉修复 中国企业出海
百度一直缺少一个像腾讯3Q大战之后那样的全面反思,2011年,腾讯在邀请各路豪杰问诊后推出了《X光下看腾讯》,如果2024年有一本《X光下看百度》,也许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公关另一个里程碑。
不过大概率百度会当做孤立事件处理,然后一切照常。过几个星期,人们就会忘掉这件事。
还有一个延伸的问题,中国企业的加班文化、狼性精神在出海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价值观冲突。
外媒对百度事件的报道
未来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以极致劳动强度、极致扩张速度为标志的中国式“卷”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业已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奏和价值观的冲突。
留给公关的潜在风险,总有一天会在国界之外爆发。 
欢迎加入市场部网微信社群
地区群:北上广深等50个城市分会群
行业群:互联网、电商、快消食品、耐消、美妆美业、母婴、医疗健康、教培、家居、地产、汽车、餐饮、零售、服装、文娱、旅游、B2B、金融、企服
资源群:媒体资源、公关资源、渠道资源、IP资源、MCN直播、招聘
扫码加入
嘿,你在看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