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爸爸真棒”编辑部祝所有妈妈们:
节日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10年前的母亲节,一个叫“爸爸真棒”的自媒体创立了!今天是我们11岁的第一天,也祝我们自己“生日快乐”!希望未来10年乃至更久,都能陪伴读者,继续做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既然是母亲节,我们就来分享一个妈妈的故事吧。这些年采访了这么多国际教育圈牛娃的妈妈中,哈佛妈妈W一定是最清醒和理智的一位:
虽然来自非一线城市,但她却表示从女儿小A一出生,就决定了未来要出国留学所以比起补课,她更着重在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研究了一圈美本升学逻辑后,她决定送女儿读美高,并选择了一所排名50左右的寄宿美高C校,她说排名不是最重要。
而等到女儿准备申请大学时,她却选择做一位“放手”的家长,让女儿自己去折腾社团、选课、定专业,然后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今年4月小A拿到了哈佛、斯坦福、阿默斯特等顶尖Offer录取。W妈也成为了我朋友圈里最稀缺的那位哈佛妈妈。
结果当我表示想要和她取取教育经时,她非常慷慨大方:有问题就抛过来我尽量回答。
啊!真的是天使妈妈。
W妈平时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所以我们的聊天局就约在了4月初工作日的一个晚上。而她的第一句话却是:小A现在还没有确定去什么学校,还在哈佛和阿默斯特之间犹豫。(发稿前W妈发来消息,说女儿最终还是确定入读哈佛大学,恭喜小A的申请季以完美ending结束。)
啊?天底下真有人会放弃哈佛吗?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W妈第一人称展开
女儿出生就决定出国
不鸡学术鸡兴趣
女儿一出生,我和先生就决定了孩子未来不参加国内的高考,走出国留学这条路线,而且基本上是确定了要申请美国大学。
既然很早就定下了要走(国际教育)这条路,我们家长就要按照出国的游戏规则来培养孩子。
尤其是美高美本,它的人才选拔模式和国内中考高考以分数为导向的一维模式是不一样的。学校不仅考察学生的学术成绩,也要看很多非学术的因素,比如人格魅力(Personality),还会考虑种族/族裔,地理居住地,是否州内居民、第一代大学生身份、校友关系(Legacy)、志愿者活动、申请人对学校感兴趣的程度等,还有面试环节,所以考察的维度就非常多元化。
我们从小比较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从小就鼓励她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不盲目崇拜权威,这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批判性思维
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学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发表独立见解。先独立思考,然后才能发展出创新思维。
不论对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家长应该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2、阅读的习惯。
我和她爸都喜欢读书,女儿更是爱读书,我们一家人读完书也喜欢互相交流,时事新闻,历史人物,生物科技都会谈,女儿在耳濡目染之下也会有一些影响。
女儿爱读书,但我也很难给出具体的数字。不过,她每次回国的时候,如果拎着两个箱子,那么其中一个箱子就是用来装书的,如果是一个箱子,那么就有半箱都是书和杂志。
读书就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平时她等飞机或坐高铁的时候,就是习惯拿着一本书在那里看。所以我觉得女儿是很好地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格言。
3、艺术体育等兴趣爱好的培养。
虽然小A从来没有上过学科类的补习班,但是艺体类的兴趣班是没有停过,比如书法、绘画,钢琴、芭蕾体育方面主要是击剑。 
后来申请美高的时候,我们主要就是选择有击剑项目的学校。
说到这里我也补充一点。我们中国孩子,有两个体育项目是占优势的,一个是击剑,另一个是高尔夫。就拿击剑这项运动来说,与其说是拼体能,不如说更多的是脑力和心理素质比拼,是一项技术性运动
选美高不能光看排名,
一定要孩子喜欢并和自身匹配
我们家是6年级定下来要走美高路线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了解到申请美国大学,美高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所以出国的进度就提前了。
对于美高选校,我认为最主要是孩子喜欢。
美国有300多所寄宿高中(Boarding school),我们也在申请前参观了一些。
我认为美国的高中不像是高中,而更像是他们的大学(部分美高名字叫Academy/preparatory school而并非high school,也有预备大学的意思),私立高中校园都非常美。
C校是我们访问的第三所学校。学校一共是800多位学生,但是在美国就是一所大校了(国内往往是几千人大校)。
校园面积有1800英亩,紧挨着一个湖泊,我们去访校的那天天气非常好,我印象很深就是我们参观图书馆的时候,明媚的冬日阳光洒满图书馆,而透过玻璃窗又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当时我都爱上这所学校想要回炉重造了。女儿也非常喜欢。
前面说到我们选校第一考虑是有击剑项目的学校,所以总共申请了八所,她收到了三所寄宿美高的Offer,最后自己选定C校。
C校远离大城市,算是郊区乡下。是女儿自己选择的。而对于我们来说,高中是孩子未来4年要生活学习的地方,小孩的喜欢一定是第一位考虑的。
如今,再回首,我们觉得这所学校也算选对了。很多家长对于顶尖美高有渴望,为了进Top10寄宿美高,在初中阶段就让孩子疯狂卷,但我的建议还是要选择和孩子能力、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学校,最好还是可以“降维打击”的。
比如你可以考进前20学校,但是最终选择前30甚至前50(当然前提还是孩子喜欢)。因为--
第一:许多美高已经建校100多年甚至有200多年,他们能生存至今,都已经历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每一所都有闪光点,我们去访校的时候也发现各个学校气质不同,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从申请大学的策略来看,高中四年的GPA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能够在校内保持在前20%,进入藤校的可能性还是会大一些,学校会用信用背书的方式向美国大学证明你是一个足够优秀的学生(并且美国大学也会给予足够信任)。
从公办到美高
最大的挑战竟和学术无关
我家孩子是从公办去的美高,很多人也会问:会不会语言上的挑战很大?能不能适应美高的课程?
对于绝大部分国际学生来说,语言和文化的确是很大的挑战。我记得当时小A准备美高的时候,她最难的就是托福出分,因为年龄小,词汇量少,阅历也不够,小学生去考大学生的语言考试,肯定是难的。
一共考了三次,第一次80分,第二次99分,第三次达到105分,我们就用来提交了。
别看当年托福考试难,但是小孩子其实潜力还是蛮大的,她目前会4种语言,除了母语中文,还学习了英语,拉丁语和西班牙语。会4种以上语言对于老外不稀奇,但是中国小孩就很少见。
而且她是听说读写都比较精通,比如她在写论文的时候就能用西语去看原版拉美裔的文献资料。所以她后来能获得写作及历史等奖项跟她深厚的语言功底分不开。
不论是英文还是中文,她从小就很善于表达,能把一件事情讲得很清楚。就算在她单词量很少的时候,她用英文和老外交流也是非常流畅的。在我看来,语言表达能力的外在表现是词汇语法,但内在还是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说从9年级入学一开始,她在课堂上就比较适应了,老师也都很喜欢她。
对于我女儿来说,美高的挑战感觉更多是来自非学术的,主要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挑战。
我们原本小学初中都是公立学校,公立学校家庭结构比较简单,学生也相对单纯,大家都是一门心思想着高考。
但私立寄宿美高,家庭结构和社会阶层都会比较复杂,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甚至可以说鱼龙混杂。再加上美国教育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高中生谈恋爱之类的事情也比较常见。
所以如果大家实在纠结“我孩子到底适合不适合美高啊”之类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孩子的心智要“足够成熟”,在美高才能适应得好一些。
能进大藤的孩子,
学习也就花了1/3时间
如果目标爬藤美高学生的GPA四年成绩单确实要尽量全A,争取A+更多一些
女儿SAT是1540分,不算高分,但她基本上是裸考,没有报辅导班,就是自学,另外考前做了几次模拟测试,总共考了2次出分就提交了。
除了硬指标之外,还有3个关键词是她在高中四年里比较重要的,也是做的比较好的。
关键词一
勇于不断挑战自己
小A在10年级的时候选了一门12年级的英美文学课,选课过程还颇费了一番周折。一开始老师因为没有先例,并不同意她来选这门课。
但是她给了老师一个非常好的理由,她说这个老师快要退休了,如果等到12年级再来选这门课的话,这位老师就已经不在学校了,所以请老师一定要给她一个机会让她试试。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最后,她用真诚打动了选课老师,就让她试一试,结果她表现非常好,学期结束,课程老师给了她很高的评价——“她是班里唯一一个低年级学生,也是一位贪婪的学习者”,还有,“在写作方面她的表现堪称典范。”
而作为一个文科生,她目前也在修高中数学课程里难度最高的多元微积分(Multivariable Calculus,虽然学得头大,但是从未想过放弃。
关键词二
顺其自然
其实女儿从选专业到做社团、活动,以及比赛,都不是刻意规划出来的,是凭着兴趣和热爱一路走来的。
就拿古典学这个专业方向来说,并不是因为要爬藤曲线救国,而是很巧,她有两个关系很好的学姐都申请了古典学,而促使她开始了解这个专业。
再加上她平时喜欢阅读经典著作,语言,历史也学得不错,所以才慢慢往这个专业上来靠拢。
而说起历史活动,也是非常巧合。有一次她和学长一起去学校历史社团玩,学长要准备NHD(美国国家历史日)的比赛,历史老师在和同学们热烈讨论
结果老师发现小A回答问题的时候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就鼓励她也来参加,结果她那年就拿到了NHD的州冠军,历史老师在化学课上跑过来告诉她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她自己还有点懵。
很自然地,她就加入历史社团了,第二年还被推选做了社长。
的确,我承认女儿是很聪明的,她学习不费劲,我们也很少操心。但是我也想说,不论在美高国内,目标爬藤尤其是大藤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顶多花1/3时间,其他大量的时间都在做活动。
但和国内靠中介包装,甚至要去非洲做公益不同,他们的活动主要就是集中在校内。
除了历史社团,小A还参加了校内杂志社,创建了诗社、另外还自己建了一个拉丁语爱好者的网站,方便大家学术交流。
前段时间我看她还剪辑了一个小视频,是用拉丁语讲一个希腊神话,自己画画,剪纸,然后配上音乐,做成动画,蛮生动有趣的。
她爱写诗,有时候会写一些社会观察思考,比如有一次她去哥斯达黎加参观了当地的种植园,看到了他们国家经济的衰退,也有感而发。
关键词三
努力为社区做贡献
我女儿是一个温暖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请教她,她都会耐心帮助解答。
她会学以致用,将学习转化为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比如她寒假回国就去母校教小学生学拉丁语,疫情期间,暑假没法回国,就在洛杉矶教当地社区小孩西语。
在校内,每逢节日就为教堂弹琴做义工。参加各种艺术比赛,个人拿了许多大奖和荣誉称号。她总会在繁忙的日程安排中抽出时间为身边的社区做贡献,为学校争光。
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意,也有行动力,我认为这是大藤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实我女儿也天天和我们说自己睡觉的时间不够,但是在美高,每个学生都在忙着做自己的事情,要么忙学术、考试,要么搞活动、体育,艺术,各种club,学校里总会有各种事情做,真的是闲不下来。
被哈佛录取,却不一定读哈佛?
不论是学校的升学指导,还是国内的顾问老师,他们很早就给我们信心,说小A是一定会被大藤录取的。她成绩顶尖,那么学校的升学指导是一定会通过推荐信强力推荐她的。
而且美高还有一些地域优势,关系比较好的学校,比如C校进西北和圣母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而最后真的可以被哈佛、斯坦福等学校录取,我觉得是大家多方努力的结果,当然也少不了幸运。
其实从10年级把孩子交给专业顾问,我就当甩手掌柜了。包括选校策略,定专业,写文书,都是女儿和顾问商量,我英语不好,也很难掺和他们的事情。
我们是递交材料后看了下孩子的主文书,写了几段她的成长经历,而每一段经历又能够和小A阅读的经典著作自然链接,有一些希腊神话的人物,还有一些女性主义的思考。
马上就要确定最后就读的学校了。女儿却还是很犹豫。
其实在美高4年,借由赛季比赛的机会,还有各种假期访校,她也陆陆续续探访过美国40多所大学,光是斯坦福就去了七八次了,最后的选校名单也是她深思熟虑后跟顾问商量后确定的。
整体而言,她更喜欢小而精、学术氛围更浓厚的学校。比如大U里面她最喜欢乔治城,此外她也非常喜欢文理学院。
她和我讨论过很多次选校的问题,她说哈佛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很多哈佛毕业生最终还是去了华尔街投行、咨询公司,如果读名校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名校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
对于未来,她也很迷茫,也还有很多想法。大学申请成功也不能定义什么。
如果孩子真的放弃哈佛选择文理学院,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支持。毕竟我们做父母的,终其一生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自由。
「写在后面的话」
找回教育的松弛感
W妈说,到了美高之后才发现,不仅是亚洲人卷,美国当地家庭也是很卷的,尤其是在私校。
比如有一次学校升学指导给家长开会讲申请准备,结果一位白人妈妈直接把自己孩子的GPA手动算出来了,还问老师到底是用哪种算法的。W妈表示自己到现在都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真的是自愧不如。
但是到最后拿到顶尖录取的,反而是那些相对佛系的家庭,或者换一个词,是更有松弛感的家庭。
在W妈看来,这也是美国大学的精髓所在——博雅教育,美国大学是在培养一种能够融会贯通的穿透力,是孩子以后不论从事任何行业,都能够在任何行业追求卓越的人。
这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松弛感。
我很喜欢W妈的一句话,她说:
自驱力源于远大的志向。孩子一定要从小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不要太功利和短视,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去积累,这样培养的孩子,就算没有进名校,也会取得长远的成功。”
5月19日(周六)13点30分,“爸爸真棒”特别邀请到6位帝都顶流公办国际部、民办学校校长和升学指导做客线下,分享2024择校经验和建议:
👇名额有限,扫码抢位👇
5月13周一晚19:30
连续4年出藤校!100%录取美本TOP35!
这所全国最贵学校有何独到之处?
5月14周二晚19:30
90%毕业生考上全球前50院校
为何“普娃”总能在这里逆袭?
5月15周三晚19:30
从美高到藤校,有效的美高街接
及美本规划策略怎么定制?
5月15周三晚19:30
海归薪资排名前三,小众高薪的游戏专业
有哪些最新申请趋势和变化?
5月16周四晚19:30
15年世外经验的80后校长:
青浦世外的优势是什么?
5月17周五晚19:30
2024标化全球最新趋势,
SAT机考后,学习方法会有大变化吗?
👇滑动看下周活动预告👇
找资源、听讲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关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